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藏玉鉴识鼠年鉴赏玉神鼠
TUhjnbcbe - 2023/4/6 21:48:00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鼠年鉴赏玉神鼠

年为中国的庚子鼠年,发表十二生肖纪念文并展示笔者的“玉神鼠”类古玉藏品。

“鼠”类个头虽然很小,但社会历史地位很高而被人尊称“老鼠”。据科学考察,鼠类已存在上亿年了,“老鼠”的历史比人类还长。有些资料称,鼠类与人类混居可追溯到1万5千年前,而且还要继续混居下去。老鼠的智力进化程度几乎能与人类匹敌,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人类基因的99%与老鼠非常相似。令人更为惊诧的是,老鼠和人类骨骼结构99%相同,老鼠甚至比猿猴更像人类。生物学家推测,如果有一天全球发生灭绝性灾难,鼠类将会是最后的哺乳动物。由此可知,“老鼠”适应自然界的生存能力在动物界堪称老大,这也许是中国古人将“鼠”排在十二生肖之首的原因之一吧。古人为表示对“老鼠”的赞赏与敬重,特选用“通灵宝玉”塑造了许多“玉鼠”形象,笔者有幸也收藏了一些“古玉鼠”,精雕细琢,造型精美,神形兼具,活灵活现(见图1)。

图1笔者藏品“古玉鼠”

还有一些“玉鼠”的造型较为奇异,头部虽为“鼠首”但身体却作圆环形状,而这类“玉环”形体古时常为“环龙体”,此类“鼠首龙身”的造型不妨可称之“玉龙鼠”(见图2)。

图2笔者藏品“玉龙鼠”

古人造此“鼠首龙身”形象,可能为表现“鼠子成龙”,因为“十二生肖”的“鼠”通常与“十二地支”的“子”搭配而称“子鼠”,所以“鼠”可借代“子”,古时有许多“玉带钩”雕成“大龙”身上趴卧“子鼠”,其寓意便是“望子成龙”(见图3)。也有将“子鼠”雕在“吉象”鼻子上的,寓意大概为“有子吉象”(见图4)。由此可见“子鼠”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子鼠”排在“十二生肖”首位的原因之一。

图3笔者藏品“望子成龙”玉带钩

图4笔者藏品“有子吉象”

“老鼠”排在“十二生肖”首位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老鼠”与“子时”并列而称“子鼠”。自古至今“十二生肖”的排序基本不变: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种排序源于“干支纪年法”的“十二地支”,“十二地支”起始首字即为“子”。古代的“子时”是现代的半夜零点左右两个小时,正是日月交替,阴阳转换之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老鼠”恰好活跃于“地阴”衰尽而“天阳”初始的“子时”,便被赋予了“造化开天”之功能,于是流传出“鼠咬天开”的神话传说。《素问·本病论》:“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在古代六十年周期的“干支纪年法”中,“十天干”代表早期的“十月太阳历”,“十二地支”代表稍晚的“十二月太阴历”。商代甲骨文较早记载了“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搭配应用,也算是远古“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阴历”结合的“阴阳合历”。

“十二地支”除了代表一年的“十二月年历”,也可用于代表一天的“十二时辰”。《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古人计时的起点通常于“子时”开始,“子时”为“阴气至极”之时,是一天中光线最暗的深夜,物极必反,“阴气”随机转换为“阳气”,“阳气”由少变多而至上午的“卯时”,接着逐渐壮大直至阳光最强的“午时”,然后“阳气”物极必反而衰变为下午的“酉时”,同时与“阳气”相随的“阴气”渐增至最强又回到“子时”。这种“阴阳转化”的过程,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国语·越语》也说:“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某些古人为形象表现“天球”上“月落日升”而“阴阳转化”的运行规律,聪明地画出了《太极图》。圆形的《太极图》象征“天球”,圆环内的“阴阳鱼”代表“阴阳二气”,白色“阳鱼”代表“太阳(日)”之气,黑色“阴鱼”代表“太阴(月)”之气,“太阳”与“太阴”在“天球圜道”上周转、更替、循环运行。我们可将《太极图》套入“十二地支”圆图,以合成《十二地支太极图》(见图5),便明显看出“十二时辰”与“阴阳二气”的对应关系。“太阴气”极盛时为“子时”,“太阳气”极盛时为“午时”,在“子时”与“午时”之间连画一条直线,便是“阴阳”转换之机的“子午线”。

图5《十二地支太极图》

图6《周年节气太极图》

天文学里著名的“子午线”并非西方古希腊科学家的发明,其实早在中国远古的“黄帝”时代就已提出,《黄帝内经·灵枢经》便记载了“子午经线”概念。《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看《十二地支太极图》便知“子午为经”即指“天球”上纵穿的“子午经线”,而“卯酉为纬”当指“天球”上横贯的“卯酉纬线”。古人曾用“子午线”标记“天球”一年里“太阳气”与“太阴气”的运行规律,“子时”表示一年中“阴气”最盛的“冬至”,“午时”则表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夏至”。远古中国最初将一年分为“寒、暑”两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其后又细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如《素问·疏五过论》:“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灵枢·五乱》:“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早期的“四时”称为“二至(冬至、夏至)”与“二分(春分、秋分)”,可看出从“二分法”到“四分法”的过渡。“至”与“分”的说法,本是古人描述“阴阳气”的“至”与“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至周代时,季节的“四分法”又细化为“八分法”,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基础上又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于是形成了“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周髀算经》卷下:“凡为八节二十四气。”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东周以后,“四时八节”再细分为“二十四节气”。所谓“节气”便是描述“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因此同样可用《太极图》来形象表现“四时八节”乃至“二十四节气”运行原理,我们可将《太极图》套入圆形的《周年节气图》,可合成《周年节气太极图》(见图6)。此《周年节气太极图》虽为笔者补画,但却非随意杜撰,其原理恰与《黄帝内经》说法相符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五运行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卫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动输》:“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可以说,若用图画来形象表现《黄帝内经》上述经义,必然会是“阴阳相随,上下相贯,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太极图》。

由《十二地支太极图》与《周年节气太极图》可以看出,“十二地支”既可代表一天中的“十二时”又可代表一年中的“十二月”,所以古人常将“四季”与“四时”等同视之。《灵枢·顺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可知“四时”与“四季”的“阴阳气”运行规律完全相同,其重要节点皆为“子”、“午”。古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冬至”,便是因为“冬至”节气对应“子时”,而“子时”正是全年“阴气”转变“阳气”的关键节点。

《黄帝内经》大概是最早提出“子”为“气始”观点的,《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十天干”的首字为“甲”,“十二地支”的首字为“子”,“子”便是“地气”的起始点。看《周年节气太极图》可知“子时”对应“冬至”,所以《史记·律书》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对照看其中的《太极图》,“冬至”起始之“气”应为“阳气”,因为“冬至”时节“阴气”至极反生“阳气”,所以古有“冬至阳生”之成语。《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是说“黄帝”曾以“冬至”为“朔(元)旦”。中国自古至清代,历代“天子”最隆重的祭天大典都是在“冬至”举行,《周礼·大司乐》:“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周礼·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冬至祭天”实际为庆祝新一年“阳气”的诞生,同时也是官方庆贺新年的开始,东汉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所以“冬至”曾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重大节日。“冬至”的“阴气”至极而反转为“阳气”始发生长,即古语所谓的“冬至一阳生”。“冬至”激发“阳气”生长,“天气”由寒转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因此杜甫吟出“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

一年中“子时”与一天中的“子时”雷同,都是“阴气”至极而转生“阳气”的节点,于是“子时”排在“十二地支”的首位,而与“子时”关联的“子鼠”自然也获得首要的地位了。为表现“子鼠”在“天时”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多有形象化的经典作品,比如从笔者收藏的三件高古玉璧中,便可看出“天时动物”的重要性。古代宇宙观为“天圆地方”,古人将“玉璧”做成圆形,便是象征“圆天”。《周礼·大宗伯》:“以青璧礼天”郑玄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圆璧”象征“天球”或可称“天璧”,请看第一件“天璧”上雕有“老鼠”,表明“天球”的“子时”有“子鼠”出现(见图7左)。再看第二件“天璧”上出现的两个抽象动物,由其尖耳、尖嘴、细尾的特征看,明显为“子鼠”无疑。两只“子鼠”成对出现于“青璧”上,大概是为同时表现“冬至”与“子时”,因为古人通常都是在“冬至”的“子时”用“青璧”进行祭天大礼。有意思的是,两只“子鼠”的均作“揖拜”姿态,也许就含有“祭天”之寓义。这两件“天璧”上出现的“鼠”类,虽然造型有具象与抽象之别,但都应为“子鼠”,所以这两件玉璧皆可定名为“子鼠天璧”(见图7)。再看第三件“天璧”上的两个抽象动物,其形象特征与前两个抽象的“子鼠”有所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尾巴”上,看“子鼠”的尾巴均为尖细的“鼠尾”,而这第三件“天璧”上动物的尾巴则为粗宽的“马尾”,由此可判断这两个动物应为“马”类。在“天璧”上出现的“马”,肯定是代表“午时阳气”的“午马”,这两匹“午马”在“天璧”上首尾相贯、周转行进,表明“阳气”在“天球”上循环往复、始终相贯,因此可将此璧定名为“午马天璧”(见图8)。

图7笔者藏品“子鼠天璧”

图8笔者藏品“午马天璧”

看《十二地支太极图》的“子午线”两端,与“子鼠”相对的正是“午马”,可知古人用“鼠”与“马”分别象征“阴气”与“阳气”。笔者早年曾收藏了几件造型古怪的“双兽首”古玉雕,一头为“鼠首”而另一头为“马首”,初时很难理解其造型寓意,后来联系到“子午线”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此为古人形象表现“子午流注”或“阴阳相生”原理的绝妙佳作,因此这些玉珮可称为“子鼠午马阴阳玉珮”(见图9)。

图9笔者藏品“子鼠午马阴阳玉珮”

明白了“子鼠”在“天时”中“阴化阳生”的神圣地位,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子鼠”实为沟通“天地阴阳”的图腾神物,因此便可理解古人大量制作“玉神鼠”的原因了。笔者收藏了不少“古玉神鼠”,造型特征基本都为“鼠首人身”的图腾神型(见图10)。“鼠首”的主要特征为大耳、大眼、尖鼻,其他动物头部具备类似特征的或许还有“狐狸”,但“狐狸精”在国人心目中属于狡黠的魑魅之类,古人不会用“狐狸”代表“子时”,当然也不会用“通灵宝玉”雕造顶礼膜拜的“图腾神像”。所以,“大耳尖鼻”的“玉神兽”,应视为“玉神鼠”较为合理。

图10笔者藏品“玉神鼠”

聪慧的古代艺人将“玉神鼠”雕造的精灵可爱,拟人化的肢体上长着“老鼠”头颅,神圣的跽坐姿式中不乏机敏的神情。其中几位“鼠王”还戴有“蚕冠”,此类“蚕虫”应象征“蛰虫”,“神鼠”头顶“蚕虫”,象征“子时”的“阴气”骤然转化“阳气”而“惊蛰”,“蛰虫”们梦中惊醒而蠢动生长。看其中还有一件“神鼠顶龙”的造型,便是表现“蛰虫”成长而为“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子鼠”代表“冬至阳生”,蛰伏的“鳞虫”感受生发的“阳气”而成长为“龙”,故“神鼠顶龙”便象征“春分龙登天”。再看图9最后两张“神松鼠”,其鼠尾上均雕有鸟类形象,表明“候鸟”紧随“子鼠”尾后而回归,寓意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笔者“玉神鼠”藏品中,还有两件高古玉雕值得特别介绍,一件是玉珮“神首鼠”(见图11),看左边图片似为“蜷卧鼠”,蜷屈的身体中露出“鼠首”探头探脑;但若看旋转90度的右边图片,蓦然发现“鼠首”连体倚靠的竟是“神人首”。古人将“鼠首”与“神首”合成一体究竟何意?据笔者猜想,大概是古人觉得“老鼠”的聪明机变超凡脱俗而近乎“神灵”,《黄帝内经·素问》:“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子鼠”的“阴阳变化”人所难测,古人便视“鼠首”如同“神首”,于是做成互为变体的“神首鼠”了。另外一件为玉雕“神首松鼠”(见图12),看左边图片为端庄静坐的“松鼠”,而看旋转度的右边图片,画风骤变为凸目阔嘴的“神首”了。若依“阴、阳”论之,“松鼠”可谓正面的“阳相”,而“神首”则为反面的“阴相”,如此说来,此“松鼠”也是“阴阳不测谓之神”了。

图11笔者藏品“神首鼠”玉珮

图12笔者藏品“神首松鼠”

这两件古玉雕,都是通过转变视觉角度来巧妙表现“阴阳变生”,此类旋转而变形的造型模式,似乎比前面的“鼠首人身”更胜一筹,因为“鼠首人身”类虽然也为“神鼠”,但毕竟属于静态的固化形象,而通过旋转变换出另类的形象,则堪称运动变化的“动画”造型,于此尤可见出中国古代艺人的奇妙创意与*斧神工。叹赏中国古代的“玉神鼠”之余,油然想到现代美国的“米老鼠”,虽然形象塑造得生动可爱,但若论其造型手法,不过是抄袭了中国几千年前的“鼠首人身”而已。还有什么日本的“奥特曼”之类,纯属中国古代玉雕“兽首人身”造型的盗版形象。中国古代玉雕竟获现代外国人青睐,惟愿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从古代艺品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传世佳作来。

常光明

年1月于济南“尚古玉堂”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玉鉴识鼠年鉴赏玉神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