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三星堆一座不朽祭坛埋藏的神话世界西部文
TUhjnbcbe - 2023/4/6 21:46:00

三星堆祭坛:古蜀人的神界

器晤3N3N

《三星堆青铜器线绘与拓片》

天府,古代用这个词称呼宜居之地,只有西南方向的一块宝地,地理上称为成都平原,古今都享有天府之名。在那里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古蜀文明,古蜀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蜀,传说它原本是一种昆虫的名字,是会吐丝的蚕虫,古蜀人很早就用这蚕丝织成了丝绸锦缎。后来这蚕成了部族的名称,又因此有了蜀国和蜀王,也就有了别具一格的古蜀文明。

各代古蜀王的名字,有一些保存在传说里。蜀国的历史,因为没有纳入中原主体史乘,只留下一些模糊的片断,那些细节早已湮没无闻。好在考古上的发现将许多的历史事象揭示出来,我们又可以开始勾绘出古蜀文明的大致轮廓来。

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让我们了解到古蜀文明的特质所在。大量金、铜、玉、石、骨牙类文物遗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专题收录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精品青铜器线绘图,让我们不仅又一次领略到古蜀文化的奇诡与精致,也让我们又一次踏入到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认识他们造作的神界,了解他们崇拜神灵的方式及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考古线描图是认识与记录考古资料的重要方法,与照片有互补作用,这一次将三星堆青铜艺术精品以线图方式集中展示,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次编者约我写了这篇文字,就算本书中重点青铜艺术的一个导读吧。

古蜀人造作的神界,气势磅礴且机巧精致,生机盎然又神秘诡异。考古发现大量形体高大、威严神圣、地域特色浓郁的精美青铜文物,再现了四川先民独特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造神易,造神界难,古蜀时代主要以青铜造出了神,也造出了一个特别的神界。古蜀人的神界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口口相传的神话中,更是创作有大量真切的艺术品,让你看得见,触得着,听得见,这些艺术品会直达你的心灵深处,你会产生共鸣,甚至发生震颤,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古蜀时代的青铜艺术正是这样一面飘扬的旗帜。古蜀人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神界里,感觉与神同在,与神同悲欢。在这部书里,我们遇见的是青铜,是古蜀人用青铜打造的神界,我们感受到这神界的庄严与贞穆,还有奇巧与神秘莫测。

古蜀人营造的神界,有许多自己心中崇拜的神灵,在天有太阳神和太阳鸟,在地有地祇,还有连接天地的天梯神树等等,当然还有祖先神,国王们无一例外都是传说中神灵的化身。

[1]

在古蜀人的神话世界里,蜀王是神化的人王。古蜀先王,有教民养蚕的蚕丛,有教民捕鱼的鱼凫,还有教民农耕的杜宇和带民治水的开明,他们的名号多与蜀人的生业相关联,这是历史的记忆。传说中蜀王都有神一样的出生,也有神一样的归宿,他们专意为众生求福祉是蜀人永远的记忆。

古蜀王的尊容是怎样的?也许我们已经见到了他的造像,这是一尊高大的青铜人物立像,出土自三星堆2号坑中。青铜立人像出土后经过精心修复,整体形象基本完整,成为三星堆出土青铜造像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十分引人注目。

青铜高台立人像光华熠熠、气韵磅礴,它或许真是一代古蜀王的塑像,或者是古蜀时代某个神明的象征。它是以1:1的比例仿真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立人像,在商周考古中闻所未闻。远观立人铜像体态修长,端正直立,双臂平抬,双手对握为环形,手握有物已失。

近观立人铜像著纹样华丽的冠服,裸露十趾,两足正立。足下是两层高台,装饰四个连接为一体的兽首,兽首作细目翘鼻独角状。这尊铜像巍巍立定在恰以容足的高台上,双手握物,极目远眺,好似在奉献,又好似在默祷,气度庄重肃穆,神情祥和虔诚。

这尊青铜立人像它会是谁的雕像呢?立人像或者是宗庙内祭祀先王及上帝特设的偶像,他能沟通天地、传达神谕。在小国寡民时代,古代君王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号令平民众生的一国之君,又是统领大小巫师的群巫之长,这尊立人像代表的可能是政权与教权合一的领袖,也即是蜀王兼群巫之长的形象。立人像穿着礼服,手奉祭器,似乎正在主持一次隆重的祭典。

立人像饰有四龙的外衣,古代称作衮衣。身着华彩衮龙袍服,立人地位一定显赫非凡。《说文》云:衮,天子享先王。衮衣上的一般卷龙绣于下裳,龙形要蟠曲向上。《周礼·司服》也说,“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衮衣就是卷龙衣,《诗·豳风·九罭》有句曰“我觏之子,衮衣绣裳。”立人像衣冠正是绣有卷龙之吉服,是为衮衣绣裳。古礼王者衮衣之龙首向上,而公侯之服绣龙的龙首则向下,立人像衮衣上的四龙之形龙首向上,应为王者之服。衮衣吉服为王者之服,立人像自然为王者之像,此像当为蜀王之像无疑。

立人像身穿衮衣,具有王者身份;又见它立于高台之上,手握神器,同时又具有巫者身份。兼大巫、大王于一身,这也许是立人像的本来面目。

是王,或是巫是神,在古蜀人而言,立人像地位非常崇高,至高无上。在古蜀时代,蜀王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在蜀人眼中,他们的王就像神一样奇伟高大。

传说古蜀第一代开明帝称丛帝,原名鳖灵,本是东方楚国人,失足落水淹死,尸首却逆流而上,被打捞复活做了蜀相。后来鳖灵治水有功,蜀王将王位禅让给了他。蜀王有的是从天而降,有的是自外地而来,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神性。蜀人也是经过多次移徙进入蜀地,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天府之国。人神杂糅,人神共舞,这便是古蜀人的世界。

在古城时代之前,蜀地建造天府之国的奠基石,在那遥远的时代就已经在开凿了。天地间任一生命的出现,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人类更是如此。蜀地蜀人的生命旅行中,是殷切的期盼,期盼神灵护佑苍生。

[2]

与立人青铜像一样引人注目的是,在祭祀坑中还发现许多青铜人头像和神面像,数量多,体量大,同样也非常震撼。那些神面像,一看就是威严的众神,它们狞厉的面色,具有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青铜人头像50多件,人面像都是明确的男性形象,没有见到一例确定的女性标本。雕像一个比一个剽悍英俊,如壮士,如斗士,都是勇猛之士。

这些古蜀时代的青铜雕像,浓眉大眼,高鼻阔嘴,编发剃须,戴冠缀环,长衣束带,有的原型是古蜀人。那些青铜人面像当是古蜀神灵雕像,特别是“纵目”面具雕像,曾被认作是蜀人始祖蚕丛的模样,《华阳国志·蜀志》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出身为神,他的造像自然不与常人相同,纵目便是最显著的特征。

让发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一些青铜人头像的面部敷有一层金箔,以黄金贴面,在古蜀人而言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仪饰。将青铜雕像覆盖上一层金箔,使冰冷的人面像或是神面像熠熠生辉,应当别有深意。虽然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装饰,并不是所有的青铜雕像都有金箔装饰的脸面,有理由认为那些覆盖着金面的雕像是某种特别身份的象征。金光灿烂的金面青铜人像,曾经为古蜀人隆重的祭典带来过不一样的光芒。

[3]

三星堆青铜器件上,特别是与人像相关的装饰上,常见有眼形装饰。仔细观察发现,青铜立人像的周身布满了眼形装饰,除了双眼兽面冠,下裳前后都有成组兽面装饰,均以环眼作为主要构图。在衮衣前后都有直行排列的眼目纹和成组横排的简化兽面纹,眼睛纹样成了立人外衣的主要装饰。布满眼目装饰的立人像,可以看成某种眼目的化身,这立人像是古蜀人奉行眼神崇拜的最好体现。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发现不少眼形装饰,青铜人面兽面上各类变化多样的眼睛造型,一些青铜人像身上的眼形装饰,还有大量单体的青铜眼形装饰,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表现。如青铜神坛中部铸出的操蛇四力士像,它们双腿的外侧都有对称的眼形图案;在另一座青铜神坛顶端有一尊跪坐的人像,残存的双腿外侧也见到一双眼形图案;还有另一件小青铜人像的双腿外侧,同样也见到类似的眼形图案。这些青铜人像的双腿外侧都有相似的眼形图案装饰,它们的装束是如此的一致,具有同样特别的意义。

古蜀人对眼睛图形如此热衷表现,眼形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眼睛崇拜在古代蜀人的精神世界中是一个核心所在。这种眼睛崇拜只是一个表象,人们崇拜的并不是单纯的眼睛,很可能目标是太阳。

我们知道萨满教中的天神同时也是太阳神,太阳神往往被刻画成眼睛形状。在诸多古代神话中,太阳被称为是“天之眼”,太阳神称“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日出日落,昼夜变化,四季更替,太阳给世界带来生命,给人类带来希望,太阳崇拜成为人类最普遍的信仰。在古蜀文明中存在大量反映太阳崇拜的艺术品,让我们看到蜀人崇日祭日风尚的许多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蜀”字,是一只带着小卷尾的大眼睛,这个模样与三星堆立人像冠式的侧视图相同,也与一些同时出土的兽面颌下附带的眼形相同,这会不会是“蜀”字的本意?它原本就是飞翔着的大眼睛,而不是传统认作的小小的蚕虫。

[4]

天是那样高远,人若是要与天神交流,情理上应当有个通道。古代神话设计的人神交流通道是高高的大树,树可参天。扶桑、若木和建木,正是古代神话中的神树,有的神树被认为是通天之梯。神树崇拜是古代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先民们认为神树能连通天地,沟通人神。

古蜀人也有神树信仰,这神树不仅只是口耳相传,也不仅仅只是出现在有限的画面上,他们是用青铜造出了高大的神树。三星堆出土了8株青铜铸造的神树,推测是常设于宗庙用于隆重祭仪的通天神器,体现了古蜀人的宇宙观,也记录着他们的信仰。

三星堆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形体最大,由底座、树枝干和龙体三部分组成,通高近4米。神树采用分段铸造工艺,是考古中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文物。树体分三层枝叶排布,每层横生三枝,枝端是一个花果,花果上站立一只鸟,一共是九枝九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有这样的神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汤谷即为暘谷,也就是太阳谷,是太阳之家。这扶木也就是太阳树,太阳止在树行在天,都由太阳鸟载着。

扶木或又写作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扶桑树,是太阳树,是一棵神树。

也许这青铜树就是传说中的扶桑,是古代“十日”神话的情景再现。曾经有过的10个太阳,传说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这10个太阳每天轮流上天当值,一个在天上当值时,另九个就在扶桑树上。三星堆青铜神树上有9只神鸟,它们就代表着9个轮休的太阳,这是一棵太阳树,树上行止太阳鸟,正契合了《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三星堆另一棵2号青铜神树已成残体,有树座和主杆,顶部残缺,可见枝端也立有铜鸟。神树三面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守护着神树。其他还有一些小体量神树,枝端也见有立鸟。这样的神树,可能也是扶桑,都是太阳树。

我们容易忽略的是,隐在这神树上的还有一条神龙。绳索状的龙体蜿蜒在树干上,上尾下首,好似刚好从天而降。这其中的寓意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这龙的出现自然为神树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气息。

还有一株神树,呈双树连理并立之形,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天梯。《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吕氏春秋》中都提到传说中的建木,建木生天地之中,有百仞之高,众神缘之上下。这建木便是天梯,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要由神树天梯上下往来于人神之间。

站立在青铜神树前,想一想古蜀时代创作神话艺术的工匠们,他们为制成这些高大的作品倾注的心力。自然也会想到,神话的许多篇章,原本是古蜀人的精彩奉献。

[5]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青铜器中,有一件“神坛”,原件形体虽然不大,复原出来的结构复杂,内涵十分丰富。

青铜神坛铸造精细,从下往上主要由兽形座、立人与山形座、方形盒几部分拼合而成。下层的兽形座底部为圆盘形,上立大头、长尾、四蹄、有翼的两尊神兽。中层的立人座底盘承托在神兽角与翅上,座上立四个持物的力士,力士面向四个不同的方向。往上是山形座,承托在四立人的头顶上,山形座上是斗形方盒,方盒每面铸五位持物的小立人,四角上端各有一只展翅的立鸟。方盒最上端还有一个收缩的接口,上面拼接的已失。结构复杂的神坛体量并不大,推测可能是一个缩微小样。

复杂、奇诡是神坛的主要特点,人、神同在的神坛可以作五个层次的划分:神坛下层有一驭手与两只怪兽,是兽体鸟冠子带翼,兼具鸟与兽的双重特征,它的神性有推测认为类似古代神话动物蜚廉,是一种有翼神兽,这是托举神坛的基础之所在,也是运行神坛的力量之所在。神坛中部的四人像身着鸟服,也是神坛的托举者。往上第三层为四人面四瓣坛座,如果以“坛”称之,这才是真正的坛座之所在,坛座的形状和所饰的图案与一些青铜神树的底座相似。往上第四层为四鸟二十力士护卫的方斗形坛身,正面有鸟身人面像。最上缺失的第五层设想为兽妆跪坐人像,这是神坛的中心所在,跪祭应当是当时最为虔诚的姿势,这样的造像其实也一同出土了。

这是一座移动的神坛,是追随神灵而行走的创意。全器表现的是,依靠神兽力士的托举,已经登天的巫师正跪立在天神(很可能是太阳神)面前,是在祈求,还是在奉献,那就不得而知了。

[6]

上面提到的几类青铜制品,是古蜀风格的体现,是古蜀人营造神界的创意作品。三星堆还见到一些具有中原商文化风格的青铜礼器,如铜尊、铜罍与铜铃,从造型到纹饰都与中原所见雷同,它们有的可能是商的输入品,有的则是古蜀匠人的仿制品。

由这些带有明显中原风格的礼器,我们看到了商文化的远程辐射,这不仅是不同地区艺匠之间的交流,也是信仰认同的写照。

许多学者探讨古蜀与中原的关系,有一体论和分枝论,在文化上古蜀发展起浓郁的区域特色,却也受到中原的强烈影响。由信仰体系而言,两者之间更是难分彼此,只是古蜀人在艺术表现上发挥得更为奇诡神秘。

古蜀王国是一个以神权为主导的社会,蜀人在神灵信仰中形成独特的仪式,有一种献祭仪式,是在祭仪完毕后将各种祭品毁弃并埋藏地下。人类给神灵献祭的,是人自己觉得最喜爱最宝贵的物品,觉得人最需要的一定也是神最需要的。古蜀遗址中出土大量精美文物大多不具备实际生活用途,而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祭祀之频繁与祭品之丰富,体现了宗教祭仪在古蜀国社会活动中的深远影响。

我以为三星堆祭祀坑埋藏的是满满的古蜀时代智慧的结晶,那都是古蜀时代独特精彩的文创作品,是记录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思想的优秀文化遗产。没有三星堆和金沙对古蜀文化的保存与发散,文化就少了许多活跃的动能,如同没有川菜川味,我们就谈不上品味滋味一样。

[7]

我想回过头来再评述一回三星堆遗址的埋藏,这一座宝藏虽然已经发现了快一个世纪,但我们对它的认识也许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因为这个发现还只是露出来冰山一角。就在两个祭祀坑边,新近又发现了几个这样的坑,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在等待着发现者。对这些排列有序的器物祭祀坑,相信研究者再不会用外族入侵犁庭扫穴来定性,我确信这是一座古蜀王国的国家祭坛。

三星堆城中的这一座国家祭坛,是蜀王定期举行祭仪之所,是祭天或是祭地,还是天地合祭,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次祭典留下至少一个埋藏坑,如果一年一祭,或者一位蜀王举行过至少一次。祭典很隆重,奉献也很贵重,这样的祭典举行也不可能太密集。也幸亏有这样的祭坛埋藏了这样多的艺术珍品,不然我们对古蜀文明的发达程度也就不会有准确的评价了。●

《三星堆青铜器线绘与拓片》

巴蜀书社,年5月

#三星堆#

#神话#

#古蜀#

#考古#

作者/来源:器晤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星堆一座不朽祭坛埋藏的神话世界西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