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独领风骚,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竹器、火药及各种农作物,输往世界各国;养蚕、织造、瓷器制作、造纸、印刷、冶炼铸造、农业耕作、水利等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五湖四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在上古时代,就流传有嫘祖娘娘养蚕造丝的神话。在甲骨文中,已有蚕、帛、丝、桑等专用文字。在浙江吴兴的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中,出土有保存完好的绢片、丝带。据考证,中国的丝绸制造,已有多年的历史。到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商朝,已能大量生产绢、文绣及刺绣品,织造技术也发展到绫织阶段,形式有平织、斜织、花纹等。
《韩非子·喻老》一文,描写殷纣王的服装为“锦衣九重”。从秦朝到西汉文景时代,中国的丝绸织造及印染业经历了一个技术飞跃时代,养蚕业北至宁夏、内蒙古,南及海南岛。丝织品种有绢、锦、纱、罗、绉、绫等十余种。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一件素纱禅衣,长3尺7寸,重量不到50克,足见织造技术之高超。
有一种用青、白两色丝织成的“缭绫”,丝质细而轻,正面闪光发亮,背面素色柔光,染色图案有的如繁花簇雪,有的似江南春色,有的像云外秋雁成行,有的似山间瀑布成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是“春衣一对值千金”。美丽的丝绸是天工奇物,自然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要想方设法得到它。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丝绸就已远销到印度,印度商人又当作稀世奇珍转销到欧洲。
此时希腊的各种著述,都把中国称之为“赛里斯”国,即产丝的国度。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成书的《治国安邦术》一书,就记载了“产在支那成捆的丝”传入印度之事。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首次穿上用丝绸制作的衣服去看戏,整个剧场为之轰动。自西汉张骞“凿空”后,通往西域的商路打通,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南亚、西亚及欧洲、非洲。
中亚各国是丝绸贸易的中转站,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意大利的罗马,则成为最远的丝绸集散地。各国的宫廷王室、贵族富豪,都以身着绸衣为荣。大量的需求,促使商队越过千山万水,日复一日地将丝绸运往世界各国,形成了一条国际商贸大道。但是,当时的西方各国并不知晓丝绸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
一般人只觉得很神奇,在一些学者中则产生了各种臆测,并写入他们的著述中。如希腊史学家包撤尼说蚕与蜘蛛相似,“该虫亦有八足”,吐丝“与蜘蛛结网相似”。罗马著名学者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写道:赛里斯国有林,林产丝,驰名宇内。
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还有人认为是树林中形似毛发的植物,“勤加灌溉,梳理成精细之丝,半似羊毛,半似黏质之丝,纺织成线,可以制衣”。诸如此类,要是在中国,一定让人笑掉牙。而在异国他乡,经大学者一渲染,人们更加好奇,更想得到这种神奇之物。
古代陶瓷以中国所产为最精良,也是沿丝绸之路西传的第二大宗商品。在唐代,中国瓷器质量之佳已令人惊叹。阿拉伯人苏来曼在《苏来曼东游记》中写道:“中国人能用陶土做成用品,透明似玻璃,盛上酒,从外面可以看到。”这就是唐瓷的“青瓷如玉,白瓷似雪”特色。当时,唐瓷已远销至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南亚的天竺。
由于瓷器沉重,长途运输易碎,陆上丝路无法大批量运输。11世纪后,海上丝路渐至繁荣,瓷器外运量剧增,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半岛各国,都将中国称为“陶瓷之国”。尤其是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只动辄过百艘,每船所载瓷器过万件,运输线路遍及亚、欧、非三大洲。
当代日本学者三上次男毕生研究这种“陶瓷之路”,并归纳为传统的陆路和海路的三大线路:由广州、泉州、明州、交州起航,东北可至朝鲜、日本;东南可至东南亚各国;更西,可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南亚、波斯湾、红海及东非各国。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古代,有很多创造发明和实用技术,都是中国独家拥有,然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各国。与丝绸密切相关的种桑养蚕,在古代是一项了不起的实用技术,6世纪才传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当时,中国的周边少数民族已经掌握这项技术,但对外却是保密的。如何西传?各有一些美妙的故事。
如传到东罗马,据说与一批景教徒有关。6世纪末,有个景教徒在中国居留已久,熟知养蚕秘密。返回君士坦丁堡时,他将蚕种藏在挖空的手杖中,沿途逃过各国海关查验,终于带回献给东罗马皇帝哲斯丁。第二年春,皇帝派人按所教之法,将“虫卵”置于桑树上,养蚕获得成功。养蚕传入于阗国,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藏文《于阗国记》中,又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约在6世纪初,今南疆和田地区有个叫瞿萨但那的国家。其国王听说“东国”有桑树,会养蚕,就派人带着重金前往求购蚕种、桑树。但东国的国王不但不给,连看都不让看。瞿萨但那国王冥思苦想,终于想出妙招。他派了个为人谦卑、善于言辞的使节,带着价值昂贵的聘礼,到“东国”求嫁公主通婚。
东国国王本有“怀远之志”,又架不住使节的谦卑、恭维,欣然同意“下嫁公主”。在迎娶前夕,瞿萨但那国王派人悄悄告诉东国公主:“我国无帛,可持蚕自为衣。”公主让侍女准备了不属违禁品的桑树苗,却将蚕种“置帽絮中,关守不敢验”。从此,瞿萨但那国有了蚕桑。公主下令将一条法令刻在石碑上,严禁国内毁蚕砍桑,要待蚕蛾飞尽后,才能剥茧抽丝。
又在距王城五六公里之处建寺庙,供奉桑树和蚕宝。几年后,国内桑树成荫,蚕宝遍及农家。唐玄奘取经路过,还专门到寺庙参拜古老的桑树。这个故事,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也有反映。据史学界考证,从北魏到隋朝,都没有皇室公主远嫁于阗之事。因此,书中的“东国”并非中原王朝,可能是于阗东面的鄯善国。
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东汉时的蔡伦综合、规范为成套技术。早期的纸张在西汉时已传入西域,但造纸技术的西传要晚多年。唐天宝九年(年),安西等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攻灭石国。石国王子逃至大食搬救兵,大败唐军于怛罗斯城。
大食将俘获的唐朝士兵送到康国都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撒马尔罕),从中挑选出会造纸的,专门为其建作坊,从此中亚诸国普遍用纸张代替羊皮纸和埃及的草纸。随后,造纸术很快又传到波斯和阿拉伯半岛。据西欧学者考证,传入欧洲的时间在年前后。法国中部安贝尔市郊的一条小河上,至今仍保存有一座使用中国古代造纸法的作坊。
作坊的动力使用中国式水车,以水车带动木槌,捣击麻的纤维。作坊之旁建有蔡伦纪念馆,以彰显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馆中陈列有中国古代书籍木刻版、古籍、造纸术西传线路图等。中国古代的实用技术,传入世界各国的还有钢铁冶炼、农业耕作、水利工程、陶瓷工艺等。
在西汉时,钢铁就已传入安息、罗马帝国。张骞通西域时,安息是西亚大国,东尽伊朗高原,西至两河流域与罗马帝国接壤,其北部的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国马里城)是中国钢铁的集散地。钢铁制作的武器传到罗马,被当地史学家称为“木鹿武器”。《汉书·西域传》说“自大宛(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以西至安息,不知铸铁。”后来汉朝使团的降卒在大宛传播冶炼技术,又教会当地人造铁制兵器和耕地用的铜犁。
汉武帝为获汗血马,派李广利兵围大宛。大宛人尚不会打井,“皆汲城外流水”。李广利下令断其水源。后来大宛官员找到一名汉人,从他那里会了“穿井”技术,城中居民饮水问题迎刃而解,双方罢兵讲和。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创新耕作技术,总结为《代田法》,即将田块分成3畦、3垄,既抗旱节水,又可按畦、垄轮作、间种。在赵过主持下,还创制了三脚耧等多种耕耘工具。
这些新技术、新工具,都由在轮台、高昌、尉犁、车师屯垦的汉军带至西域,随后传遍各国。在伊循屯田的汉军,调集多人,在卡墙河筑坝修渠,灌溉农田,3年后积粟达百万石。从此,这种水利工程技术也传播到西域各国,对各地农业生产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