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创立了一种新型的人,一个新的人种,这种人种被称为“消费人”。随着我们社会越来越发达,我们可能史无前例地普遍成为一种消费人(homoconsumens)。
消费人可以被描述为驯顺的人、被动的人和消费的人。她还可以被叫做机械人:该词意指一种如同机械装置的人,这种人被所有机械呆板的东西深深吸引,常常抵制那些有生气的东西。
消费人的主要目标首先不是拥有物质,而是消费越来越多的物质,以此弥补内心的空虚、怠钝、孤独、焦虑。他的主要兴趣就是集中在消费上。
这就像永远在吃奶的生活状态。男男女女都张开嗷嗷待哺的嘴,一味地吮吸——只要能消费的,什么都不放过,从烟酒到影视,乃至讲座、书籍、艺术展览、性;只要能纳入消费品范畴的,但用无妨。
在消费冲动背后,折射的是内心的空虚、一种生活的无聊感。其实这更是一种压抑感、一种孤独感。暴饮暴食和疯狂购物往往只是表象,深层的原因是精神的压抑或极度焦虑的状态。觉得内心空虚或无助,只有通过攫取有形之物才觉得一丝心安,仿佛自己依附这些东西后变强了。
当然这不能称为有意识的思考过程;对意识来说,它们过于肤浅轻率,它们只能是无意识体验的一种:用消费来补偿内心空虚,而且是挥霍无度的消费。
永无休止的消费驱力含有某种病态成分,其危险在于即使消费的欲壑得以填满,内心消极、空虚、焦虑、压抑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为从某种角度看生命仍然是没有意义的。意思是“进入”某事里面的状态,也就是说,它要求人们能够超越自我,离开我的“自我”那个狭隘的包围圈——那里圈着我的抱负、我引以为荣的财产、我引以为荣的知识、我的家人、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所有、我的一切。它要求人们忘掉所有这些与我有关的概念,伸出双手,拥抱一个与我相对的、在我面前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一个孩子,或是一朵花、一本书、一个想法、一个人,或任何东西。
所以对我们来说,真正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有能力分清什么是外在意义的忙忙碌碌,什么是内在意义的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