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冬已至,在武义县西联乡河涧村,村口50多亩的桑树种植园依旧绿意盎然。该村副主任、武义晶荣桑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明徳行走园间,时而弯腰拨弄叶子看看长势。他笑着说:“这些专门培育的蚕桑1号、蚕桑2号,可保障村里彩色茧年养殖量张以上,为村里增加40多万元收入。”
今年65岁的谢明德,曾在外地砖瓦厂经营红砖十多年。年西联乡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亟需有相关经验的人才,他放弃手头的工作,回乡当起雪坑村村干部。虽然年收入从9万元变成1万多元,但看着村庄一天天美起来,谢明德干劲十足。几年来,在谢明徳的推动下,村里旧村改造、道路硬化、美丽庭院建设等工作有序推进,昔日老旧村迎来美丽蝶变。年,因行政村规模调整,雪坑与河涧并村,谢明德担任新河涧村村务领导小组组长。
河涧村拥有30多年桑蚕养殖历史,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养蚕。山区适宜的空气与水质、利于桑树生长的黏性土壤、一群桑蚕养殖的熟练工,都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然而近些年,村里养蚕户却逐年减少。“人口外流,产品缺乏竞争力,是导致无人种养的主要原因。”心思活络的谢明德开始谋划,如何重振这老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年,村班子带着养蚕户们去绍兴的蚕桑基地“取经”。在那里,他们见识了“水星一号”彩色茧。“蚕怎么能吐出金黄色的茧?我们的农户都觉得稀奇,低着头在那儿看,我感到这里面大有商机。”谢明德说。这趟旅程回来,他与村干部陈国华商量,抓紧成立晶荣蚕桑合作社,流转了50余亩耕地作为桑树种植基地,并着手引进彩色茧。
如今养蚕能挣到钱吗?改养彩色茧,村里没经验,能养好吗?面对村民们的重重顾虑,谢明德耐心解答:“彩色茧品质好、受欢迎,可以卖出高价。我们也会请养蚕专家和农技员全程指导,不必担心经验问题……”他选取了小部分农户先进行试养。虽然拍了胸脯,谢明德暗地里也很焦虑,恨不得在种植基地里扎根,生怕辜负村民们的期待。幸好,当年这批养蚕户的收益相较过去养普通茧多了近一倍。次年春,彩色茧的养殖量便从两三张增至36张。
年,在省农科院和武义农业部门的帮扶下,占地面积平方米、投资多万的原蚕养殖小蚕共育中心建成,由谢明德负责项目对接,售卖种类上从卖丝茧改卖种茧,村蚕桑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以前是散户们各自养,如今村里的原蚕集中放置在共育室养殖,引进专业蚕种公司进行标准化管理,待蚕种达标后分发给农户继续供养,成活率和品质都有了极大提升。”谢明德介绍,过去,一张蚕平均产蚕茧七八十斤,现在提高到了一百二三十斤。
同时,与蚕种公司签订合同,也解决了销路问题。养蚕20多年的村民王伟娥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张普通蚕的收入不到元,改养彩色茧后,每张能卖上四千多元。“养蚕不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一年累计忙活两三个月,便能挣两万元左右,其余时间可以打零工,非常划算。”王伟娥笑着说。目前,全村种有桑树8万余株,养蚕户也从原来寥寥无几增加至30多户。
除了本村的育蚕工作,谢明德还依托共育中心的资源,带动周边拥有相近条件的村庄养殖蚕桑。今年以来,河涧村组建“党建+产业”发展联盟,与柳城畲族镇郑迴村结对,带动郑迴村21户蚕农实现增收。谢明德介绍,下步他们打算把养殖剩余的桑叶做成桑叶茶,把多余的桑叶和蚕宝通过电商模式,推向更广的市场。
记者:陶莎莎李增炜
编辑:胡若男
审核:何灿
监制:任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