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如果你曾熟读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并背诵过全文,那你一定还记得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今天我们就从成都博物馆开始,了解古蜀国及其这段历史。
成都正式的建城史始于张仪筑龟化城,但成都的人文历史应该从一个名叫“蚕丛”的酋长开始。
蚕丛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杨雄《蜀王本纪》也曾记述,蚕丛“椎髻左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蚕丛教民养蚕的故事,广泛流传于川西地区,多地建有蚕神庙,塑蚕丛像,供人祭祀。
鱼凫氏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第三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柏灌之后,次王曰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清朝初年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有记载,说”县(温江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据此,有推断说教民捕鱼的鱼凫,他的墓可能就在温江区寿安镇。
第一个展馆就是西蜀称天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都。据展览馆介绍上说,两汉时期,成都作为蜀郡郡治,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繁荣,“列备五都”,物产丰饶,世称“天府”。公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三分天下”格局形成。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都是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在亚欧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博物馆里不能错过的,首先就是东汉的《裴君碑》。它与《李君碑》一起,于年11月在成都天府广场出土。
两块方碑上刻有文字二千有余,是我国文字较多的汉碑之一。在四川,则是目前已发现的、文字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汉碑。《李君碑》始刻于阳嘉二年(),《裴君碑》始刻于建康元年(),除阳面大量铭文记碑主生平事迹外,阴面还有大量捐款刻碑属吏的职务和姓名。
按照文字所记内容,两块方碑都是典型的颂德碑,碑主皆为蜀郡守。
除了《裴君碑》,博物馆里还藏有很多造型搞笑,但很有表现力的陶器制品。如:胡人形象石座、大力士、一只心情不错的羊、带肚脐眼的熊、类似法斗犬的东汉狗。尤其最后一张图,对其印象深刻,大概是汉代卑微的乙方吧!
两汉到三国时期,成都城市非常繁华。左思的《蜀都赋》里面就有记载:“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市中区。既丽而崇,实号成都”。
博物馆里的资料介绍说这些人的形象就是先民的样子,大约是巴族賨人,他们相貌奇特:高鼻大耳,有的耳垂有孔,宽眉、大眼、阔口,神态别具一格。
由于成汉政权的建立者李特、李雄为賨人首领,因此推测这些陶俑形象可能源于賨人的相貌特征,也可能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賨人,又称寅人、板楯蛮,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支少数民族,是当代土家族的“主源”。它存在于春秋战国之前,主要生活在嘉陵江畔。古书中就曾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能歌善舞。在巴渠上古墓葬挖掘中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青铜兵器,也证明了该民族的勇猛并且擅长冶铸技术。
賨人虽没有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列入当代的56个民族之中,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过无比辉煌的时刻。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他们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天的四川达州市渠县(秦时称宕渠县)的土溪城坝。关于这段历史,《华阳国志》里也有文字记载:“宕渠盖为故寅国,今有寅城、卢城。”
这些陶俑虽然都没有精细化的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特写,却能感受到每个塑像的惟妙惟肖。不论是佛像、舞蹈的宫女、踌躇的武士、驾着凤飞仙的道长,还是歌俑者、小青蛙、舞蹈者都栩栩如生,就连厨佣案板上的小猪,也做得极其精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传神吧!
很多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想要了解它、靠近它,就习惯将当地的博物馆作为旅行的第一站。成都博物馆,装载了古蜀国以及蚕丛及鱼凫两位国王的故事,还有各种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文明。我们也可以借此了解到诸多人文历史,打开时间和文明的结界。
韦宇教,媒体人,出版散文集《愿无岁月可回头》。专注于旅行、摄影、写作。独立摄影师,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