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代四川的“蜀”字,在甲骨文中像大眼睛的虫子,其字形来源于野蚕,而四川之所以被称为蜀,与第一代蜀王蚕丛有关。
黄帝二十九年(公元前年),其正妃嫘(lei,二声)祖生次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黄帝令昌意降居于若水。若水即雅砻江,发源于青海南部,流经川西的阿坝、甘孜等地。
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音专须)。蜀山氏,指居住于蜀山的氐(di,一声)、冉、駹(mang,二声)、羌等土著民族。后昌意携全家北迁中原,建昌意城(河南省南乐西北),颛顼后来成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河南濮阳),为高阳氏,五帝之一。
留在蜀地的颛顼后裔,是蚕丛的直系祖先。
蚕丛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三星堆遗址出土有“纵目人像”),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中原向右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后率领部族到成都居住,建都于今天双流县城南牧马山境内的“瞿上城”。
为劝农种桑养蚕,蚕丛常常衣着青衣、巡行郊野,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死后的蚕丛被羌人们葬于今洪雅县的瓦屋山,并修建了巨大的庙堂,用“川主”、“圣德”、“遣福”等来祭祀他,至今四川仍有青衣江、青神县等称谓,养蚕缫丝的传统,也在四川世代相传。
注:笔者老家即青神县,小时候县城尚有“川主庙”这一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