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秀色可餐
上一章中的讲道,生产队里每晚的政治学习会,正如闫德山所说,两个思想不同的阵营,那是矛盾越讲越深、火气越讲越大,以致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而闫德山和知青张援朝俩人,每晚在忽明忽暗的灶炉旁,你一段往事、我一段故事;你一个记忆、我一个回忆的,反倒聊得很投机。正如俗话所说,交谈,是开通心灵的钥匙。
灶间的灯烛只是用于应急,平时只用灶火山区里有个习俗,结了婚的女人基本都是在家养娃、做饭,拾掇家务。夹河一队原本也就不到二十户人家,这样,白天生产队里的出工劳力,男女老少合在一起也就不过二十来人,假使再去掉队长、会计、赶车把式和饲养员之类,种大田或随大帮的干活的所剩也就无几。
都说“三春不如一秋忙”。宽甸县里的生产队基本是以放蚕为主业,蚕茧的大面积抢收,每年在10月初开始,中旬就已基本结束了。所以待知青们真正插队下到生产队的时候,忙得大头都已经过去了。也是因为今年多了从城市下来的一帮知青,公社也就给下面各生产队额外下达了一些修梯田的硬性任务指标。
夹河大队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知识青年,大队民兵连长王浩终于有了翻身抬头、施展才干的机会了,他在四个生产小队的原有基干民兵中挑选出一些优秀成员,汇同下乡插队的男性知青中又挑选出来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升级组成近四十人的武装基干民兵,全天抽到大队进行脱产近半个月操枪军事素质训练。
武装基干民兵进行脱产军事训练那时山区生产队场院上农产品的品种很少、数量也很少,远没有河对岸石城公社生产队场院上丰盈的景象。每到秋天分配,队长及班子成员都有一种心怀愧疚之感。这个主要以放蚕为主业的山区生产队,队里社员口粮是以每年向国家上交的蚕茧的多少才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返销粮,口粮的年标准是斤/每人,这是上级计划经济下已经确定好的。
队里虽然在河边沟岔地里尽力种着玉米或其它的一些农作物,但弥补不了每年上交蚕茧返销回来的粮食不足部分,所以每当上秋季节,一些村民就偷偷上山采些蘑菇、木耳、榛子、板栗之类的山货以解囊中羞涩,一部分添补自家人的饥腹,一部分用来换钱换粮,这也是队里时常有人请假不来上工的真正原因。
生产队知青点是一个集体购粮户,每个知青每人一年的口粮是斤实成玉米,逢年过节还有斤把的细面、白米的定量供给,每月队里总是会派一辆牛车去公社粮站把当月知青的这些定量拉回。
大山里没有道,有的生产队连牛车都没有主食上并不差,所说差就差在平日里没有疏菜。蔬菜是需要春种秋收的一个漫长生长过程,尤其还需要一块较为肥沃的水浇地。因为生产队接到安置知青插队落户的通知太晚了,队里以致公社都没有来得及给知青预备下这方面的过冬菜。
现在知青点里,每顿每人只是单单的一个玉米饼子,好像主食是不少,但嘴里沾不到一点蔬菜和油腥,这对于这些每天干体力而又处在长身体的年青人来说,整天都觉饥肠辘辘、饥饿难忍。
王守国首先想出了一个解决饭桌上副食缺乏菜的方法,自我试验了几次颇有成效,就在男同学中间作为秘籍悄悄地传播开来:
“嗳---嗳---,此招我可只讲一遍呀,说出来保证你舌齿生津、口水直流。这招大致的套路是这样的:吃饭的时候,不要像邹德良和王立渠那样拿着自已的一份玉米饼子就走,而是要端端正正、稳稳当当地坐在女生宿舍的小炕桌上,这样一口一口的慢慢地吃。”
王守国为了更加形象地分解自己的“武功秘籍”招式,他左看右看,想在身体附近找着一个趁手的道具,他先是从自己的炕头拿起自己的喝水杯,装模作样地模仿手里此时是拿着一个玉米饼子,后来又觉得用水杯来比做玉米饼子,有些与现实中的玉米饼子的个头不大相符,就又把水杯放下,换成了放在一旁的水杯盖,觉得这个大小和外形还算稍微有些贴切,这才声情并茂的边表演着边向大家讲解道:
“俗话说,秀色可餐。你就把咱青年点的四个女生当做四盘菜,吃饭的时候,向她们四人中的哪个看上一眼,就相当于吃了一口菜。比如你只稍稍啃了这么一小口玉米饼子,而是看了这人一眼,又看了那人一眼,这就相当于接连吃了两口不同的菜。”
王守国此时的小小脑瓜就像一个拨楞鼓,他左一点头、右一点头的幅度又是恰到好处,其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逗得在场的同学不禁捧腹大笑。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山东老家的一个笑话,”邹德良笑着说:“一家穷人,家徒四壁,只是在房梁上悬挂着一条小咸鱼。每当吃饭时,也是没有菜,大家就是干啃一口馍,就瞅一眼房梁上挂的那条咸鱼。”邹德良说着说着,就自己笑个不停,笑得是花枝乱颤、如同背过气一般。
还是邹德敏替他哥哥把这个笑话讲完整:“这一次,其中一个稍大的孩子啃了一口馍,瞅了两眼挂在梁上的咸鱼,他爹就一筷子打在了他的头上,大声呵斥道:‘也不怕齁着?!”
邹德敏那眼珠两翻朝上的表演,再配合着他所讲的故事情节,很是恰如其分。
全场又是一顿哄堂大笑。
于元利不怀好意、又不失时机地追问道:“秀色可餐?那四个女生长的模样也不一样呀,那怎么餐呀?”
王守国解释道:“那还不好办?!四个女生就好比是四个菜,你可根据她们的色相和你自己的喜好,将她们比做两荤两素。你们大家都细细品品,我说的有没有可操作性----?”
“精神会餐法”是知青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一时间,一旁围观的同学中,有的在思忖、有的在疑惑,当然也有不少的在频频点头。王守国一看,他的提议似乎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许,心中得意。他凑近大伙,压低嗓音,摆出一副秘不外传的样子,继续说:
“这里,只发表一下我的个人喜好和意见,仅供在座的各位参考:王金花那个头和大小,可以算是糖醋鱼;孙翠竹三花二瘦、胖瘦匀称,可以称做红烧肉;慕冬梅柔枝嫩腰,充其量也就可称做黄花菜;马英葵胖胖乎乎,就是一盘花生米。”在场的知青一听倒也分析得入丝入扣,入情入理,便也没有异议,表示同意。
大家对知青王守国的提议都没有意见“但我还是奉劝在座的诸位,每顿就餐,大家上桌,尽量各“菜”都要用“筷子”拣上几口。千万别厚此薄彼。”说到这,他停顿一下,然后又是*魅的一笑,才接着说:“其实这样也是对你们自己好,营养均衡、有利身心健康嘛。”王守国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的描述后,还不忘最后规劝大伙几句,生怕大家都朝其中的某一种“菜”杠上了。
又笑翻倒了几个。
孙永志扯着嗓子说:“说到这,我又好问候老师了,想当初,要是把转悠悠小队的那几个班花级的女生分配到咱点,那几盘菜的质量,呵呵----,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孙永志嘴里的“问候”二字,在座的同学心里不说自明。
“哪几盘呀?你说出来----!老师怕那些菜太硬,担心你手上的饼子不够吃……。”郑世英一旁插了进来,幽幽地一说。
“那可是‘满汉全席’的菜单,老师认为你不具备品尝这种菜系的资格。”还是林德和一语中的。
“哈哈哈……,哈哈哈……”连最后还坚持站立的男生也都全部笑翻。
倾倒的人群中,隋学成慢慢从炕上坐起,右手呈单掌竖于胸前,两目低垂,轻轻地的一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百八十斤,阿弥陀佛----。”
意境深刻的惮语,做为此次精神会餐的结尾。
是呀,缺菜缺油是当时下乡知青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那时的东北农村、东北山区的农村,这是人民生活中的普遍问题。
很快的,王守国的‘精神就餐法’在青年点里全面铺开,可实践了没有几天,就把点里的四个女生给看毛了,她们先是莫名其妙,后来渐渐从一些人的嘴里讨来口实,身强力不亏的王金花就开始对王守国和及其追随者口诛手伐了。
还是马英葵同学修养好,采取的策略是以眼还眼、以毒对毒,吃饭时,你要对她看,她也不失时机地和你对看。你看她一眼,她就还你两眼,你看她两眼,她就盯着你不挪眼,看得那个专注,那个深情,那个一眼不眨,吓得男同学那个儿狼狈呀。据林德和后来出来说,他夜里,即使是躲在自己的梦里都会被吓醒。
知青人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