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王国里有一座高大漂亮的木头房子,房子里生活着快乐的熊猫一家,家里有魁梧健壮的爸爸,温柔善良的妈妈,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啦啦是姐姐,唻唻是妹妹。啦啦和唻唻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
有一天爸医院看望生病的老奶奶(妈妈的奶奶),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病得很重,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还插着许多管子。
啦啦和唻唻问妈妈:“老奶奶怎么了?”
妈妈说:“老奶奶生病了!”
“老奶奶怎么不说话?”
“她病得太厉害了,说不了话!”
“那她什么时候病才能好呀?”
妈妈伤心地说:“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只能祈祷让老奶奶快一点好起来!”
于是啦啦唻唻和妈妈一起向上天祈祷,她们真希望上天能保佑老奶奶早一点醒过来。可是过了几天,孩子们还是听到了不好的消息,老奶奶最终没有醒过来,现在已经不在了。
啦啦和唻唻问妈妈:“老奶奶到哪里去了!”
妈妈说:“老奶奶去天堂了,天堂里的老爷爷想念她,接她去的!”
“天堂在哪里?”
妈妈指着天空说:“就在天上!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去了天堂就不会回来了是吗?”
“是的,我们再也看不见了,不过当我们想老奶奶的时候可以看她的照片!”
啦啦和唻唻和爸爸妈妈参加了老奶奶的葬礼,晚上回到家啦啦和唻唻爬到爸爸的头上,摆弄起爸爸的头发。
爸爸奇怪地问:“孩子们,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帮爸爸找白头发!”孩子们说。
“找到了吗?”
“找到了,爸爸,我们帮你拔掉!”啦啦和唻唻自告奋勇地说。
“谢谢你们,不用了,爸爸不怕白头发,爸爸怕疼!”
“不!一定要拔掉!”啦啦和唻唻用不容商量的口吻说。
“为什么呀?拔白头发会很疼的?”爸爸为难地问。
啦啦和唻唻有些吱吱唔唔,低头沉默不语。爸爸更觉得奇怪了,催促着问:“到底是为什么?快告诉爸爸好吗?”
啦啦和唻唻终于开口了,“爸爸,因为有白头发会去天堂的!”
“怎么有白头发就会去天堂呀?”爸爸听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了头脑。
啦啦和唻唻解释说:“因为老奶奶头上有许多的白头发,所以她才去天堂了,我们不想爸爸去天堂……,那样就再也见不到爸爸了!”说着说着,孩子们的眼圈都红了。
爸爸明白了孩子们拔白头发的原因,感动地搂住了发啦啦唻唻,“爸爸的好孩子,谢谢你们……!”
啦啦唻唻的小脸蛋紧紧地贴在爸爸的脸上,觉得一股热热的、湿湿的东西流淌到她们的脸上,“爸爸你怎么哭了?”
“爸爸很高兴,因为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孩子们抬起头望着热泪盈眶的爸爸,用稚嫩的小手帮爸爸拭去了脸上的泪痕说:“爸爸,我们不想你去天堂,你答应我们不会去天堂好吗?!”
爸爸一时语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看着孩子们楚楚动人的眼神,爸爸说:“爸爸答应你们,永远爱你们,永远和你们的心在一起!”
故事的启示
对于中国人来说,谈论“死亡”这个话题是非常忌讳的,可是死亡又是人人回避不了的宿命。今天的这个话题就源自于真实事件,当女儿遭遇老奶奶的去世,虽然我们平时不愿意涉及它,但是当死亡终究会来临,孩子终究会遇到丧失亲人的情境,这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话题。而且,孩子对生与死的话题是非常敏感的!
该如何向懵懂的孩子解释死亡,如何不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失去亲人而引起的创伤呢?
其实当我面对这一问题时,也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因为“死亡”对成年人来说也是极难说清楚的,它关乎生命的终极意义,包含哲学、法律、宗教。无论我们如何解释或用善意的谎言哄骗孩子,孩子心里其实都明白死亡或是“去天堂”都是永远的丧失亲人。
虽然我们无法掩盖死亡的真相,但还是可以避免孩子的心灵受到丧失亲人的负面影响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通过看童话书、卡通片时就已经有了对“死亡”的初步认识。比如当我第一次给女儿讲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女儿就听得伤心地哭了,她不希望可怜的小女孩死去,虽然在天堂里她可以和亲爱的爸爸妈妈相聚。
其次,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的身心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的呵护,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记得“感动中国”评选时有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倪东艳的故事,她在父亲病逝后,用弱小的肩膀承担起了照顾残疾母亲和家庭的责任,那份坚韧就是我们成年人也会汗颜。
再次,让孩子饲养一些生命周期短的小动物,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比如,在女儿3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发下来一盒蚕宝宝,我就和女儿一起饲养蚕宝宝,每天和孩子采桑叶喂食,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结茧、成蛾、产籽、死亡的生命过程,当第一只蚕宝宝死亡时她也会伤心,但由此也感悟到生命的周期性,明白了生死的轮回。有本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是我当年在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哀伤辅导时使用过的,推荐给大家。
还有,做好心理铺垫,让孩子渐近地接受亲人可能去世的事实。在亲人生病住院时,医院探望,这就是一个心理铺垫的过程,不至于造成突然的丧失感。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人都有一定的心理抗压能力,而抗压能力的程度是在平时的应激事件处理中积累获得的。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应激事件就是能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或事件。下面就是米国心理学家研究制作的“生活应激事件表”:
有一个“适应力”的实验可以形象地解释“渐进式接受”,研究者突然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青蛙会因为沸水的突然刺激猛地从沸水中跳出去,避免了死亡;而把青蛙放在冷水锅里,慢慢加热,它就会逐渐适应不断升高的水温,最后被煮死。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生物的适应能力,人类也同样具有这种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平时一些小的应激事件时,就可以不断提高对抗应激的免疫力。
大自然也在用她的自然法则帮助我们解决“丧失感”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总是爷爷奶奶先于父母去世?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次之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次是老爷爷、老奶奶。当孩子看到老爷爷、老奶奶去世,因为亲密程度不高,应激反应也相对较低,在经过自我心理调适后就完成了对抗“丧失”的第一步积累;接着要经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去世,应激反应比上一次再高一点儿,再经历自我的心理调适,又完成对抗“丧失”的第二步积累;孩子成年后,会经历父母的去世,应激反应高于前二次,再经历自我的心理调适,完成对抗“丧失”的第三步积累;当他步入晚年,自己的配偶去世,应激反应达到最高,但由于前面的积累,还可以较平稳的度过;当自己面临死亡时,态度也就平和了许多。大自然就是这样帮助人们面对死亡的,人对死亡的态度也就是这样在无数痛苦经历后形成的。
当然生命的复杂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苛求小孩子能透析,但不明白不意味着孩子不在思考,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都会思考“生与死”、“生命的意义”等,这个结果可能连父母们都意想不到。正是受此启发,才出现了“儿童哲学”的哲学研究课题。
还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幼年时期存在“子宫记忆”、“前世记忆”,用我们中国老话说就是没有喝“孟婆汤”;在催眠治疗时,也可以让来访者回忆出“子宫记忆”和“前世记忆”。我看过一个资料,一位妈妈说自己双胞胎女儿3岁前经常告诉她说,女儿们一起在天上飞着找妈妈,还有两个小男孩在树林里玩,她们找到妈妈后忘记叫他们了。八年后,这位妈妈生下了两个双胞胎男孩。还有的孩子说他看到父母后,想让他们做自己爸爸妈妈就钻进妈妈的肚子里。还有的孩子能回忆出在子宫里被脐带缠住的经历,出生当天妈妈穿的衣服等等。这种记忆在孩子2~6岁前会很清晰,7岁后就会逐渐遗忘,但通过催眠技术还是可以唤醒。关于这个课题国内研究不多,国外比较多,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多了解一下。
既然我们不可能回避生命教育的话题,不能回避死亡,就要做好准备,当它发生之前就和孩子一起坦然面对,逃避不是解决应激的好方法。当然也不要没事找事地主动涉及什么“爸爸妈妈死了你可怎么办“之类的话题,避免产生副作用。再举一个过犹不及的例子:一位爸爸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子小,就决定训练她,从市场上买来活鸡当着孩子的面杀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胆子果然变大了,甚至可以“杀鸡不眨眼”了。您觉得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