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字,上为天,下为虫,寓意为“上天赐予中国先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昆虫,可作茧吐丝。”
相对简化字的“蚕”,我更喜欢古文字的“蠺”,说文解字中称之为“孕育的腹中为丝的昆虫”。别的虫腹中多为“屎”,蚕却为丝,结茧后可化蛹、化蛾,化蛾后将腹中仅剩的物质转换为卵,蛹或蛾均可被食用与药用,循环往至,穷极一生为人类贡献,可谓浑身是宝的神虫,岂能不让人喜爱?
蚕的历史悠久,最远能追溯到五千年前,关于蚕的神话故事也颇多,如“黄帝之妻嫘祖”、“马头娘”等等,皆是对其赞美之事,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蚕,分“家蚕”与“柞蚕”两类,家蚕多产于南方,古时以产丝绸闻名于世,多用于统治阶级与贵族享用;柞蚕多产于北方,以产柞丝与柞蚕蛹,多用于普通百姓生活。蚕的一生多则六十余天,少则四十余天,虽短暂,但其创造的文明世界是多彩绚丽的。
家中祖辈们皆以养蚕为生,至今家中已过花甲之年的父母仍乐此不疲的放养着蚕,总说:“养蚕不足两月,但仅此一项的家庭收入就能脱贫奔小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你们兄弟俩长大成人都是靠它养活的,感谢它还来不及呢,怎能舍弃,也万不得舍弃。”
蚕,浑身是宝,成虫、蚕蛹、蚕蛾煎炒烹炸无一不可,美味至极。
蚕丝,是古代中国对外的名片,是中国历史文明的见证者。古人关于蚕的著书多以悲情或者感慨蚕农的生活和社会现状而写,描写养蚕人的不易,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宋代.张俞。
而如今,养蚕人终得社会之幸,将养蚕引以为豪,乃国之所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