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祭祀小虫子,全世界独一份!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纷繁复杂,祭天、祭地、祭*神,祭祖先,这与全世界其他民族并无实质性区别,唯一特殊的是,我国先民还祭祀一种小虫子,白白胖胖,人见人爱!这就是蚕宝宝。全世界唯一祭祀虫子的风俗。
蚕娘娘相传养这种小可爱的鼻祖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她和后来的黄道婆,一个称为丝织业祖师,一个是纺织业的祖师,有文字记载,从周朝的典籍制度里面就有祭祀蚕神的礼仪。在古代,养殖和种植都属于农的范畴,祭祀先农,有皇帝/国君主持,祭祀蚕神/嫘祖,则有皇后(王后)主持,不得相互干扰,这是古代女性能够参与的最高等级祭祀礼仪,全程不要男性参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孩子们看到其他毛毛虫都会立刻吓得尖叫一片,唯一看到蚕是打心眼里喜欢,抓起来放在掌心,也不会害怕,可见蚕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了。蚕的爱称有:蚕宝宝、家蚕、娘仔、蚕娘娘等,可见人们对它的宠爱。
养蚕养蚕简介:
蚕是鳞翅目,蚕蛾科的小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叫做:”蚕“,属于农民养殖阶段,蚕的一生也就50天左右,其中幼虫期大约25天(根据具体品种和养殖时段,稍有不同),幼虫在最后一两天,吐死结茧,包裹自己,在里面化蛹化蛾。蚕的主要食物就是新鲜桑叶,当然,也有用柞木叶子的,称作柞蚕,还有蓖麻蚕、琥珀蚕、天蚕、樟蚕等,这些都没有桑蚕出名。
采桑古代,养蚕主要集中在淮河南边,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势平缓,这里气候相对湿润,气温较高,适合大面积种植桑树,养蚕较为便利,春寒料峭,枝头桑叶吐出新芽,蚕农们就开始拿出珍藏的布满蚕卵的黄草纸,放在自家灶台附近,借助热量,将卵孵化,这个时候的幼虫是黑色的芝麻点,称为蚁蚕,在纸上爬行,农民们凌晨出去采摘鲜嫩桑叶,一片片用软布擦干,剪成细丝状,将蚁蚕抖落在西桑叶上,小家伙们仿佛听到就餐号角,开始大嚼起来。4-5天后,开始休眠并蜕皮,称为一龄,反复四次,最后成为五龄蚕,从小蚂蚁般大小长到6-8厘米长!直径可以达到1.2厘米,白白嫩嫩,身上有对称的黑色小斑点,十分可爱,拿在手上,肉滚滚,沉甸甸的,迎着光看,几乎透明了,农民看了,心里乐开怀呢。
五龄蚕的食量最大,蚕农日夜忙碌,丝毫马虎不得,这时候最忌讳的是病虫害和鼠害,家家户户不眠不休,轮流值守,随时添加桑叶,赶走蚊虫,到了五龄蚕开始不吃东西,抬头望天,就是结茧的信号,蚕农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稻草编制的结茧工具(草龙),将蚕宝宝一条条捉到草龙上,几万条蚕,只要看到抬头的,就要捉上去,否则它会胡乱吐丝,结不成茧。蚕农们这几天仿佛打了鸡血,两眼通红,坚守着最后的阵地。等到最后一批蚕宝宝都抓完了,人都快累得虚脱了,先前的已经结茧,后来的刚刚吐丝,这时候,蚕农可以稍微轻松一点,不用成天忙采桑了,躺下休息一会,或者去打扫蚕室什么的。
宝宝快快吃等到全部结茧完毕,就开始采摘蚕茧(蚕果子),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部分人开始养夏蚕了,又是忙碌季。蚕茧挑选个大饱满的几十个留种,其余都会立即送到加工点,开始缫丝,蚕丝整理分类后,送到农家纺织娘那里,分拣、染色、纺织,一匹匹精美光滑柔顺的丝绸就这样诞生了!
人们利用的就是蚕茧,经过测量,一只蚕茧只有大拇指大小,春茧茧丝长~米;一个夏秋茧茧丝长~米,那是因为夏季燥热,蚕宝宝生长速度快,达不到更长。
收获蚕茧祭祀蚕神
在古代,丝绸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产业,与周边地区交换贸易,属于硬通货,经过丝绸之路运送到几万里之遥古罗马的丝绸,可以等值同重量的黄金!相传在公元年,养蚕技术才走出国门,被人偷偷带出去,而我国这个时后已经养殖了年了!
(上图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全重49克,是丝织品的巅峰之作)
丝绸可以制成精美绝伦的服装制品,彰显皇家贵气,凸显身份,蚕丝染色后也不易褪色,手感光滑,对皮肤没有刺激,较耐储存,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属于商品交易和赋税当中可以与货币等值的交易品,皇帝发工资,有时候就用整匹的绫罗绸缎,古代金银细软里面的软,指的就是丝绸布料,扛在肩上,就是扛金银啊。
蚕蛾交尾因此,古代皇家对于养蚕业看的与种植业同等重要,由于养蚕和防止主要由女性完成,因此,祭祀蚕神的任务就自然交给了女性,皇后是天下地位最高的女性,自然就是主祭人了,一般在农历二月末三月初,取良辰吉日,后宫早就开始忙乱起来,皇宫里面也有小片桑田,娘娘们也可以参与养蚕的,后宫嫔妃们必须斋戒七天,早上三更天就要爬起来,盛装华服,步步谨慎,不苟言笑,循规蹈矩,集体到郊外的先蚕坛,依次按照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视瘗等程序进行,用少牢,初献之前都是皇后主持,亚献、终献是地位稍次的贵妃、昭仪等等,几乎人人有份,行六拜、三跪、三叩礼,不得马虎。(其中仪式非常复杂,一整天都耗在上面,这里就不详说了)可以说,除了祭天之外,这是第二等大事!
皇后主持先蚕礼这一天是全国女子的重大节日,全程祭祀没有男人什么事,古人对蚕的喜爱,可以用诗来证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张俞《蚕妇》)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唐·鲍溶《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汉·佚名《陌上桑》)
……
小朋友们观察蚕宝宝蚕是昆虫中的精灵,带给人们华丽服饰,高贵享受,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人们心存感激,礼敬有加!
谢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
写作:王翔,编审:诸葛村姑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