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又称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蚕农又称竹节蚕、拉白浆等,因能侵入寄生在蚕血球、脂肪、真皮、气管等细胞核而得名。本病发病普遍,春、夏、秋都有发生,四川春蚕和晚秋蚕发生较多。属于亚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高。
1.病原
该病原在病蚕体内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病毒粒子,一种是多角体态。病毒粒子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在高温(37.5℃)自然条件下大约1天即失去致病力。
核型多角体(包含体)是蚕体受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在核内所形成的是一种特异性产物,是结晶蛋白质,其内包埋着许多的病毒粒子。
一般是六角形,偶尔有四角形、三角形,甚至大小不一的变异形,大小为2~6微米,平均3.2微米。它不溶于水,遇酸会比较的稳定,容易溶解在碱里,所以在蚕强碱性的消化液中,很容易就释放出病毒粒子,引起蚕体的发病。多角体是对外界环境条件抵抗力比较强的,室温下也可保存数年,甚至十多年仍然可以导致出现。
2.病征
本病为亚急性传染病,1~5龄蚕均有发生。其典型病征是:初期体皮紧贴消化管,外观呈暗绿色;后期环节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皮破流脓,变黑发臭。除以上典型症状外,由于发病的时间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1)不眠蚕各龄眠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乳白,腹足基部乳白透明,不食桑,爬行不止,不吐丝固足。
(2)高节蚕4~5龄盛食期发病的蚕各环节后半部隆起如竹节。体色乳白,行动狂躁,腹足乳白,气门有乳白色不均匀斑块。
(3)脓蚕在5龄后期到上族前发病,环节中央肿胀拱起,形如算盘珠状突起,体色乳白,行动停止,皮易破,流脓而死。
(4)起节蚕各龄起的蚕发病,生长会停止,身体缩皱,乳白又不明显,前节节间膜会向后折叠,腹足基部乳白透明,1天左右死亡。
(5)黑斑蚕3~5龄出现,病蚕体上出现对称性的黄褐斑,也有腹足出现焦脚,气门周围出现黑色圆斑的黑气门蚕。
(6)脓蛹患病后,体皮暗黄色,流脓而亡,尸体腐烂有恶臭。
3.病变
本病病原寄生于血液(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种组织的细胞核。在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使细胞膨胀破裂,多角体、病毒、细胞碎片游离于血液中,使其变混浊而产生病变。以此作为识别、诊断的依据。
(1)血液血液病变肉眼可见,由于血细胞破裂,血细胞数量减少,血液呈牛奶状,血液功能失常,血液中混有大量病毒,有强烈的感染性。
(2)体皮体皮的真皮细胞被破坏,只剩下一层几丁质外表皮,不能形成新表皮,故体皮易破,蜕不了皮,肉眼可见。
4.传染规律
此病为亚急型传染病,从感染到发病,病程很短,当龄感染当龄就有可能发病,一般约经4~7天。由于蚕龄不同,病程长短也不一致,蚕龄越小,发病越快。
环境对此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影响,温度剧烈的变化,蚕座会冷湿,桑叶又偏嫩,桑园施肥氮肥过多,都会容易引起此病的发生。其传染途径有两条:
(1)创伤传染病原从体表的创伤处侵入体内引起发病。
(2)传染多角体若被蚕食下,在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破碎为病毒粒子,吸附在消化管上,引起发病。
以上就是养蚕老农给大家整理的有关于血液型脓病的病原,病变以及病变的过程,这里提醒大家,在发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治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