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好些天没有写公号了,先生说:你写写茧蛹吧!的确是该写写蚕蛹,该谢谢一枚小蚕蛹。
柞蚕蛹与桑蚕蛹
老家人管蚕蛹叫茧蛹,蚕茧里的蛹,比蚕变成蛹的叫法儿更直接、更生动。曾孤陋寡闻地以为中国的蚕只有桑蚕和柞蚕(“柞”字与“作”同音,许多人错读成“炸”的音)两种,百度了一下,种类真不少,还有樟蚕、栗蚕、木薯蚕、蓖麻蚕等等,当然,最具价值的还是是桑蚕和柞蚕。桑蚕以桑叶为食,也称作家蚕,个头小,其丝细腻。老家的蚕是柞蚕,以柞树叶为食,饲养方法也更接近野蚕;就像北方人与南方人外在差别较大一样,相比桑蚕,柞蚕个头大,吐的丝粗,蚕茧也大。
柞蚕和桑蚕
为什么老家人对茧蛹怀有别样的情感,对一枚小小的茧蛹心怀感激?这得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物质短缺,一些情况非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所能想象。令人不解的是,一些七零后好像也遗忘了,更加奇怪的是,甚至一些五零后和六零后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是家里的老大,父亲远在福建的部队,家里的菜米油盐基本都是我负责购买,我记得当时各种凭票供应的食品供应量和价格。比如:食用油(东北是豆油)每人每月3两,逢年节才半斤,家家食用油都不够吃。东北人过年有炸丸子的习惯,平时就要节省下豆油过年给孩子们炸油丸儿。油丸儿种类多,有地瓜丸儿、套扣(类似北京的排叉)江米条儿等,日子过得好点儿的人家还可以炸花生米、炸肉丸儿。作为地瓜朋友我最喜欢吃地瓜丸儿。炸油丸儿的这天大约是小孩儿们一年最高兴的日子了。早上就开始坐在炕上等,油丸儿出锅后大人就会先让小孩先吃一点儿解解馋,一人一小碗儿。新出锅的油丸儿脆香脆香的……
地瓜丸儿
猪肉每人每月半斤,一个月包两次饺子基本就剩不下多少了,还要省下一些过年给孩子们烀点肉吃。那时候绝大部分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的,凭票供应就意味着不够吃,不够吃就意味着营养跟不上,营养跟不上就意味着影响身体成长。万幸,我们有小茧蛹。
老家养蚕的历史悠久,史料记载,约三百年前,柞蚕放养从山东引到辽东半岛。丹东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山区丰茂的柞树,很快使柞蚕放养业成长壮大起来。年之前,安东(今丹东)城区里贩茧的茧站、缫丝的丝站、绸厂多达上百家,丝绸商店也很多,我姥爷就在一个绸缎庄做掌柜。
柞蚕丝绸
新中国成立后,丹东的丝绸业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到八十年代中期,丹东在全国18个重点丝绸城市中排名第五,柞蚕丝绸名列第一。丝绸厂就有六七个,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企业,柞丝绸产品驰名国内外,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并远销东南亚、欧美。丹东丝绸纺织品获得的国家级奖励不计其数。纺织业、轻工和电子产业形成了丹东的三大支柱,年入选国家“十大轻工业明星城市”。这是丹东昔日的荣光。没想到九十年代以后,丹东的丝绸业一下子就没落了,呼啦啦丝绸厂全部关门,让人唏嘘。
柞树与蚕茧
再扯回来,我们老家小镇也有一个归属于丹东的丝绸厂——丹东丝绸五厂,也叫缫丝厂。厂的规模比较大,有两个厂区,一些车间负责把从农村收上来的蚕茧缫成丝,一些车间再把丝织成绸,蚕蛹就剩下了。在缫丝厂上班是很自豪的,国营厂,效益好、工资多、福利高。小伙子姑娘们从厂子里出来好像都是底气牛气十足的。厂最重要的福利之一就是每个月每人可以发10斤茧蛹,双职工就可以发20斤,像我们家一样没有在那里上班的也经常会有邻居叔叔阿姨或者哥哥姐姐们送一些。蚕蛹是我们小时候餐桌上的常有的荤菜。老家人一直保留着吃茧蛹的习惯,炒茧蛹也是家乡的味道之一。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茧蛹是直接把蚕茧剪开取出来的,曾经宝贵的蚕茧变成了垃圾。不知道丹东的丝绸业还能不能复兴。
炒蚕蛹
蚕蛹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据说与猪里脊肉相当,也有说一个蚕蛹的营养顶一个鸡蛋的。百度百科介绍:蚕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易于消化吸收,被人体内吸收率较高,是优质的动物蛋白质。常吃蚕蛹可以降血压、降血脂,提高免疫力有益。蚕蛹中微量元素含量也非常多,其钙含量是牛肉的76倍,鸡蛋的32倍;镁含量是牛肉的4倍,鸡蛋的12倍。
油炸蚕蛹
蚕蛹的吃法很简单,在食用油紧张的年代,水煮后用盐拌一下即可就饭吃,味道香且清淡,这是当时最普遍的吃法。也可以水焯过后,用葱姜蒜炝锅炒。现在流行的油炸蚕蛹是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的。贫穷确实能够限制人的想象力。
物质短缺的七十年代前后,小蚕蛹和小嘟噜蟹(下篇公号待叙)好像是结伴来救命的,为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生人补充了成长必须的营养。今天,真心感谢一枚小茧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