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头镇大官庄村,记者一走进村民张广早的养蚕室,扑面而来的是不计其数乳白色的蚕虫,分上下两层,蠕动在绿色桑叶上,沙沙沙沙的进食,很是壮观。作为传统的蚕桑专业村,大官庄村有六成村民从事养蚕业,时下养蚕户家中几乎都是类似的景象。
“这几年在村里的帮助下,我家包了16亩地,种桑养蚕,一年收入10万块钱左右。今年养了21张蚕,一张是3.2万只,总计有67万只。每天给蚕喂食,真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今年近60岁的张广早笑呵呵告诉记者,他从事养蚕已经有31年了,每年的养蚕收益还不错,比种庄稼强很多。
在养蚕户张善彩的家中,记者又看到了另外一番不同的景象:这里没有了桑叶,无数的蚕虫蠕动在特制的塑料架器具中,有的口吐丝缕,慢慢把自己一圈圈围起来“作茧自缚”;有的上下左右不停地摆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结茧场所。有25年养蚕经验的张善彩告诉记者,她家今年养蚕12张,所有的蚕茧都不准备卖了,说是要加工蚕丝被销售。“今年还是受疫情影响,蚕茧行情不怎么好,价格比去年低,20元一斤左右就不错了。但做成蚕丝被就不一样了,费不了多少功夫,收益翻番还不止呢。因为现在老百姓生活都好了,市场需求大,而且都是定制的,先交定金,不愁销路。”张善彩说。
据大官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家学介绍,大官庄村是传统农业村,主要产业是桑蚕种养和稻麦种植,而蚕桑产业是大官庄村的传统支柱产业,前些年由于缺乏重视,蚕桑产业的生产仍停留在“蚕—茧—丝—绸—最终消费品”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农业的可持续高质循环经济认识不足,意识不到蚕桑资源的潜在使用价值,造成大量副产物的浪费。为提档升级,村“两委”一班人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依托村里亩桑地成立物华蚕桑专业合作社,整合相关资源,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多农户进行蚕桑标准化生产,人均增收元。
大官庄村蚕桑专业合作社还充分利用蚕桑系列产品丰富多元的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延长蚕桑产业链,将桑叶制成桑茶、桑葚加工成桑葚干,利用蚕茧缫丝织绸,将剩余的蚕蛹烘干作为食品销售,蚕砂作为肥料回田实现减肥增效,大幅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桑蚕种养、蚕桑系列产品加工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并成功创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李家学告诉记者,大官庄村依托蚕桑产业,村集体还建设了桑椹采摘园,于年5月开门迎客,通过网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