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年末,全世界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超过万,因新冠病死的人数接近万。疫情严重,经济堪忧,然而外部环境的改变,没有改变川渝人的信心,越是困难时候越能体现川渝人迎难而上的品格,逆向而动的勇气。
年初,国内疫情突发,医药物质短缺,川渝人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捐款捐物,采购防疫物质,及时送回国内,支援抗疫。三月当安哥拉出现新冠疫情的时候,商会立刻号召大家,注意防范,减少出门,每周通报疫情。随着疫情的扩散,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开始执行戒严令,禁止人员流动,同样也减少了货物流通,一时造成物质短缺,物价飞涨。大米从宽扎一袋很快涨到1一袋,玉米面从宽扎一袋涨到了宽扎一袋。粮食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上涨,再加上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形势严峻,在困难面前,怎么办?我没有等待:迎难而上,生产自救!5月份开始种玉米,7月份开始种水稻。9月份收获玉米公斤,11月底收获稻谷公斤,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心里就踏实多了。再加上鱼塘有鱼,菜地里有小菜,养了一群鸡鸭,蛋禽有保证,养了一群牛羊,吃肉不愁。吃喝不愁,温饱无虑,那就该干点正事了。
我是学工科的,但到了安哥拉,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开始学习做农业,发展蚕桑产业。蚕桑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古代开通丝绸之路时丝绸是外贸的主要商品,为当时的政府换回大量的真金白银。如今中国的丝绸产品占据全球百分之八十的份额。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政策,正是希望沿着过去的丝路,再续辉煌。新丝路的建设是突破西方围堵中国的重要措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量,更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把中国的蚕桑产业推广到非洲就成了我此生最大的心愿,于是在安哥拉注册了蔚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对于蚕桑行业我是既熟悉又陌生。我的家乡四川南充,享有丝绸之城的美誉,据考证有三千多年栽桑养蚕的历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充拥有全国最大的缫丝厂和织绸厂,可以说丝绸文化在南充无处不在,至今依然保留有千年第一桑梓。在我很小的时候,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就有养蚕这一项。老师分给我们指甲盖那么大一点蚕纸,拿回家去孵化,观察小蚕的生长,每天写日记记录。所以说我对养蚕从小就很熟悉。可是要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推广,大规模工业化养殖,那就一窍不通了。
首先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公司依托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做技术支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农科院的专家领导,对在非洲推广蚕桑产业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提出建立蚕桑产业示范园的原则。蚕桑产业示范园建设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蚕业现代化道路,推进蚕桑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以新建蚕桑基地,夯实基础,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打造品牌,做大市场为抓手,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为导向,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营、社会参与、本地推进的运作方式,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探索“有机蚕桑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政府和企业和农户联动、建管运行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蚕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蚕桑产业科学发展,促进安哥拉有机蚕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有了专家的指导,还需要现场做好实验。毕竟中国和安哥拉相距2万里,自然条件迥异,国内的成熟经验和蚕桑品种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生长环境还是未知数,于是我决定在安哥拉做实验。开始种植桑树,第一次种了三十亩地,种子发芽了,桑苗长起来了,满心欢喜。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桑叶叶片较小,根本长不大。养了四张纸的蚕,三十亩桑叶居然不够吃,结果第一批蚕茧像花生那么大。没办法,赶紧更换桑树品种,第二批种子过来后,马上试种,几个月后长出小树苗,可叶子还是不够大,而且叶片分岔,感觉也不是理想的品种。再次从国内发过来两个品种的桑种。通过精心培养,小树苗茁壮成长,叶片又大又厚,非常喜人。最大的叶片长度达到45公分,宽度32公分,一颗桑树就能摘下2.5公斤桑叶,这就是最适宜安哥拉生长的桑树了。确定好品种,就开始规模化育苗,平整土地,拖拉机翻耕2-3遍,撒上农家肥和复合肥做底肥。修建出水主管道和阀门,做好移栽前的准备工作。三个月后开始移栽,每天早晚工作,天热不能移栽,移栽后马上铺设滴灌带。看着水滴从滴灌带上一滴一滴落下,小桑苗欢快的饮用甘露,几天后,小树苗恢复了精神,再有几天芽包开始膨胀,发出了新芽。看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小树苗,心里无比的高兴。一边是巨大的面包树,一边是娇弱的小桑苗,当代表东方文明的蚕桑文化种植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一定会焕发更大的活力和希望。
接下来,有了桑叶就开始养蚕。养蚕也是经历了几次换种,四川的,江西的,广西的,广东的。地域选择宽一点,品种个性差异大一点,才能做出直观的选择,毕竟我们还不够专业,太细微的区别看不出来。蚕种有的注重抗病性能,有的注重商业性能,有的大有的小,结茧时间也各不一样。通过一年的试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定了最适合在安哥拉养殖的蚕种。看着一只只老蚕摇头摆尾吐出洁白的丝线,编织成一个个漂亮的小巢,真的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也深深的佩服蚕子这种奉献的精神:吃的是树叶,吐出的是真丝。
我来安哥拉13年了,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22度,没有冬天,全年桑树可以生长,全年可以养蚕。从初来时对当地人的远离到如今对他们的亲近。一开始不适应他们的黑皮肤和略重的体味,后来渐渐发现他们的纯朴和乐观,再后来发现他们虽然缺乏文化,但不缺乏聪明。他们没有组织性,没有时间概念,但他们对美好生活有强烈渴望。组织他们学习劳动技能,学习遵守作息时间,让他们从游手好闲的盲流变成任劳任怨的产业工人。让他们从得过且过的混混思想到树立对未来充满期望的人生目标。蚕桑产业就是改变他们人生的最好切入点,通过栽桑养蚕可以使他们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使他们明白多劳多得的道理,更加努力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里就是一个起点,这里就是一个孵化器,我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希望当地的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的中国也是一穷二白,通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变得国富民强。我也相信非洲人民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几十年后也会变成下一个中国。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都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但怎样才算有意义呢?记得当年钱学森接受采访时说,个人梦想要和祖国、社会需要结合,在为祖国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梦想,升华自己的灵*!疫情还没有结束,我的蚕桑之路还任重道远,虽然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充满坎坷,作为川渝人,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吓倒我们的,我一定会再接再厉,为中国的传统蚕桑产业扎根非洲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安哥拉朋友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探索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阿凯)广告专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