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蚕宝宝!
——一场关于生命的“慢”旅行
课程缘起
春天到了,植物都开始生长,各种小动物都活动起来了,尤其当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蚕子后,孩子们对探索生命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大一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小动物,我们根据孩子们对蚕卵这种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的眼神,依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们一起进入了有关蚕的生成性主题,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于生命的探索。
邂逅蚕卵
一颗颗白白的,是什么呀?
像芝麻一样,还有黑黑的小虫子。
我知道了,这是蚂蚁蛋。
好可怕,这一定是毛毛虫。
蚕宝宝见面记
刚从卵中孵出来的蚕宝宝,叫蚁蚕,黑黑的像小蚂蚁,孩子们使用了放大镜来围观自己的新朋友,心中疑惑多多:“小小的虫子,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怎样照顾它们呢......”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第一次和这群小东西见面,第一反应都是不敢靠近。但是,经过两天的适应,孩子们满满接受了这群小东西。喜欢探究的孩子们每天都有新的问题产生,他们对蚕宝宝的疑问也越来越多。
探秘生命之旅
做个小调查,了解蚕宝宝
蚕宝宝喜欢吃什么?
我见过别人养的蚕宝宝,蚕宝宝喜欢吃桑叶。
怎么饲养蚕宝宝?
蚕宝宝们,你们一定要快快长大哟。
蜕皮的蚕宝宝
咦?蚕宝宝屁股后面有一层黄黄的皮,为什么蚕宝宝会脱皮?是不是皮脏了蚕宝宝就会把皮脱掉。
蜕皮就好像小朋友长大了,小时候的衣服穿不下了一样,蚕宝宝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所以当蚕宝宝长大时,就会把皮蜕下来。
好心办坏事
这天早上,孩子带回了照顾了两天的蚕宝宝,可是我们发现带回来的蚕宝宝死了大半,看到湿哒哒的桑叶,我们知道了原因。
你是担心蚕宝宝口渴吗?
嗯,我看蚕宝宝从不喝水,就在桑叶上洒了点水,想让蚕宝宝喝点水。
蚕宝宝不用喝水的啦,妈妈说桑叶里的水分已经够了,再喝水会死的。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我知道你很善良,这次是好心办了坏事。
意外的生命教育
一天早晨,孩子们在给蚕宝宝换桑叶时发现有一只蚕宝宝蜷缩在叶子上腹部还流出了黄色的脓水,不吃也不动,它可能生病了吧,大家讨论分析觉得是蚕宝宝吃了没擦干净的桑叶,于是我们把它隔离照顾,但这个小生命还是静静地离开了。
最后我们商量一起在幼儿园的一个花坛里埋葬了蚕宝宝,孩子们驻足了很久,这一刻,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无声胜有声的。
蚕宝宝,希望下次还能和你做好朋友,再见了。
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其他蚕宝宝。
谢谢你,蚕宝宝,再见了。
陪你长大
在孩子们爱的陪伴和精心照顾下,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心细的孩子一有空就会拿着尺子来量蚕宝宝,蚕宝宝的长度从5毫米、10毫米、13毫米、20毫米到了3厘米、6厘米、7厘米。这不仅仅是蚕宝宝成长的过程,更是孩子们不断探索体验的过程。
第五天
第十天
第十三天
第十七天
第三十天
第三十六天
“蚕茧的个头好像不一样大。”
每天重复着为蚕宝宝擦拭桑叶、清洁蚕屋,这样看似枯燥的工作,孩子们乐此不疲。和蚕宝宝逗乐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一有空他们就会来看蚕宝宝,他们把蚕宝宝放在手心、手指、衣服上、地上…有的还说起了悄悄话。
蚕宝宝又抬头了,摸上去有点软。
我不敢用力诶。
蚕宝宝好会拉粑粑,黑黑的,臭臭的。
蚕宝宝的便便叫蚕沙,一点都不臭,妈妈说可以做中药的。
等待蚕宝宝的蜕变是孩子既期待又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蚕变成蚕蛾生完宝宝就会死去。”这是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当经历那一刻时,孩子们表现出的依旧是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欣喜若狂,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蚕丝还可以做衣服和蚕丝被,那蚕丝是怎么变成一根根线的呢?”我知道孩子要探究这个问题,将经历一个残忍的过程,我告诉他们,要把蚕茧放在沸水里煮,然后就可以抽丝,并看了相关视频。
紧接着,我们进行了有关生命的讨论。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有的蚕是生下宝宝后死去,有的蚕是奉献自己,为人类提供蚕丝。生命的周而复始、生死离别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人类也是如此。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一点,对抽丝又充满了好奇,经商量决定选取一个蚕茧进行抽丝体验。
感恩生命,新生
当孩子们发现蚕蛾破茧而出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几天后,他们又有些失落。从蚕卵到蚕茧,再到新生,孩子们见证着蚕宝宝的蜕变,蚕宝宝也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
蚕宝宝的故事虽然短暂,但我们参与了它的一生,你可以想到,在这块丝棉上,活着一个你不曾记得的生命。感谢蚕宝宝陪孩子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生命的故事就是一个个轮回,绵延不绝。
我们的感悟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饲养过程中,随着故事持续深入的推进,幼儿始终保持着对蚕探究的欲望。我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在成人预设的主题课程中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执行,而是跟随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与孩子共同创造课程。孩子想知道刚出生的蚕宝宝是怎么吃桑叶的,我们除拍摄蚁蚕进食全过程外,还一起收集蚕宝宝不同生长期吃剩的叶子,让孩子去观察、比较。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从开始的不敢触碰,到熟练地照顾蚕宝宝,再到不舍得蚕蛾死去。每一个孩子都是善于思考、有灵性的人。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是挑战,更是期待。再次回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过程。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