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原来这些宝宝们的ldquo房子rd
TUhjnbcbe - 2021/12/2 14:27:00
不养蚕不知道这些宝宝们的“房子”如此好看

北师大附校西月潭校区科学养蚕丰富实践课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是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已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综合性科学课程的开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取代了自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中的养蚕这一单元,特别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能够通过课堂来学到养蚕技术,还能够亲自去尝试养蚕,体验这种历史悠久的养蚕技术,并从中了解我国养蚕历史、丝绸之路,以及对当时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一系列影响。

“养蚕技术是我国古老技术之一,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还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课堂从我国古代养蚕历史说起,再以现代养蚕技术加以对比,介绍了蚕一生的成长过程,以及养殖技巧。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学生都成功将蚕卵养成了蚕蛾,在养蚕经验交流分享课上,他们都急于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尤其是会着重讲解自己独特视角下的蚕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还观察到了养蚕中蚕的细微变化,在发现与理论上好像不太一样的地方,都会找小伙伴或者老师讨论、交流。通过互相讨论、思想碰撞,学生在养殖中出现的大部分困难和疑惑,都被他们自己又完全解决掉了。我明显感受到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都得到激发和提升。

无形中,整个年级组都融入到观察蚕的气氛中,会暗自比较谁养的蚕成活率最高,谁养的蚕最大,谁养的蚕吐丝更多、更有规律……隔段时间,我会让学生把蚕带到学校来,大家比一比,也交流一下近期的变化与观察到的现象。有些同学即使没有养活蚕,也能从中找出原因,自己进行正确的分析。养蚕成活率高的同学也会主动把蚕分享给养蚕失败的同学,共同分享着养蚕的乐趣。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尊重事实,乐于实践。

从养蚕中感受到了快乐之后,有些同学写了养蚕观察日记,有用电脑记录的,也有亲手绘制的;还有同学写了体会、作文;甚至还有的同学,会去主动观察其他生物,譬如路边土壤里的小虫子、蚯蚓、蚂蚁……甚至还用花花草草装饰了一下它的家,让人赏心悦目。原先会让大家害怕的小生物,经过学生这双巧手的创造,好像也变得没那么可怕,反而觉得十分温馨。

科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魅力在于其实践性,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到这个过程,从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与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学们的观察日记

在孩子们观察过程中,许多家长也能从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拍照片、视频,还有发朋友圈的。通过反馈的养蚕信息来看,有许多家庭把蚕的养殖探究当成了亲子活动项目,积极鼓励孩子养好蚕。希望在今后,科学探究也能成为家校合育的活动之一。

孩子的体验过程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陪伴与鼓励。相信在家校合育的努力下,孩子能够不断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成长的过程与质量定会越来越好!

养蚕观察日记

作者梁梓宸

蚕宝宝刚从卵里出来时,需要特別小心的对待它。今天,我收到了30多只蚕宝宝,我很喜欢它们。蚕宝宝有一颗小巧玲珑的小脑袋。小小的眼睛,嘴巴小小的,还有一个像沙粒的鼻子,又白又胖的身上还有一节节花纹呢!我把它们放到纸箱里,再放进两片桑叶,它们吃桑叶的时候,嘴就像一把锯子,一圈一圈的吃着。我看着它们这样一天天长大,我非常有成就憾!

养蚕日记

作者王鹏皓

当我第一天拿回蚕宝宝时我发现它们全身是灰白色的,它没有眼睛,全靠它的触角来辨别方向和味道。它的嘴巴由两个像弯勾一样的钳子组成的,能把新鲜的桑叶夹成一块块小碎片,这样就很容易的吞到肚子里。偶尔还会发现蚕宝宝的背部中间的位置会有一条不停波动的管子,那里是它的消化系统,非常有意思。

蚕宝宝就像小猪一样能吃,它们一般会爬到桑叶的边处,使劲用钳子夹住桑叶,撕掉一点点成为突破口,在尝一尝味道,如果味道不符合他的要求,它掉头就走了,蠕动着去寻找它想吃的嫩桑叶,找到符合它的口味的桑叶,它就会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副埋头苦干的样子,每次都可以吃出一个大洞,我最喜欢的就是它吃东西的样子。

当它吃得很饱时,肚子就会鼓起来,然后就会有一块小小的东西,慢慢的排到尾部,接着就会排出一点水,一块黑黑的“东西”就掉出来了,这就是蚕宝宝的排泄物,它一点都不爱干净,总是边吃边排,真是一个另人讨厌的小家伙,我经常手忙脚乱地给它清洁小窝。这就是我养蚕的小故事和小经验。

蚕宝宝生长全过程

作者徐鸿涛

第一次养蚕,看着蚕宝宝慢慢的长大,点点滴滴,蚕宝宝在我的眼里是我们的“宠物”,我们的“孩子”。虽然它长得不是很漂亮,甚至有些人认为有点可怕,但我们对蚕宝宝的感情很深很深。

蚕宝宝没从壳里出来前,壳是黑色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蚕宝宝从壳里孵出来。等小蚕宝宝咬破壳从里面出来时,之前黑色的蚕壳,现在已经是白色的了。

早早的就来采了桑树上最好、最嫩的桑叶,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把刚刚出生的蚕宝宝,放在刚刚采回来的桑叶上,黑黑小小的!一片叶子够很多个蚕宝宝吃。刚出生的蚕宝宝只能吃刚采回来的嫩叶,吃不了较老的叶子。

蚕宝宝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小小的,只能看清楚一张大嘴,其它部分就堆在了一起,看不清什么是什么。有三对足,前面尖尖的足和后面腹部的足不一样,蚕的腹足上有一个个的小钩子,你把蚕拿在手里的时候,它的腹足就会牢牢的钩在你手上,像是一个小吸盘,很难拿下来,对了它的尾巴上还有一对尾足呢。在腹部的前几节身体上每边都有一个黑色的“圆孔”,这就是它的鼻子——气孔,它们都靠这些小孔呼吸呢,而且在呼吸的时候,它们的背上有一条会时粗时细的线,这是“背脉管”,这就是蚕宝宝“输送血液”的地方。背脉相当于人类的心脏,蚕越大,它的背脉管就看的越清楚,四龄蚕这才能看见,要是二、三龄的就看不清楚了。

蚕宝宝慢慢的大起来了,看上去胖胖的,并且会蜕皮,有些蚕已经有一半的皮蜕去了。蚕宝宝拼命的吃着桑叶,而且也越来越胖,可有时候它们会突然不动了,看上去以为它们要死了哦,那是蚕宝宝正在蚕眠,这时不要去碰它们,一、两天以后它们就会蜕皮了。蚕宝宝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刚出壳的蚕叫一龄蚕,因为它又黑又小,所以又叫蚁蚕,在幼虫时期会蜕四次皮,在这一段时间内,蚕宝宝每蜕一次皮就长一龄,身体就会长大一点,而且是越长越大,越长越粗,越长越白。等蜕了四次皮,就成了五龄蛋了,这时的蚕宝宝吃了几天桑叶后就会吐丝结茧了。

蚕宝宝成了我们的“宠物",每天都要抓出来玩玩,还要吓唬可爱的姐姐,非常有趣。

快要吐丝的蚕宝宝颜色上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化,看上去要略黄些,而且黄的透明,特别是胸部,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它身体里面的蚕丝了。只见它们先用嘴吐出一段雪白的丝织成了一个“z”形,然后用些丝把自己一圈圈围起来,缠绕成一个透明的丝线网状球。往茧子里一看,蚕宝宝的头一摇一摆,蚕悬在黄色的丝线中,头还在不停地转动吐丝,看到这里,我被它们感动着、忧伤着。感动“春蚕到死丝方尽”,优伤“作茧自缚”。

把茧子切开后,我们就能看到蚕蛹安安静静的躺在里面,享受着自己建造的家园给他们带来的温暖。里面还有堆缩的很小的皮,如果仔细看还可以看到蛹里隐约有蚕蛾的足和触角的样子哦!

在我焦急的等待中又过了两个星期左右,那是一个欣喜的早晨,我看到蚕蛾出世了,淡黄色的身体,一对像羽毛一样的触角,大大的腹部,是不是跟大家想像中的有点不一样啊!蚕蛾开始交配了哦!蚕蛹也有雌雄之分,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雄蛾即死亡。唉,苦命的孩子,都不知道它爸爸长什么样啊!~几天后雌蛾约花一个晚上产下约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它们吐丝结茧,养育了后代,但也即将结束它们自己的生命,不过不要紧,它们的小宝宝会比它的爸爸妈妈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的。我期待着明年的春天……

文/巴依吉丽

责编初审/苏文秀

二审/黄静刘丽娟

终审/贾真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来这些宝宝们的ldquo房子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