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
40天时间——
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后,蚕完成了一次轮回,这也是蚕的一生。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这个称为蚁蚕的小家伙出世40分钟后就有了食欲;两天后褪去身上的细毛,以桑叶为食,慢慢的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脱皮;一天后,不吃也不动;经过四次脱皮,成为五龄幼虫,再吃8天的桑叶,开始吐丝结茧长达多米;两天时间后,结成一个茧,蚕在茧中脱去最后一层皮,成蛹;10天后,蛹羽化成蛾,破茧而出;雌蛾一个晚上产下约个卵,然后慢慢结束飞舞。
90年时间——
上世纪年,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合川区)的张义成逃避“抓壮丁”来到云南昭通,以家传的蚕茧制作手艺谋生;年——年间,张义成之子张镇华继承张家衣钵,将蚕茧制作丝绵用品的手艺推到一个高度,因手艺人姓张,丝绵当地人称“蝴绵”,“张蝴绵”就由此得名,云南王龙云家一直专用的就是“张蝴绵”;年张镇华、唐继珍夫妇成立了“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曾经川滇黔闻名的张家丝绵制品却受当时经济环境影响一度成为小作坊;年,工艺社停下来进入“休眠”状态;年,张镇华的外孙媳妇王元美继承了手艺,创立了张蝴绵研艺厂;年,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并注册了“张蝴绵”商标。
从民间口语相传的“张蝴绵”,到工商注册备案的“张蝴绵”,一个传统手工艺制品牵动着昭通人记忆中神秘而温馨的那根弦。
历史上的四川蚕业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蚕丛开国”之说,据文献记载,四川养蚕历史已有多年。如果回溯到更久远年代,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浓缩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图景。后至唐、汉,一根丝带来的神秘与辉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阵阵驼铃声中送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从一根轻柔的蚕丝一匹高雅的绸缎知道了东方的文明古国。几千年过去了,工业发展匪夷所思,而丝绸依然只能依靠手工将蚕吐出的丝制成一段文明的记忆。
据合川史料记载,年,清代举人张森楷在合川太和镇创办“四川蚕桑公社”,年来到昭通的张义成与张森楷什么关系,无证可考。但有一点可以猜想的是,来自合川的张义成靠蚕茧制作丝绵,其子张镇华成立“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也许会让历史的脉络清晰起来。
关于“张蝴绵”,90年时光赋予其多层含义。一床被子、一种传统手工艺、一个商标,一个神奇的传说,还是对以诚信为主的传统商业文明的坚守?
位于昭阳区北部工业园区龙讯路的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文化展厅,一定程度是对一个手工艺传世五代解密。这里历史跌宕与现实的辉煌交织,如蚕吐丝绕成的茧,层层展开将会看到破茧成蝶艰辛而美丽的姿态。
文化展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间。一部分是“张蝴绵”90年历史与荣誉——
年,张蝴绵第三代传人张镇华在昭通成立了“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年,张蝴绵第五代传人王元美创立了张蝴绵研艺厂。年,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公司新建加工厂;年,荣获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年6月,央视7频道《致富经》栏目播出节目《神秘老手艺成就的财富传奇》;年,央视10频道《百科探秘》栏目播出节目《撕出来的老手艺》;同年,央视7频道《每日农经》栏目播出节目《放大的蚕茧》;年6月,再次荣获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年2月,获昭通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4月获昭通市工商局授予的“昭通市知名商标”称号,8月获昭通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授予的“先进私营企业”称号;年11月10日,被认定为“云南老字号”企业,12月4日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年,张蝴绵制作技艺被列为昭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最近的一次荣誉则是,张蝴绵在“年度中国家纺十大品牌评选”中获得第九名。该次评选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国消费方式品牌化,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国内近一半的品牌和经销商参与活动,新浪、网易、人民、新华、中国网等70多家知名网媒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