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陆良ldquo捞rdquo文化
TUhjnbcbe - 2021/11/21 16:18:00

我不太喜欢短视频,比如快手或者抖音,但不得不承认,里面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内容。我以前喜欢看快手的“广西机车少年”,用手机能做出像电影级别的剪辑。至于抖音呢,至少有两个方面我很喜欢,第一是,基于下沉市场做得很好,所以一般刷一下本地,就能看到最最基层的内容,相当于了解本地新闻。还有就是,想听哪个地方的方言,就能听到那个地方最正宗的方言,这个功能对于以前来讲,是很耗费人力的。我比较喜欢。

前几天闲着没事就刷一下本地抖音。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大姐喊着:丁字河来水啦!还有就是说,下雨啦,被淹啦,这个地方有那么多鱼。

毕竟雨季来了,缓解一下干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前一段时间石墙寺水库都旱得越野了。

其中就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就展开聊聊我所知道的。

(以下多图警告,如果没有特殊注明,图片均来自网络。)

下图这个玩意儿,叫做,扳罾(读音为增),这种行为叫做扳鱼。

四根竹篙子分别连着网的四个角,另有一根竹篙子做支点,再来一根索子栓在顶点,趁鱼不注意,就给兜上来。原理很简单,很容易理解。

有个成语,叫做纲举目张,说的就是类似于这种行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搜看。

当发现有鱼在网里的时候,再用“捞篼”捞起来。捞篼是为何物?

我从淘宝搜索了一个图片,很便宜就能买一个。

再然后呢,就放在一个……应该叫地笼?或者说一个类似于地笼的网兜里。地笼也应该是用来捕鱼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没有专门的名字,就叫鱼笼,不过陆良话是叫吸笼。至少我小时候玩的时候是这么一个发音。

吸笼的结构要相对精巧一些,四周有孔,除此之外,好进不好出。里面放上诱饵,往某个水潭或者什么地方一放,第二天再去拿。以前我总觉得,鱼儿怎么进去再怎么出来不就行了嘛,后来想想,我可能高估了鱼儿的智商。

刚刚说这些,都是网状结构,早期也有,只不过后来主要用塑料。在塑料未普及之前,一般用竹蔑,陆良话好像是说“蔑片子”做的。

找不到印象中的样子,找到类似的。这是捕鱼用的,往水里一扔。

这是装鱼用的。

说起蔑制品,这是很大一类,古时候有个行当,专门就叫蔑匠。

这里集中说一下相关的产品。

这个叫簸箕。也有叫筛箕的。可能是用法不一样。

簸箕背面。

这个叫做粪箕。

其实陆良话说的粪箕,原来叫撮箕,只不过现在一说起撮箕,都是铁的塑料的,带把那种。

这个类似于粪箕,但一般是厨房用品,用来滤米汤或者米线。陆良话叫做筲箕。

这个陆良话叫箩箩。一般用来储存东西,或者绑上扁担就挑。

陆良话这个叫背背箩。

后来也有塑料的背背箩。

背背箩和背篼子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上图这个叫背篼子,背小娃用的。

陆良话这个叫提箩。我记得以前祝贺婴儿出生,师宗叫送竹米,陆良叫送竹梅,或者我小时候遇到红白喜事,用这个装半升米,里面倚几个鸡蛋,就去送礼了。

对的你没有看错,这个人是韩寒。他背的这个,陆良叫驮篮。

接下来我再放一些陆良年的相关老照片。

主要是马帮、日用和小马车用的篾制品。

1.刚刚说到地笼。陆良其实还有一些叫做龙的东西。

我爸说,他小时候读书,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叫做《荔枝》。好玩的是,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一个人见过什么叫做荔枝。一样的,我小时候有篇课文,讲养蚕的。当然了,不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古诗,就是一篇白话文,其中讲到“蚕上山”了。我就知道“蚕上窝”了,上山是什么东西。

后来我问了奶奶,我依稀记得那玩意儿就叫“草龙”。我都记不清楚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无法想象了。

用稻草编的,像龙一样。我小时候见不多,但是守旧派老人养蚕还是用这个,我的确见过,虽然我是九零后。

现在养蚕很多用这个东西。我可太熟悉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龙,那就是滚龙。丧葬用品,与之相关的还有,挑钱,狮骡象马,轿子之类的统称为纸货的东西。因为殡葬改革,我没找到类似的图片,用一张年的照片来凑个数。

2.为什么标题叫做“捞文化”呢,其实我耍了个心眼,反正从水里呀或者别的地方盛东西,姑且都叫做捞吧。

前文说的“捞篼”,陆良话发音捞为去声。其实有的地方,“捞篼”指的是这个东西。

看着很熟悉吧,这玩意学名叫笊篱,也有地方叫“笊篼”。

现在多半是这个金属制品了,但造型差不多。陆良话叫的直接一些,漏勺。

不过这让我因为“捞篼”这个“捞”,想起了正月十六的“捞青”,这个捞又是偷的意思,找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和捞(偷)相关的现代汉语词汇。从词意来看,虽然方言发音一样,但字应该不是同一个。

3.去年因为居家,我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才有机会逛逛很多年没有逛过的地方。

为什么我还记得一些童年捕鱼摸虾掏蛐蟮养鸭子的场景,用粪箕去小沟里撮鱼,先把水沟搅浑,俗称浑水摸鱼。

老家以前是烧窑的,馒头窑。一般烧窑因为挖土,最终都会变成鱼塘。所以青砖被淘汰以后,就没人烧窑了,都改成鱼塘了。

我小时候钻过馒头窑,像古代坟墓一样,里面券顶,拱形。烟囱那里有个小孔,我童年还钻进去过,抬头那种“坐井观天”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自此就有了幽闭恐惧症。

这个照片就是我曾经钻过的烟囱,去年拍的,已经有颓势了。

这个是老坝,身后就是很多因为烧窑挖出来的鱼塘,拿鱼摸虾的童年有了物质基础。

下面这张照片是今年上半年拍的,看上去是一大片洋芋田。就在去年,照片里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是鱼塘。有了大型机械,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全部填平,改成良田。对此我没有任何看法,只是感慨以前桑海沧田说的是时间久远,现在的桑海沧田都可以和白驹过隙拉等号了。

为什么我感慨这些东西呢,因为很可能很短的时间内,回过头一看,很熟悉的东西就变成了历史。

前几天说,今年出生的小孩,再也认不得什么叫做同乐市场,我现在怀疑,基本上零零后,应该都认不得什么叫做丝绸厂和天桥了吧。明明这些东西,我读高中的时候还在,我读高二才有的步行街,天桥底下还有个蓝海网吧,现在想想,仿佛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了。

TIMHO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良ldquo捞rdquo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