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绿叶银丝牵初心汉阴县涧池镇五坪村蚕桑产
TUhjnbcbe - 2021/11/11 8:02:00
医院订阅哦!

千亩桑园无穷碧,遍地蚕农栽桑忙。顺着小河两岸桑园行走时,时不时会看到蚕农在桑园修剪栽桑和除草松土施肥的场景,临近冬至前夕笔者在涧池五坪村看到的一幕,正是涧池镇打造“桑蚕特色村”、发展蚕桑产业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今天,笔者就和你一起分享养蚕大村,探访其发展秘诀。

不忘初心强产业——绿叶银丝造富路

推进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立和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二十七八天见现钱。”这些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蚕农们的心声。

笔者一边和村支部书记郭昌和聊养蚕事情,一边聊起当前全县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郭支书饶有兴趣的说到:“我们村里养蚕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而且我也是多年养蚕的,我今年就养了10张。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支部书记,我的初心就是带头发展蚕桑产业,这也是县上提倡发展的产业,要让全村有劳动能力和贫困户靠养蚕一步步摆脱贫困,迈上幸福小康康庄大道。”

很多年前五坪村素有养蚕大村之美称,养蚕是大部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前些年一度因管理技术不到位、桑苗老化、蚕茧价格低迷等原因,导致蚕农收入不稳定,生产积极性不高,一度走出滑坡时期。”郭支书如实的说到。

在脱贫攻坚的当下,勤劳朴实全村群众围绕“科技兴蚕、蚕桑脱贫、蚕农增收”发展思路,革新传统种养模式,实施“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机制,推进“绿叶银丝织锦绣、栽桑养蚕造富路”工程,探索出“经营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之路,担当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使命。

为贫困户寻求安居乐业之地,打造幸福小康村庄,发展养蚕助力贫困群众致富,这是村三委班子始终不变的初心。“为了发展蚕桑产业,壮大群众养蚕户数,白天忙于脱贫攻坚其它事,晚上和村干部跑遍了全村12个小组户常住户,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我反复宣传,细致入微宣讲养蚕既能致富又能照顾家庭,经过不懈努力,初心想法终于得到了村民认可。”县教体科技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徐磊欣慰的说。

如今五坪村以更坚定的意志,更稳健的步伐,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养蚕热情,增强输血造血能力,帮助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向着幸福的小康之路砥砺前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五坪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成果丰硕。

驻村工作队员文尚贵说:“自去年实施大规模养蚕以来,村上经常请专家、技术人员在村部开展技术培训会,走进田间地头,讲解修剪、桑园施肥等技术,破解技术难题,现在风险大大降低了,蚕茧质量高多了,价格也很不错。村里除了无能户、五保户外,80%以上家庭都在养蚕,最大的户一次养5张,一年五次也就20张左右,收入很不错。”

为了壮大产业规模,组织养蚕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引进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促进蚕桑业提质增效。徐磊告诉我们:“通过年探索实践后,群众养蚕意愿更高了,部分外出务工的也回乡养蚕,很多农户愿意把好田地改成种桑园,于是今年我们凭借良好势头,村委会班子还决策提出了“栽桑一千亩、养蚕一千张、人均增收一千元”的“三个一千”的发展目标。”

不忘初心做大做强产业,初冬时节全民行动建园栽桑、桑园管理、制作蚕台、修建蚕室场景都历历在目、如火如荼。话说千遍,不如做给群众看,如今“三个一千目标”在五坪村不是口号,优质培育原有亩桑园,新建高产密枝桑园亩正在紧锣密鼓栽种,挂牌养蚕大户年均养蚕10张以上30户,全村全年养蚕余张。

技术革新前景广——省时省力产量高

翠绿欲滴的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白胖慵懒的蚕宝宝在小屋哗哗进食,蚕农们挥动着灵巧的双手,清理蚕沙,精心喂食,眼角眉梢遮掩不住心中的喜悦,这是笔者在蚕农养蚕时看到五坪村小蚕共育基地见到的情景。

郭昌和告诉我们:“两年前村里虽然养蚕人也很多,但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群众养蚕技术传统落后,消毒技术也跟不上,养好小蚕一半收,特别是在幼蚕和二龄期间容易得病,加之传统养蚕工具费时费力,所得利润不高,导致养蚕人积极性不高,不成规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带着凝问我们一直寻找答案,寻找现代养蚕技术和降低成本提高蚕农积极性。徐磊说:“为壮大产业、扩大规模养蚕,村委班子成员积极探索,从书籍和外地养蚕地方寻找良方,推行小蚕共育模式,解决了小蚕分养易得病的问题。”

“小蚕共育”服务,好养时短质量高。蚕农从订种、头龄、二龄、三龄、四龄到上架成茧等过程,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一头蚕从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3至5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2至28天,一般经4次眠和蜕皮,蚕农最担心的是前期幼蚕生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让养蚕大户、且有一定技术的建立了3个“小蚕共育”服务部,根据蚕农定单数直接把蚕种送到小蚕共育服务部,按照技术要领喂养到二龄后,分发到养蚕户,蚕农就自己养直到蚕成熟变茧。

今年已经是64岁的五坪村小学退休教师文尚贵,他家对养蚕有一定经验,五坪村作为县教体科技局挂联帮包单位,年把文老师聘请为该村驻村工作队员,说起小蚕共育模式,他很有底气的说:“该村探索小蚕共育模式已经成熟,每次育小蚕时,我就经常到3个服务部巡回检查指导送蚕药,定期让他们对蚕具、蚕室、蚕食进行消毒,一个步骤都不少。从头龄到二龄,每张成本价80元,合作社补助30元,蚕农领回家养每张只交50元就可以了。”

该村一组村民赵富刚家就是3个小蚕共育服务站之一,也是养蚕大户,他媳妇告诉我们:“养蚕每一个阶段对桑叶消毒都有不同要求,经常有农技员面对面、手把手教我们,只要肯学新技术容易掌握。合作社免费提供蚕药和蚕具,今年我养小蚕5次,共育小蚕张,每次从头龄到二龄大概12天左右后发到养蚕户上自己养,就这我就挣了余元,加上我也养蚕卖鲜茧,一年算下来收入也就4万多。”

徐磊说:“通过‘支部+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车间+贫困户’经营和‘小蚕共育’模式,推动了蚕桑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让群众养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养蚕方式,劳作强度大,尤其是四龄期的大蚕饲养,需一周的时间,平均每张种每天需桑叶斤以上,每天需喂叶3次,除沙、蚕体蚕座消毒一次,蚕箔的往返端放日达次左右,费时费力,使许多老、弱、幼、残望而生畏,到上蔟时,更需一箔一箔的选捉熟蚕,忙的精疲力尽,致使许多经历了传统养蚕的人不愿涉足,望蚕心叹,时间长了,蚕农积极性就不高了。”郭支书介绍到。

省力降本用蚕台,自动上蔟效益好。为改变传统且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难题,有近20年养蚕经验的郭昌和于7年从自家的蚕室蚕具革新入手,就地取材用竹子做原材料,研发出便于操作省时省力成本低廉、集养蚕和自动上蔟标准化省力化新蚕台,一项技术革新在就悄然的诞生了。

“自从村里大规模发展养蚕后,为减少成本和劳动力,我将原来用传统蚕箔和蚕架都丢了,都换成了自己制作新式蚕台,我今年全年养了10张,与以前相比,在人力上节省了不少,感觉也不是很累。”九组村民刘光友微笑的说。

该村使用蚕台推广后得到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叶银丝牵初心汉阴县涧池镇五坪村蚕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