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滋养着苏州城,改变着城市风貌和人文底蕴。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也是运河沿线最闪耀的一段。
吴门望亭
望亭是京杭大运河进入苏州的第一镇,传承了多年的稻作文化,享有“稻香小镇”之誉。拥有古长洲苑、月城、皇亭碑等古址遗存。望亭镇至常州奔牛镇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距今已多年,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在这里,
运河航道商船穿梭,
湖光帆影景致怡人。
在这里,
历史文化建筑
与沙墩港、南河港等水系遗存,
古长洲苑、月城、望亭碑等
古址遗存交相辉映。
作为大运河苏州段的起点,
近年来,
相城以做优做美大运河
苏州段“第一印象”为目标,
精心塑造“吴门望亭”特色文化品牌,
全力推进望亭大运河文化带
全域化建设。
望运阁
望运阁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上下三层,主要用于运河历史文化展示、运河景观体验等。
皇亭碑
皇亭碑,也称“纪恩亭碑”,源自清代,碑高2米,宽1米,厚40厘米,刻记江南水灾免粮告示以感皇恩。
运河百诗碑廊
位于望亭镇运河公园的“运河百诗碑廊”,总长73.6米,共展出书法碑刻百余幅,建筑外形参考苏州园林中的碑廊、碑刻博物馆等,采用传统古建样式,以复廊形式双面观赏形式呈现,碑面全部由人工雕刻。
浒墅关
“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千年古镇浒墅关因大运河而繁盛。浒墅关镇位于高新区北部,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明宣德四年设钞关,景泰元年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浒墅关镇历史上经济繁荣、商贾骈集,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浒墅关地处江南水网地区,白菱、草席、蚕桑久享盛名。
物华天宝黄金地,人杰地灵浒墅关。
这里悠久的运河文化、蚕桑文化,
滋润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生命。
浒关老街、吴县中学、
北津桥、蚕种场……
点点滴滴都承载了
老浒关人美好的回忆。
蚕里街区
位于浒墅关的蚕里街区青灰色的砖墙、拱形的沿廊、再加上地上的石板路,充满民国风情的建筑风格可以一下子把你拉回30年代。
蚕里街区就是建于年的浒(墅)关大有蚕种场。这里曾经是全国蚕桑科研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和蚕种生产基地。
时过境迁,如今这里虽已没有了当初蚕种场的模样,但桑蚕缫丝的记忆却世代流传。
为了将蚕种文化更好地保留传承,他们还在蚕里项目规划展示馆中,陈列了以往蚕桑生产中的工具、物品,还有民国及解放初期浒关的老照片、老故事,将属于浒关人最珍贵的文化记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蚕里街区是浒关大码头项目的主题板块之一,浒墅关大码头位于浒墅关老镇核心地带,京杭大运河东岸。项目东至桑园路,西至运河,北至彩苑街,南至浏沽泾河,规划建设面积亩,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
其中,蚕里街区项目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是苏州市年实事项目工程之一,也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街区内有5栋保留建筑和4栋新建建筑,其中保留建筑是民国时期建造,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枫桥夜泊
枫桥风景名胜区因唐诗《枫桥夜泊》而闻名中外。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之西,运河之畔,是京杭大运河进入苏州古城的重要入口。
枫桥因诗而起、因河而兴。得益于古驿道和大运河,南北舟车在此交汇、漕运繁忙。明清时期的枫桥是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古谚云“打听枫桥价,买米不上当”,枫桥米市的“枫斛”成为全国度量器具的标准。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因诗而起、因河而兴,
唐代张继夜泊枫桥挥就千古名诗,
引得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游子
来到枫桥寻觅“江枫渔火”的
美妙诗境。
江枫草堂
江枫草堂位于一支园内,厅堂筑于枫桥边,依“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而名。古代文人喜欢谦称自己所筑厅堂为“草堂”。此处为会客和雅集之所,陈设酒桌、棋桌、琴桌,是园主人与客人酌酒、品茗、听琴、对弈之所。
半砚巷
(江枫画院)
在江枫广场东边的古运河畔,一南一北,铺砌着风情悠悠的南半砚巷和北半砚巷。这条沿河小巷,由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过街楼等组成,小巷取名“半砚”,现在将“半砚”用于文化街,由苏州几个著名的中青年书画家在此创立了“江枫画院”,决意将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外貌素朴简陋的风格传承下去。
吴门古韵戏台
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中部主建筑,以精致的雕镂为特色,顶部为龙凤雕刻棚顶,垂透雕花篮挂柱,两边出将、入相,耳门雕一根藤挂落,门窗皆雕刻成花窗,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江南民俗建筑,台上演出江南古乐与歌舞,使古桥、古关、古寺、古河…交相辉映,升华出浓浓的古韵。
漕运展示馆
漕运指的是水路运粮上缴京都。而这条水路就是南北向的运河,由于枫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漕运的中转站,不光江浙一带的粮食从这里运往京都,湖广、安徽、福建一带的皇粮也集中在枫桥再运往京城。
枫桥
枫桥位于枫桥古镇,京杭运河之侧。为跨度11.5米、宽5.2米的单孔石拱桥。桥名始见于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枫桥在唐代以前都写作“封桥”、既封锁的封。自从宋代王郇公在写张继诗并刻成石碑时,写作枫树的“枫”字,一直流传至今。枫桥建成以后,多次被毁。现桥为清同治六年(公元年)重建,是江苏省文保单位。
素材来源
现代苏州杂志与网络信息综合
编辑
陈怡宁
责编
吉芮青
审核
宣传统战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