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U
PERFORM
蚕桑专题
///
级毕业设计
《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艺术需要创新,但不是偏离传统的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只有善于传承才有根基。因此本次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17级学生设计分为五个方向“时尚农业”、“扶贫项目”、“艺术与科技”、“广东蚕桑”、“广东非遗”,从表演专业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纪录片与大片,结合新媒体的推广,开启对主题的全新演绎。
#1
南粤丝绸
指导老师:米平平
组员:刘怡、夏薇怡、赵依米
南粤丝绸文化是广东蚕桑丝织业发展至今延伸的地域性文化。丝织和丝绸的贸易需求,刺激了广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带动了珠江三角洲以顺德为中心的地区,掀起了“弃田筑塘,废稻栽桑”的热潮。使得蚕桑丝织业的繁荣衍生了以蚕桑、丝织、丝绸、粤绣为主的南粤丝绸文化。
通过对丝绸文化知名IP的调研分析,了解到目前南粤丝绸文化的IP很少甚至是空缺的状态,分析中国的其它丝绸文化传播方式现状,发现南粤丝绸文化具有广东省地域的代表性,所以以结合时尚的呈现方式和不拘束于舞台表达形式进行对南粤丝绸文化的传播推广,从而达到向大众宣传南粤丝绸文化的目的。
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
粤绣起源来自于女性闺阁之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香云纱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
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
在对南粤丝绸文化创新实践调研的过程中,以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粤丝绸文化的影响为灵感,打造出“南海霓裳”IP,此IP主要以舞蹈、汉服人物演绎、文化小展览等创新实践形式呈现南粤丝绸文化,通过微博平台进行IP打造与推广南粤丝绸文化优秀内容。
#2
伦教蚕种场的推广与实践研究
指导老师:米平平、王玲
组员:高雨宁、刘玉琪
蚕桑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起点,也是中华各族人民高度肯定的文化标志之一。在数千年中,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构成中做出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同时“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形成了深刻影响。助力珠三角唯一保存完好历史记忆犹存的广东省伦教蚕种场转型大健康产业,使文化产业创意园成为新时代献给人民美好生活的一张文化名片。#3
伦教蚕场
指导老师:郑丽娜、郑琳喆
组员:肖天章、李军、翟亚欧
从蚕桑文化宣传、香云纱文化宣传及伦教蚕种场产品宣传三个方面着手,制作成大视频与平面设计广告进行宣传,侧面地宣传伦教蚕种场场馆,挖掘伦教蚕种场的文化。通过“大视频+平面设计广告+自媒体宣传”的方式扩大伦教蚕种场的知名度,增加伦教蚕种场的客流量。
#4
蚕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指导老师:刘秋月
组员:喻婷、卜艺荃、刘晓楠
在梳理历史资料、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时尚创新的推广传播方式和新颖的传播渠道去推广丝绸服饰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使丝绸服饰的传播方式紧跟潮流时尚,更好地适应人们对流行、时尚服装的需求,展现丝绸服饰独特的魅力。
项目推广目的在于,使人们了解广东蚕桑行业的历史发展以及科技发展成就,体会蚕桑现代化发展成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重温广东蚕桑丝绸业的辉煌。
蚕桑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推广内容以广东蚕桑丝绸历史、丝绸服饰的时尚传播、蚕桑衍生产品为切入点,通过调研整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