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云上见宝丨来南阳小镇博物馆,开启华夏七千
TUhjnbcbe - 2021/9/30 16:30:00

什么是华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说到服饰,

首先想到的就是丝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说起丝绸,

那就绕不开养蚕缫丝。

蚕的一生极其短暂,从蚁蚕到吐丝结茧仅30天。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蚕的历史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步。作为古代中国的盛世象征,蚕向世人不断诉说着它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在南召,有一座蚕文化博物馆,用多件文物,将年来华夏的“丝绸记忆”展现在世人面前。南召县蚕文化博物馆蚕文化博物馆成立于年9月,现收藏各类蚕文化藏品余件,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河南南阳南召乃至中国蚕业的文化和历史。

博物馆位于南召县云阳镇人民路中段,由南召蚕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张银河先生与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筹建。

荐宝人:张银河

南召蚕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张银河,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人。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硕士,心理学博士。现任河南省盐业协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商业史学会盐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河流》《中国盐业诗歌》《中国盐业人物》《中国盐文化史》《张银河论文集》等著作10多部。

养蚕的历史过于悠久,无法追溯到最早起源,相传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考古证明,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利用野蚕,破茧食蛹,果腹充饥;年前开始用桑养蚕、抽丝织绸,用蚕丝制作服装。此时,人们把蚕视为神灵,作为图腾来崇拜。

古代历朝,在每年开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蚕活动。这给后世遗留下了大量用以祭祀、陪葬、馈赠、把玩的金、铜、玉、石、玛瑙等蚕品。

这里的蚕造型奇特,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有来自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陕西、河南等各地体型细小工艺精致的“蚕宝宝”;也有来自内蒙、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等各地体型风格粗犷的“蚕老大”。

商周时期-遍地宜桑男稼女织,春秋战国时期,丝绸开始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同时也传进了印度。

秦汉时期,强有力的政府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蚕丝与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中亚、西亚并到达欧洲。成为展示古老中国的一面无声的旗帜,亮出了华夏的奇彩篇章。

汉末三国至魏晋,刀兵不断,但丝绸仍然发展。

隋唐时期丝绸业出现了发展高潮,丝绸贸易的兴盛导致了丝绸技术的外传,至7世纪,东起日本,西至欧洲,西南到印度均有丝绸生产,基本奠定了日后蚕丝产区的格局。

宋元时期丝绸核心南移,进一步丰富发展。

明清时期丝绸遍天下,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出版。民间丝织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专业性分工和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涌现出一批繁荣的丝绸专业城镇。

近现代,丝绸如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阳蚕业由于地广、产丰而久负盛名。南阳蚕业,盛于夏、商、秦、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有许多采桑养蚕的场面。

南召现存的清代“蚕业章程碑”“蚕神祠碑”“骆驼岭道路碑”,见证着南阳蚕业辉煌的历史。后因时代变迁,柞蚕崛起,更因为丝质不凡而驰名中外。

南阳柞蚕产量之丰,直至今日仍为河南之最;南召柞蚕产量素有“召半省”之称。所产柞蚕,其丝质的透气、亲水性能和珠光宝气之色泽,盖世无双。尤其当今综合开发的进展,蚕丝产品由过去单一的丝绸,发展为丝毯,丝绣、服装、医药、保健等,其经济效益,已成宛地创汇之源,致富之本。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NJOY·??文案/周阳??图片/禄远鹏金都??视频/金都??编辑/陈琢周阳???初审/王冰杨东梅??终审/王笑荷

温馨提醒:涉及广告昵称的留言不会被公布,请大家注意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上见宝丨来南阳小镇博物馆,开启华夏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