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每周一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红歌传唱(二)《党啊,亲爱的妈妈》02.文苑之窗
庆祝建党周年特稿——红色永登(4)
龙潭虎穴,地下英杰罗云鹏,原名张会璿,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任南开中学党支部书记。年,调往兰州,负责恢复发展甘肃党组织的工作。到兰州后住在罗杨实家中,改名罗云鹏。年罗云鹏任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甘肃工委也遭到破坏。年6月6日罗云鹏被捕。年2月25日,将罗云鹏押至兰州大沙坪活埋。牺牲时年仅36岁。
王实先,年出生,江苏铜山人。中国大学肄业。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甘肃工委青委书记、绥中县县长、锦州市副市长。建国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副省长、中共江西省顾委副主任等职,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儒林(-),甘肃靖远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甘肃警备第三旅二团三营营长。同年5月,参加谢子长、焦唯炽领导的靖远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年,按照中共甘宁青特委指示,组织西北抗日义勇军,任总指挥。后按照党的指示,潜入国民党骑兵第五师(抗战爆发后,改编为骑兵第二军)从事兵运工作。年初任中共河西支部书记。年任永登交通站站长。全国解放后,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交际处处长、农牧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等职。
王建三(-),山东藤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警卫团干部队队长。年10月,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与吴鸿宾一起到兰州,建立中共甘宁青特委,负责特委的兵运联络工作。年7月28日,甘宁青特委机关遭到破坏,特委书记吴鸿宾指示王建三潜入马步青部队从事兵运工作。年初,任中共河西支部组织委员。年任永登交通站副站长。全国解放后,任兰州市工商局局长、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
蔡振东(生卒不详),安徽萧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骑兵第五师电台主任。年初任中共河西支部宣传委员。年任永登交通站电台主任。年底,因不服西北水土,长期患病,返回老家,自此失去联系。
永登县红色纪念馆供稿
华夏*
作者:张圳江
指导老师:陈永红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题记
如夺目的朝阳,绽放耀眼的光芒,如盘踞的巨龙,发出威严的龙吟。立于世界的东方,影响于世界,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唯我华夏是也!
诸君,且听这龙吟。是战场宁流血牺牲不放弃抵抗的无畏;是身陷囹圄仍怒斥敌军的气魄;是喊出“中国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被侮辱的将军”的豪迈;是谈判桌前拒签不平等条约的胆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山河破碎家何在?唯有青山埋骨,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报效祖国!
诸君,且看这河山,是历经千年风雨考验的都江堰;是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是由无数人心血凝聚而成的天路;是象征着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港珠澳大桥;是当今社会上首屈一指的轨道交通!最纯粹的爱,只为祖国;倾尽毕生所学,只为祖国;精益求精显大国工匠之风,只为祖国!
诸君,且领略这胸襟。是有剑不出,避其锋芒的谦逊;是崇尚和平,顾全大局的大国风范;是一带一路,带领诸多国家共同进步的大度;是疫情期间,驰援外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支持构建经济全球化,为联合国维和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国担当!何为大国?可厚往薄来,可亏损自己,却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为世界政局稳定,为世界人民安定幸福,作出贡献!此乃我华夏之风范!我华夏之胸襟!
诸君,且看这龙的传人。可放弃高薪聘请,隐姓埋名到死亡之海罗布泊,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贡献;可独守清贫,为国家建设捐出全部家产;可为护国威,舍生忘死,驾驶飞机撞向敌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从不缺傲骨,从不乏爱国的精神!
诸君且看,金色的巨龙带领华夏民族冲出亚洲,飞向世界。飘扬的国旗,祭以先烈的英灵,注以英雄的鲜血,倾以无数爱国志士的心血,于东方冉冉升起。面对着这大好河山,这满眼风光,我们不光只是自豪,我们明白,我们坚信:明天,这旗,将由我们来护!这国,将由我们来守!
作者简介
张圳江:永登城关小学六年级四班学生。
陈永红:永登县城关小学语文教师。
远山的呼唤
甘铭得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爱回忆。尤其是儿时所经历的一切,尽管记得模糊,但依然在脑海里留有很深的记忆。你越是不去想,它越是浮现在你的眼前,更何况是在夜深人静的异地他乡。
我的童年有两个要好的玩伴,一个是左邻的跟粮娃,他妈生他时刚好生产队分粮,一个是右舍的七十三他妈生他时爷爷是七十三岁故有其名。
在那个生活贫困物资匮乏的七十年代山民们连二分钱一盒的火柴都买不起,不是我到他们的炕洞里煨火,就是他们到我家的灶头取火。吃的颗粒盐更不用说了,经常是结伴到涧沟里的崖头上挖土盐块块,拿回家泡在陶罐里吃饭时调和一点。
暑假的一天我们仨结伴去挖盐块,虽是盛夏,下到沟底仍有阴森的感觉,我们先是尽情地玩,当大喊一声时那声音碰壁来去回荡久久不肯散去,回音越是不散,我们便捂着耳朵使劲大喊。
下雨天仨人去拔沙葱摘山丹花,下涧沟时把鞋子一脱,"赤脚大仙"三蹦两跳就下去了。沙葱生长在陡峭的崖边,平坦的地方都被羊吃了。沙葱和一种叫羊胡子的植物混长在一起不好分辨,嚼在嘴里沙葱辛辣而香,羊胡子则微辣而臭,拔回家调在苞谷面疙瘩里,那汤花红葱绿很是好看,大有食欲感,待过一两天那拔过沙葱的手指要脱一层皮。
一天我们仨背着背篓去拾粪,走到生产队防雹打雨的镇岭下,跟粮娃说:"山上窖洞里有黑火药,我去偷,你俩放哨",不一回他端来一碗火药,那碗是队里压镇的黑碗。
第二天仨人依旧背着背篓说是拾粪,实则在涝坝漕后面贪玩,两个麻雀在土崖上飞来飞去,叽哩喳喳叫个不停。跟粮娃处处争强,是我们仨的老大,他让我蹲下给他搭肩掏雀儿,手一伸进去就拽出一条大蛇,吓的他惊叫一声,一个跟头栽在地上灰头土脸,他又麻利的翻起来抓住了蛇尾,气愤的说道"吓死老子了,烧死它"。顺手拔了几根芨芨草,把蛇梱绑在拾粪叉叉把上,从背篓里取出黑碗,撒上一溜火药,用火柴点着,卟哧一声,剧烈的痛疼,那蛇挣脱芨芨草弯成了一张弓,火星四溅,嘭的一声又燃着了碗里的火药,三人吓的乱作一团。头发也焦了,衣服上全是洞洞,涝坝里没水,就用尿洗,小孩的尿是有限的一洗越发难看。你看我,我看你全是*脸,唱戏不用化妆,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变成了火烧连营寨。看着三人的狼狈样子,跟粮娃大哭起来,喃喃说道:"我爹非打死我不可"。
果然被他言中,晚上他爹把他赤身绑在堂屋柱子上,手拿鞭子,念念有词,大有"辕门斩子"之势,他妈左抵右挡做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赶紧跑去告诉奶奶,她老人家缠着小脚,拄着拐仗快步走来,夺下鞭子。"佘太君"救驾才使跟粮娃免遭一顿暴打。七十三生性弱小怕事,他爹把他在八仙桌前罚跪一炷香。他爹有学问,祖上是永登城的大户,秦王川有砂地,疙瘩岭上有田产,土改时定为地主,经常给我们讲《征东》,《武家坡》《杀庙》等故事。七十三本名王儒,文化大革命上面来人一看为何有儒?吓的他爹连夜改名为佩。最幸运的是我,在奶奶宽大的襟怀里,不但没有打骂,也没告诉我的大爸。
睡在炕上奶奶给我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打柴的人,上山见蛇就打,屋檐下挂了九十九条蛇,有一天碰见了一条碗口粗的大蛇追上他,吓的他跑回家,他妈妈把他藏在缸里,那大蛇围着缸转了一圈,冒出了一股青烟,出门时屋檐下的蛇全部跟着走了。从此我也成了一个怕蛇的人。
七十三的哥哥给生产队放羊,回圈时羊群里有一只石羊产羔,大石羊跑了,他把小石羊抱回家用产羔的绵羊贴奶,时间一长队长不愿意,他把小石羊抱回家。那小精灵甚是顽皮,睡在最高处,白天从花园墙一蹦子跳到庄廓墙上,一溜扬尘跑到山上,又从房顶跳到院墙,来回折腾,整天尘土飞扬。他爹一气之下磨刀要杀肉吃,他妈死活不同意,杀生害命,放生到大山里。
于是我们仨轮换抱着小石羊翻了几座大山来到一个叫高岭的地方,跟粮娃说:"就把羊放到这儿吧",七十三坚决不愿意说道:"我哥说石羊一般都不来山头,躲在沟底大石崖下"。我一看沟底,飘渺神秘,不得见底,隐约看见沟底下还有山岗,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摸索下到沟底好象一个大盆地,三山之中洪水冲刷的三道沟从不同的方向驶来,大有万水归库之感。七十三把小石羊放到一溜突起的石桩上,回到大自然的生灵立刻上窜活蹦
跳起了欢乐的只有它才懂的旋律,跟本不顾我们的存在。七十三说:"我们藏在大石头后面看大石羊把小羊领走"。他俩爬在石头上,我躺在地上仰望,晴朗的天空没挂一丝云彩,蓝天上一只雄鹰在自由翱翔,时而盘旋时而俯冲,一霎眼的功夫冲天而降,从石头上抓起了小石羊,从不叫唤的小石羊此刻发出了凄惨的叫声,也吓坏了我们,望着叼羊飞去的老鹰,七十三大哭起来,哭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再回荡,回音转来转去经久不散,也给寂静的大山倍添凄凉,好象群山也在痛哭呼唤。
我和跟粮拉着七十三他边哭边走,不时还回头张望。此刻站在谷底仰望,大山才露出狰狞的面目,矗立的山石随时会跌落下来,裸露的红沙砾岩如同带血的脊梁。三个小孩如同蠕动的蚂蚁,爬上又溜下。大山的高大,粗犷令人生畏,无与伦比的雄浑,把小石羊的惨叫、七十三的痛哭还有一切一切的苦难统统包容。
作者简介
甘铭得:永登通远镇捷岭村人,现居新疆喀什莎车县。那年花开
任飞
那是年,我阔别故乡去了陕西一个叫北坡的村子,在那生活了整整一年时间。我到达时正是阳春三月。故乡属于高原二阴地区,冬季漫长而春季短暂。我离开故乡时还是地冻天寒时,一夜之间我便到了一个春暖花开别有洞天的温热地区,恍如隔世。可想我有多么欣喜,我脱去厚重的冬装换上轻薄的秋衣便漫山遍野像疯子一样流窜。
塬上的桃花,梨花,杏花依次开放,高低错落。无论从哪个层面看都是一副清素淡雅的山水画。这里与喧嚣的城市百里之隔,古朴而宁静。我每天一早起来就穿行在塬的田间地头,去采摘新开的桃花,杏花,换去前天的旧枝。整个屋子都被我用鲜花装扮,惊艳而俗气。
蚕种下市时,我便去领了一盅像罂粟籽模样的东西,我很好奇这黑乎乎的小粒子会是传说中的蚕。
洗蚕蒲是在村北沿路的一条小河里,河水清澈冰凉。我学着当地人一样,卷着裤腿站在河中央一遍一遍洗涮宽大众多的蚕蒲,我觉得它们更像故乡榨油房泌油的锣。
我大致已经忘了养蚕的细节,我只记得每天背着背篓去桑田采桑叶,我蛮喜欢这种生活。我每天扮演着农夫的模样,早出晚归。桑田在塬上,塬上的风景如画,我穿梭在桑田里:摘桑葚,捉蝴蝶,看不知名的鸟雀。累了就舒展四肢躺在草地上嚼着嫩枝,没有欲望,没有奢求,有的只是享受大自然的抚摸。
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一茶盅的蚕苗已经变成了二十盘。它们的食量越来越大。从开始的几片叶子到一背篓到最后的n多背篓,我变得越来越忙碌,每天穿梭在蚕蒲和桑田之间,不管刮风下雨。蚕的一生就在不停地蚕食中度过,除了蜕皮休眠的几天它们基本就没有停止过排泄和进餐,整个蚕室都充满了蚕“沙沙沙”的咀嚼声,煞是壮观。
等到它们约有五六厘米,通体透亮高昂着头的时候,它们就停止了进食,开始上簇。我的工作又变成了整理蚕簇,清理蚕沙,帮助它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进行结茧。
它们将自己从外到里包裹成椭圆形,严严实实,密密匝匝,不漏一丝缝隙。当浑浊的蚕茧变成雪白模样时,就到了蚕农收获时。一个个蚕茧被摘下来装进袋子里,准备送往缫丝厂。
我一直埋怨诗人误导了我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并没有死,它们只是变成蛹,蛰伏进自己铸造的暖巢里,等来年春暖花开时破茧化蝶,完成生命中最好的蜕变,变成父亲或者母亲。然而,它们等不到这一天。它们被带到缫丝厂,倒入开水中。抽丝剥茧,丝被织成锦罗绸缎披挂在富人身上彰显富足,而蛹则被端上餐桌,价格不菲,供食客饕餮。当面对空荡荡的蚕室时,我说不出的失落。我也从不食蚕蛹,基于愧疚。因为利益,它们被人类冠以无私奉献的楷模,多少有点讽刺。
那一年我还学会了很多东西,种烤烟,锄玉米,割苜蓿。也第一次分清高粱和玉米的区别,知道了高粱杆子上插麦穗——(骚情)梢轻的真正含义,知道了一颗玉米只能结一根饱满的棒子。以前我一直以为高粱种在水里,玉米会结很多棒子。
人的一生会走很多路,会邂逅很多人,会经历很多事,当闲暇重温旧梦时,满满都是温馨。我们自动过滤去了那些阴郁的,悲伤的东西,而只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任飞:本名任文莲,生长于坪城乡坪城村,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当下
寒窗吟雪
午间,寒雪忽降。情致所至,遂冒雪登山。于风雪中赏桃花夭夭,慕素雪飘飘,翩翩然如蜂蝶,恋花俏,嫣然袅娜留靓照,情由景生而作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