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建筑没有题壁、刻碑或标志牌,询问几位宜兴市老干部大学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不清楚这是什么楼。机缘巧合遇到的一张老照片,证实了这幢楼就是雨人楼,打开了雨人楼背后的故事。
一.老照片中的雨人楼
学生在雨人楼前合影江爱仙供
笔者在征集宜兴农校、宜兴农林学院茶叶专业教育资料过程中,见到了这张宜兴农林学院农学班部分学生的合影,后排右一为照片捐赠者江爱仙。
农学班江爱仙的记分册江爱仙供
江爱仙介绍:“年6月宜兴农林学院停办,停办前同学们在校园内合影留念,我们这个学习小组在雨人楼的前面拍了合影照,拍照时我们脸朝着东面。我们班有3个学习小组,我的学习小组有8个学生,2个女生,6个男生。”江爱仙指着照片中的房子告诉我:“这个老房子,就是雨人楼。”原宜兴市政协副主席严志清回忆:“我们在校时,雨人楼下面是资深教师的办公室,楼上是学校行政领导的办公室。”
二.雨人楼其楼
年,沙彦楷[1]等人发起创办“江苏省公立宜兴中学校”(本文简称宜兴中学),校址位于宜兴南门外(现宜城街道人民南路号宜兴市老干部大学校园内)。这年秋季开学,招收初中一年级2个班,初中二年级1个班,暂借城隍庙隔壁的荆溪书院为临时校舍。宜兴中学创办之初是一所初中,逐步发展为一所高中。
胡雨人是宜兴中学首任校长。五十年代初期的一份档案资料载:“胡重事功,能善干力行。现在学校旧存房舍多半是他亲身筹建,虽愈卅年,工程当称完好。”
据资料记载:“县中的校门、左右传达室,入内甬道后的办公大楼,再向里两侧6只教室、办公大楼旁的理化实验室,教室北侧三进共30间自修室以及学校西北角临大路的2幢寝室大楼,是胡雨人经手建造的第一批校舍。办公大楼、教室、实验室及校门传达室是无锡江应麟(胡校长的学生)建筑公司承包建造的。江应麟公开声称‘老师到宜兴办学,要全力支持’,据说还赔了本。当时只保证使用三十年,迄今有五十多年,房舍还未大修过。这一点上也说明胡雨人先生办教育的感人精神。”
年春,余其贞主持宜兴中学校务,在校内大操场西北角建五间带有露台的楼房,定名“雨人楼”纪念胡雨人校长。沙彦楷先生亲自撰写《胡雨人先生传略》碑文,请人勒石竖立在雨人楼墙壁中。现石碑已不可寻,甚为遗憾。
现存于宜兴市老干部大学的雨人楼张哲明摄
这两张照片,是在宜兴市老干部大学校园中雨人楼的东面和西面拍的,可以看出这是五间、带有露台的一幢建筑,与资料中的记载相吻合。雨人楼的外墙在后来的修缮中装贴了灰色装饰砖,但其建筑风格与上面老照片中的房子是完全一致的。
三.胡雨人其人
胡雨人(-),无锡堰桥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了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是一位思想进步、脚踏实地的教育家。胡雨人曾在家乡办过私立胡氏中学,教员全部是他的子侄女媳。他的子侄是我国“五四”前后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如胡明复、胡敦复、胡刚复、胡宪生等,他们与留美的任鸿隽、王星拱等组织过中国科学社,出版过《科学杂志》。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起了积极的作用。
胡雨人不顾年迈,应沙彦楷之邀来宜兴办中学,当时他声明:本人不要一分钱报酬。作为宜兴中学的首任校长,胡雨人一方面在临时校舍主持校务,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艰苦创业建设学校,下午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到南门外与工人一起,在荒冢垒垒、荆棘丛生的荒地上搞建设。胡雨人年逾花甲,却精神矍铄,在指挥学生劳动的同时,经常亲身扛石、锄地、斩藤萝。年秋季新校舍落成,宜兴中学迁到新址,新校舍造型别致、结构新颖,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居当时省内各县中学之首。
在胡雨人带领下,宜兴中学秉持“诚朴”的校训,培养学生爱国家、孝长上、刻苦耐劳、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胡雨人在任宜兴中学校长的三年时间中,督促教师认真教,督促学生认真学。每天晨炼(他任期内的学生一律寄宿),胡雨人总是第一个到操场,等待学生到来,他见到走路慢吞吞或做操不认真的,操后立即教育,他的无锡口音“慢慢里一步一步……”,学生听了面红耳赤。为了养成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美德,除定期大扫除外,每天早操下来他站在学生去自修室的要道口,接受学生的打招呼,有无视而过的同学,他马上叫去办公室询问理由,他风趣地说“你喊了我胡校长,我也要含笑点点头,你又不吃亏。但是不招呼这就不对了,这是礼貌嘛。”渐渐地,学生每天第一次见了他或其他老师,没有不先打招呼的。
年4月,宜兴中学举行了一次春季旅行,为时一周,师生除因病请假外一律参加,旅行地点是宜兴南部的山山水水,包括善卷洞、张公洞、龙池山、太华山、茗岭山、芙蓉寺、南岳寺等,寻访名胜古迹的同时,考察山区的毛竹茶叶、丁蜀的陶器……目的是增加学生知识,锻炼学生体魄。为了这次旅行,胡雨人与总务两人,用半个月时间,先步行勘察线路,决定每日行程,接洽食宿地点,然后再陪师生一天一天步行游览,这种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精神,使全体师生深受感动。胡雨人办学从严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贯穿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学生得益不少。原国家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及原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当时就在宜兴中学初中部学习。
看着雨人楼,看着资料中胡雨人的情况介绍,一位老教育家的形象宛然在目,一如亲聆他至诚恳切的教诲。
四.雨人楼见证宜兴中学百年变迁
年创办的宜兴中学,年起成为农林职业学校,开始了农业学
江苏省立宜兴农林科职业学校第一届运动会奖章
陈晓斌供
校的发展之路。宜兴解放后,军管委接管宜兴农校,年更名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年学校停办。农校停办的当年,创建于年的宜兴县第二中学迁入农校校址,该校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宜兴中学,年2月迁到宜城街道东氿新校区后,原址成为宜兴市老干部大学。
见证了宜兴中学百年变迁(见附件)与发展的雨人楼,为崇文厚德、和谐奋发的宜兴城市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沙彦楷(.7-.1),出生于宜兴周铁,年考取京师法律学堂。在动
沙彦楷
荡的时局中,沙彦楷两袖清风,疾恶如仇,始终站在爱国立场上执行律师业务,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威望。年9月以特邀代表身份赴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当选为政协委员,参加了开国盛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年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单独接见。晚年潜心研究水利,擅长地方志编纂。沙彦楷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主义建设,为党和国家做了许多工作。
附件:宜兴中学发展简史
一.领导更迭
时间
职务名称
姓名
备注
校长
胡雨人
春
教务、训育主任代理校务
胡香泉等
胡雨人辞职
.8
校长
史乃康
.9-11
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周倩伯
.11
县教育局长主持校务
吴德彰
史乃康离校
春
代理校长
余其贞
.7
名誉校长
沙彦楷
校长
李玉彬
.2
校长
黄希周
.7
校长
安事农
.7
校长
冯明吴
.2
校长
唐进
.8
校长
缪寿俊
.3
校长
钱筱坤
秋
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筱坤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王俊初
秋
校长
谢冶英
苏南行署委派
.4
副校长
谈虎
省农林厅委派
.4
副校长
罗成培
省农林厅委派
教导副主任兼
中共宜农支部副书记
倪正宇
省农林厅委派
秋
中共宜农支部书记
周国金
春
中共宜农党支部书记兼办公室主任
赵连壁
省农林厅委派
秋
中共宜农支部书记
梁维琛
省农林厅委派
中共宜农支部改为总支、党总支书记
梁维琛
副书记
赵连壁
秋
校长
朱纪英
省农林厅委派
宜农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彭东
省农林厅委派
.6
宜兴农校停止办学
二.沿革及专业情况
年,宜兴著名人士沙彦楷、任凤苞、贾士毅等发起创办“江苏省公立宜兴中学”,校址位于宜兴南门外旧校场(现宜城街道人民南路号宜兴市老干部大学)。该年夏季,宜兴中学董事会正式成立,校董会成员有任凤苞、沙彦楷、贾士毅、吴藻华、陈鹤鸣、朱仲荆等,县长为当然校董。经费筹措就绪,沙彦楷往无锡聘请教育界耆宿胡雨人为校长,主持建校事宜。胡雨人虽年已六旬,精神翼铄,不辞辛劳,一面筹备开学,一面建筑校舍,面积90余亩。胡雨人以“诚朴”二字为校训,以培养学生爱国家、孝长上、刻苦耐劳、服务人民为职责,“重事功,能善干力行。现在学校旧存房舍多半是他亲身筹建,虽愈卅年,工程当称完好。”这年秋季开学,招收初中一年级两班,初中二年级一班,暂借城隍庙隔壁荆溪书院为临时校舍。该校创办之初是一所初级中学,逐步发展为一所高中。胡香元为教务主任,谢涵芝为训育主任。潘伯彦、周正儒、黄心裁、路栖霞、孙瑞初等为教员。
年秋季新校舍落成后,宜兴中学迁到新址。当时,校舍造型别致,结构新颖,规模之宏大,设备之完善,居省内各县中学之首。
春,胡雨人因病辞职。校务由教务主任胡香泉维持。时大革命风暴迅疾压境,胡香泉不能支。8月,史乃康任校长,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公立宜兴中山中学。吴汉章为教务主任,吴曰信为训育主任。新建科学馆一幢,可供百余人同时实验之用。学校规模初具,师资力量较强,例如周景千、周倩伯、丁丁任语文,储师竹任音乐,童致诚任化学。其中进步教师有万益、周情伯、丁丁、史乃勋等。宜兴农民秋收暴动失败后,校长史乃康避居天津,以家庭教师为生,不幸感染肺结核,英年早逝。由县府组织校务维持会,继续上课,学校恢复原名。
年春,余其贞代理校长,7月余辞职,在省锡师工作多年的李玉彬继任。“李任事勤谨,主校4年,筹划经费、开阔山场,扩展校内外种植面积,添建大礼堂、办公室、疗养室等。”是年全校有初高中8个班级,学生有余人。
年校董会筹建大礼堂、雨人楼以及自修室、宿舍等,年春落成。大礼堂楼上设置乡土博物馆,征集宜兴所产的动植物制作了标本,又征集许多古代名陶、宜兴历代名人著述和手迹等展出。纪念首任校长胡雨人的雨人楼,高二层,楼上设图书室,大门扶梯处立有大理石碑,纪录雨人办校史实。
年下半年,江苏省教育界提倡办职业教育,宜兴中学根据地方特点在普通科外增设农林、陶瓷两科。农林科设在宜兴中学,陶瓷科设在蜀山,聘请农林、陶瓷两科主任各一人主持其事。宜兴中学初中普通科照常开办,直至年取消;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所有学生转到沪宁线其他省校借读,直至毕业。高中普通科改为高中农林科,学制三年,这是宜兴中学由普通科改为职业学校的开端。
走上农业职业学校发展道路的宜兴农校,据该校教师杨启明口述记录档案载:“当时招生是先林后农,一年隔一年相替招生”,即:
年2月李玉彬辞职,黄希周继任校长。秋季,奉省令更名为“江苏省公立宜兴农林科职业学校”,招林一个班。
年林停招,招农,招收高农、初农新生各一班。2月黄希周辞职,7月江苏省教育厅委派实业部技正安事农为校长。高级和初级农林科分农、林、园艺三科。
(宜兴农校沿革资料宜兴市档案馆藏)
年,招林,农停招。
年,宜兴发生特大旱灾(即民国23年大旱灾),农林均停止招生。江苏省政府将宜兴职业学校收归省办,更名为“江苏省立宜兴高级农林科职业学校”。
年宜兴特大干旱西氿成陆区宜兴市档案馆藏
农林相替招生的情况,年起有了新的变化:
年,农林同时招生。秋季,安事农调任淮阴农校校长,农学专家冯明吴继任(上海嘉定人,曾留学日本)。年7月经府核准,征收芙蓉乡山地余亩,定名为马厂农林场,筑路开垦,50亩一区,分林、农、果、茶4个区,种植茶、桐等多种经济作物。建造教室及生活用房两幢,学校分班级轮流在该场上课及劳动。当时全校共分8级,计高级农科2级,林科1级,初级农科1级,园艺1级,初中普通科3级。有教职员41人,学生人。冯明吴、吴曙东、宋劭农均为留学日学者,丘天锡为留法学者。
年,农林同时招生。
年,农林同时招生。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迁到南岳寺后停办。“抗战期间学校停顿,设备被毁一空,房舍多被破坏,墙壁洞穿,门窗不全,不再像一个学校”。抗战期间,校舍被日军侵占。
江苏省立宜兴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作文簿陈晓斌供
年2月抗战结束复校,学校定名为“江苏省立宜兴农业职业学校”。留英学者唐进任校长。专业分农艺科、森林科、蚕桑科。招农林,同时招收蚕桑科春季班和秋季班,秋季在毗连校基的旱地建桑场,办蚕种场。因蜀山省七中停办,高一高二学生均转入宜农,又附设高中两班至毕业为止。
年1月唐进辞职,缪寿俊任校长。3月江苏省教育厅更改校名为“江苏省立高级农业学校”。招农、林、蚕。该年秋季毗连校基的旱地建桑场,办蚕种场。
年,招农、林、蚕。该年秋季普通科高中部、初中部均停办。缪寿俊引退,钱筱坤接任校长,由于时局不济,“对这一个烂摊子均一筹莫展,全力维持残局而已”,学校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年4月24日宜兴解放,军管委接管了宜农。同年秋,学校由苏南行署文教处接管,成立校务委员会,钱筱坤、王俊初分任正副主任。该年招农、林、蚕,有教师21人,有农艺、森林、蚕桑三科共8个班级,学生人,教职员27人。
年,招农、林、蚕。
年秋,苏南行署文教处更改校名为“苏南宜兴高级农业技术学校”,谢冶英为校长(笔者注:年2月25日调苏北农学院工作)。学校设文史、数理化、农艺、森林、蚕桑等教学研究小组。招农、林、蚕,学生来源以宜兴、溧阳、武进、无锡居多,少数为高淳、金坛及其他地区;以农村学生为主,少数为城市学生。该年许多学生为 、保家卫国,纷纷报名要求参军。
年,招农、林、蚕。同时招收高小毕业生报考的“五年一贯制”农林科学生2班(一年后停办,学生转为初中普通班)。中共宜兴县委确定钟炳青、沈士良、杨儒生、王俊初等四位教师为党的宣传员。
年宜农隶属江苏省农林厅,10月7日更名为“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启用新印章(见下图)。寒假期间,在江苏省农业性质的中等技术学校调整中宜农的蚕桑科并入苏州浒墅关蚕桑学校,森林科并入南京林业学校。蚕桑、森林专业调出的同时调进农学专业,成为农作物栽培的单一化学校,该年农艺科扩大招生。
宜兴农校印模宜兴市档案馆藏
年,农艺科更名为农作物专业。秋季开学,参考苏联中等农业学校校章办学,撤销教研组,教师按课程成立学科委员会;学生从本年招收新生开始重编班级序列,推行考试考查和五级计分法以及全套教学制度。江苏省农林厅增派谈虎为副校长。
年5-6月,中央农业部在武汉召集各大区中等农业学校教师代表,制定农作物栽培、果树蔬菜、植物保护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指派王俊初任教学大纲的主编,编出了全国第一个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学校领导,宜农成立党支部,周国金为书记;并增派罗成培(党员)为副校长。
年,农作物专业改为作物栽培专业。经江苏省农林厅批准设立茶叶专业(中专),招茶叶专业1个班41人。次年该茶叶班并入浙江省余杭农业学校(笔者注:后改为浙江省临安农业学校)。
年没有招生,茶叶专业也没有招生。
年春季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南京林业学校、江宁农业经济学校、苏州农业学校、南通农业学校、句容农业学校合计调入宜兴农校学生名,其中的部分学生编班插入宜兴农校的茶叶专业,形成茶叶3个班。招作物栽培和茶叶专业,暑期招收茶叶班4个。增设作物栽培专业特别班,招收镇江专区初中毕业原任区、乡干部29人,学制2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设生产办公室,在铜峰公社山门、梅园等地建立农场、林场,在校内办起猪场、禽场和细菌肥料厂。
年秋,朱纪英(女)任校长,几个月后又调离。招作物栽培和茶叶专业。在阳羡茶场设分校(部),茶叶专业学生在分校(部)上课和劳动,为茶场开辟新茶园,管理老茶园,建立果园,从中获得实际知识和技能。该年秋季,临安农校的茶叶专业毕业生回江苏分配工作。
《茶园普遍害虫》陈晓斌供
年,宜兴农林学院和宜兴农校在管理上分开,宜农党委改为党总支,由彭东任总支书记兼农校校长。招作物栽培和茶叶专业。8月,宜兴农校首届茶叶专业毕业生人毕业。秋季增设植物保护专业、招植保专业班1个。
年,停止招生。8月,茶叶专业毕业学生人。
年6月2日,根据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文件“关于停办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精神,宜兴农校停办,学生遣散回家,教师重新分配工作。该年,创建于年的宜兴县第二中学迁入农校校址,该校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宜兴中学”,年2月迁到东氿新校区后原址成为宜兴市老干部大学。
(文中遗漏或不实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联系人蒋宁鹏)
蒋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