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民国蚕种场技术员聘书、证明书和一把切桑专用钢刀,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遗存,对于兰溪市云山街道桃花坞社区的唐建华一家来说,可算传家之宝。那是唐建华的父亲蚕桑生涯的写照,也是老人家最宝贵的遗物。如今,唐建华一家将这三件宝贝捐献给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
唐建华的父亲唐德恩,年出生于兰溪一个书香门第,在清末秀才私塾和教会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蚕丝学校,先后在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兰溪县立濲江蚕种制造场等处任技术员,于年因病逝世。可以说,唐德恩的一生都与蚕桑事业紧密相连。
任职证明(复印件)
三件藏品中,其中一件,是唐德恩在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的任职证明,证明他自年~年任该制造场技术员。据年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记载,大有蚕种制造场年创办于江苏吴县,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最大的蚕种生产经营企业。企业先后创办总场、分场及试育所等13家单位。唐德恩任职的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便是其中一家分场。
任职聘书(复印件)
第二件藏品是唐德恩在兰溪县立濲江蚕种制造场任职的聘书。这份聘书拟于民国21年1月,落款为场长童国棠,聘书有效期为一年,注明了唐德恩的月薪为30元整。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是一份保存良好的民国时期人事档案,对于研究民国时期蚕桑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切桑专用钢刀
第三件藏品是那把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切桑专用钢刀。去年5月,唐建华去中国丝绸博物馆观展,见展出中有一把切桑钢刀,便与工作人员聊起。“我家也有一把切桑的钢刀,个头比这个可大多了。”作为蚕桑后人,说起这个,唐建华总有些骄傲。工作人员听罢,立即把他引荐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金琳,对方对唐建华家的藏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收藏证书
“一家之宝”被专业机构收藏,可以得到更专业的保管、更得法的开发,以及更有价值的利用。唐建华深明其理,与家人商量后,同意捐献藏品。如今,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在闭馆重新布展,以迎接G20的到来。“听说这回改陈,最大亮点是‘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我十分期待。”唐建华说,他也很希望自己家的藏品能在G20期间展出。
记者:冯亦柔
编辑:赵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