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田坎研究者”
记者见到寸建清时,他正在为即将搬入使用的新工作地忙碌着。作为古城区首批区级农业乡土专家之一,这条“专家养成”之路他走了34年。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山街道新民下村的寸建清还在为建筑业的萧条愁眉不展:没活可干却也不能“坐以待毙”。“那时丽江的食用菌种植还是一片空白,我就想着,干脆去省城学来技术,搞一搞食用菌种植吧。”眼前的土地孕育出生的希望,想不到更好出路的寸建清便坐上班车踏上了食用菌技术的“求学之路”。寸建清培育的菌株
新工作地摆放了上千个用于菌株培育的玻璃罐
高中学历的他,为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自修了大专生物系课程,将理论知识尽可能的转换为实践能力。学成以后,便一刻不歇地回到新民下村开始食用菌培育。此后,经过生物学知识洗礼过的寸建清,相比食用菌种植,更钟情于食用菌的研究。寸建清日常工作:在实验室里研究各种菌株
在一个狭小的实验室里,寸建清日复一日做着微生物领域(珍稀名贵食(药)用菌)的制种、栽培及管理技术的试验与研究、从野外分离和驯化高产优良菌株等一系列工作。至今,他已研究了多个食用菌品种,实现人工栽培的有70多个品种。经他种植栽培出的产品,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群众的菜篮子,曾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青年科技致富能手”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省、市、区等科技部门的嘉奖。看似荣誉风光的背后,是寸建清苦守一寸之地,埋头研究的艰苦历程。看着他磨出茧子的手,记者很是感慨,这位“田坎研究者”历经34载,终有硕果累累。寸建清的新工作地
潜心研究的“菌种发明家”
除了在家里搞研究,寸建清也抓住一切机会赴外学习。往返大连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到浙江庆元考察大棚集约化生产香菇和木耳、到昆明呈贡考察花卉及白芨组培苗的快繁工艺流程及栽培模式,并在丽江境内通过野生苗迁栽移栽的玉龙县大具基地和永胜县基地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最终,在菇市行情下滑的年,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寸建清找到了正确的培养方法与准确的原料配比,成功分离到每一株白芨共生真菌,经拌白芨种植苗栽培后,增产效果突出。到了年,寸建清在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创建了云南绿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取得《一种快速繁殖金铁锁种苗的方法》《一种白芨共生菌的培育方法》《一种高纯度块菌菌种的培育方法》三项发明专利,还有《一种块菌菌根苗的合成方法》《一种蝙蝠蛾拟青霉蚕蛹虫草的培育方法》两项正在申请当中。有了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加持,寸建清的企业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目前企业生产的流水线规模,每年能生产出优质合成种苗近12万苗,可用于多亩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绿化改造工程,经济价值万元。发明专利证书之一
善于学习的寸建清深刻诠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精神,将研究成果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古城区农产业技术的科学发展插上了翅膀。传技术,教种植,带领更多人致富
试验研究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但寸建清却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轻易教给了一些贫困户。“能帮他们增收我也很开心,都是靠劳动吃饭,希望我的技术能帮他们吃饱饭。”俗话说“一朵花香不算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寸建清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他的食用菌培育技术走上致富路。在试验研究之余,他还成立了金山食用菌技术协会,吸引了余名各行各业的食用菌种植爱好者及种植户入会。如今,经寸建清食用菌培育技术发展起来的食用菌种植棚遍布丽江,有巨甸、塔城、六库、丙中洛等地。更有芒市的食用菌种植户远道而来专门向他学习技术,现已在芒市稳定发展,实现了从种植到深加工投放市场。据寸建清介绍,自己有3个种植香菇的种植棚,春节期间,能日产0斤,而分布在丽江其他地方种植其他品种的棚还有12个。“香菇每年可种植两批,每亩年产值约15万元,扣除种植成本,每亩纯利润可达12万元,种植效益明显,是种植传统粮食的近20倍。”寸建清向记者展示生长期的香菇
寸建清培育的花菇,价值高于一般香菇
记者在寸建清的香菇棚周围看到许多养护人员正在忙碌着,棚外的降温喷洒喷头转动着,水滴落在棚顶上,阳光洒下来,映出一道彩虹。他告诉记者,棚内的养护人员都是本村剩余劳动力,会来棚里做做临时工,每月能得到-元的收入。“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肯定是要回馈这里的。”寸建清边说边望向身后的种植棚,眼神里带着丝丝坚定。寸建清这位名副其实的农业乡土专家像是河里的一块“垫脚石”,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他,却利用自己的技术发明帮助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帮助他们蹚过那条未可知的河。而寸建清期望的只是,能有更多人来了解自己的创办企业,有更多的力量注入后实现更大的发展。“希望有实力的投资者能够看到云南绿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何形式的洽商我都能接受,就想让公司发展得更好。”(来源:“古城之窗”)
主办单位:中共古城区委组织部
编辑:李红艳
初审:李明翔
终审:木叠磊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