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迎着黎明的曙光
抗日战争胜利后,宜兴党政干部、地方武装奉命渡江北撤,留下少量干部和武装坚持留守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宜兴的留守斗争以宜南、宜北两大块分别展开,设立宜南留守处、宜北留守处。新四军留守人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搜捕、屠杀,斗争十分艰苦。留守人员以武工队为主要组织形式,采取分散坚持、隐蔽斗争、站稳脚跟、保存力量的方针,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游击战争。宜兴北部与武进南部于年6月建立起中共武宜县工作委员会,宜南地区于年4月建立起中共宜溧广区委,分别领导武宜地区和宜溧广边区的斗争。但斗争仍以武工队、组为主要组织形式,集中以打击敌人,分散以发动群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斗争。
年4月24日,宜兴解放,从此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留守宜兴坚持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身受长期侵略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着最大的努力,作出了包括新四军北撤在内的一系列谋求和平的决策。年9月19日,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提出,我军将从广东、浙江、苏南等八个省区的根据地撤退,到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集中。9月20日,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23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莅宜,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撤出苏南等解放区的指示,命令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武装于10月上旬撤离苏南。
正当新四军苏南部队紧张地动员起来,准备全部北撤之时,中共中央基于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高度警惕,也由于匆忙北撤必然会留下一些未尽事宜,因而作出了新的战略决策。10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苏南主力北调后,留相当一部分力量在原地坚持活动,用武装斗争配合合法斗争与两面派斗争,坚持苏南原地斗争是很有作用的。”于是,留守宜兴的工作紧急而仓促地开展了。
10月初,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已撤离宜兴城的第二天,留在宜兴县城处理北撤善后事宜的宜兴县县长张之宜,突然被苏南行署主任吴仲超召至张渚,接受了留守宜兴的任务;宜兴县委组织部长何霖在北撤的前夜,接到急电被指定留下坚持;杨巷区委书记胡求真于北撤前夕收到上级信件,要其在区、乡干部中选10余人留下,并在三天内到龙池地区与张之宜联系。就这样,留守宜兴的县、区、乡干部没有在一起开会,干部和干部、干部和战士、战士和战士互相也不知道留下了哪些人,留守斗争就仓促开始了。
年10月5日,在北撤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中共苏浙区委员会在宜兴张渚大王庙召开留守会议,宣布成立中共苏浙皖边区特委(对外称新四军苏浙皖边区留守处)。特委下设茅山、太滆、郎广、浙西四个工作委员会。太滆工委由苏浙皖边区特委委员孙章录兼任书记,留守在太湖的薛永辉、武进南部的王子达、宜兴北部的何霖、宜兴南部的张之宜、金坛的余慎任委员。行政组织方面,新四军苏南行政专员公署决定成立新四军太滆留守处,由张之宜任主任,下设太湖、武南、宜北、宜南、金坛留守处。宜南留守处主任张之宜(兼),宜北留守处主任何霖。留守在宜兴的武装50余人。其中,宜南约30人,宜北十六七人。另外,由孙章录直接领导的武装20余人。
▲留守会议旧址张渚大王庙
当时交代的留守任务主要是:妥善安置好不能北撤的伤病员,保护烈军属和地方干部家属;处理大军留下的布匹、枪械等物资;继续回收“抗币”,归还借群众的粮食;宣传反对打内战,实现和平民主,成立联合政府;保护群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留守时间估计三至六个月。
长岗岭战斗
苏南新四军大军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在宜兴地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党、政、军、警、特统治机构,并发布了一道又一道清缴令。但宜兴留守武装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或集中优势兵力,或以小打大、以弱胜强,强攻和智取相结合,据点歼敌与野外伏击相结合,灵活机动地开展斗争。
在一系列战斗中,战果最丰、影响最大的,是年8月13日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直接指挥的长岗岭战斗。
长岗岭是宜南茗岭山区的一个大村。它不仅是宜南武工队的活动中心,而且是南下山峦、北出平原、东西贯通的要地。因此,年7月,国民党江苏省保安总队一个加强连和龙池乡中队调驻长岗岭。该连有一百五六十人,配有机枪3挺、掷弹筒1个、步枪80余支,驻扎在一大地主的庄院内。庄院有63间半屋,院墙有一人一手高。加强连又修筑了两个碉堡。该连进驻长岗岭后,便四出清剿,严重威胁着武工队的活动和生存,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了长岗岭人民强烈的愤恨。
▲长岗岭战斗旧址
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下决心铲除敌巢。边区工委通过在庄院帮工的原民兵骨干卢根清,将敌人人数、装备、兵力布置、活动规律、院内布局等敌情了如指掌。
8月12日深夜,工委副书记孙章录、太滆分工委书记王子达,指挥由太滆分工委直属连和宜南武工队组成的40人左右的突击队,设伏于庄院后门和距大门余米的打谷场旁。翌日晨,加强连按惯例来到打谷场徒手出操。埋伏于后门的短枪班由卢根清做内应,冲入后门,攻击不出操的乡中队,并用机枪封锁了大门;埋伏于打谷场的两个机枪步枪班听到院内枪声,旋即展开猛烈火力攻击,打得正在出操的敌人猝不及防,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
战斗仅用8分钟,毙伤敌五六十人,缴掷弹筒1个,机枪2挺,步枪10余支,子弹几十箱。突击队伤3人、牺牲1人。长岗岭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整个苏浙皖边区最大的歼灭战。
年4月24日,宜兴解放
年4月20日子夜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4月23日(星期六)上午,国民党宜兴县长周景玉强作镇静,手令秘书室布告:“因时值非常,星期日须照常办公。”下午,国民党宜兴县党、政、军、警等组织已陷于瘫痪。此时,京杭国道(现宁杭公路)上,大股国民党军队向南败退,人车混杂,溃不成军;田野里,七零八落、成群结队的散兵,从东、西、北各个方面溃败南行。23日晚上,宜兴城里汽车马达时而轰响。24日晨,国民党宜兴县各级机构已空无一人,宜兴城呈“真空”状态。从4月23日下午起,宜兴省立农校、宜兴中学、精一中学师生就自动组织起来,上街分头维持秩序,迎接解放。
4月24日凌晨3时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八十四师某部进抵和桥以北高桥处,查明了和桥驻有国民党保安队。约一小时后,解放军冒雨开始攻击和桥敌军。驻扎在和桥养初小学(现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的省保安队占据着校旁一大土墩,展开疯狂火力输出。解放军以压倒性优势进攻,步枪、机枪、榴弹声响成一片。不到一小时,省保安队败退,和桥解放。下午四五时,二十八军先头部队由北门进入宜兴城,宣告宜兴解放。华东解放区出版发行的《大众日报》于4月26日报道:“(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六日电)越京沪路南进的人民解放军,于二十四日连克宜兴、金坛,切断京杭国道。”
当解放军进入宜兴城时,诸校师生跑上街头,列队欢迎,拉起横幅,张贴标语;一些居民自发拥上街头,观看和欢迎解放军。24日晚、25日,解放军大部队陆续进城。先期入城的解放军,遵照“不住民房店铺”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要求,在民屋、店铺前席地休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宜兴人民倾城而出,欢庆解放……宜兴城沉浸在欢乐之中。
▲《大众日报》关于宜兴解放的报道
赤胆忠心周志泉
周志泉,年出生于高塍鸦露栖村(现高塍镇志泉村)。
年,周志泉考入吴县蚕桑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受聘为赋村济农蚕种场蚕桑指导员。他深深了解穷苦农民的疾苦,在村上办起了“老人会”和“储蓄会”。老人会每人每年交半元会钱,待老人去世时由老人会负责出钱安葬;储蓄会发动大家将零钱储存起来,会员有困难时,可以向储蓄会借钱。
年初,新四军派遣数批干部大力开辟太滆地区,周志泉的抗日抱负和乐为群众办事的精神,受到新四军干部的赏识,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初期,组织让他担任鸦露栖村的保长,要他明里应付敌人,暗里做抗日工作。鸦露栖不远处的茫茫滆湖和万顷芦苇是与日伪“捉迷藏”的好地方。新四军的伤员在此得到了隐蔽治疗,新四军的电台在此发报,大批的粮食、物资也在此分散隐蔽。不久,周志泉被任命为赋村乡抗日民主政府副乡长,较好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减租减息和支前扩军工作,打开了赋村乡的抗日斗争局面。
年,周志泉被任命为塘渎区大队副大队长,主要分管武装工作和统战工作。周志泉发动大家千方百计搜集武器弹药。塘渎区大队逐渐发展壮大,在税收、锄奸等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还先后为主力部队输送了数十名兵员。同年10月,周志泉被任命为塘渎区区长。
年,为了粉碎日伪“清乡”“扫荡”,稳定全区人民的抗日情绪,周志泉帮助各乡建立和扩大乡中队,各村普遍建立民兵组织。敌人在北边“清乡”,他们就在南边割电线、挖公路骚扰敌人;敌人到南边“扫荡”,他们就去北边烧桥梁、堵河路;敌人要围竹篱笆,他们就发动全区群众将竹子砍了藏起来。他还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区——宋渎区,打通了宜北连接宜南山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此期间,塘渎区大小战斗达十五六次,几乎每次战斗都少不了周志泉。年5月,宋渎区政府遭到破坏,组织上决定塘渎与宋渎两区合并,建立塘宋区,任命周志泉为塘宋区区长。其间,日伪曾几次到鸦露栖去捉拿周志泉,还想抓他的子女为人质,幸得乡亲掩护才得以脱险。
日军投降后,太滆地区日伪拒绝向新四军投降,周志泉率领大队,先后袭击高塍庵山伪军据点,缴获和桥日军据点的一只中型机驳船。他们严密监视日伪据点的动向,日夜骚扰,断绝日伪交通联络,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
新四军北撤,周志泉奉命坚持原地斗争。国民党军队到处搜捕留守人员,离间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国民党反动派诱降恐吓周志泉不成,便到处张贴告示悬重赏捉拿。为了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粉碎敌人“新四军丢下群众,自己跑了”的谎言,周志泉率武工组时常瞅准机会,打击敌人。
年2月1日(除夕),由于坏人告密,周志泉等人的行踪被敌人发觉,敌人迅速调集兵力,包围周志泉等人所在的杨家村。为掩护同志们突围,吸引敌人的火力,周志泉冲出大门,跑动着向敌人猛烈射击。中弹后,他忍住巨痛,从芹菜地里爬到一个坟堆旁,艰难地把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和机密文件撕成碎片,搅在烂泥里,把党员和战士名单嚼烂吞下肚去。敌人扬言搜不出周志泉就要把全村人处死。周志泉以惊人的毅力从坟堆旁站起来,痛骂敌人,举枪向敌人射击。敌人向周志泉射出无数子弹。周志泉牺牲后,敌人用铡刀铡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宜兴城中的蛟桥上和高塍的中心桥上示众。
END
内容来自《宜兴日报》阳羡版面
制作:管静
宜兴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