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蚕一桑,一片匠心钱文春湖州蚕桑产业的守
TUhjnbcbe - 2021/8/3 14:50:00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经作站站长钱文春受邀做客央广《田园新主张》,讲述新形势下湖州传统蚕桑产业发展新局面。人物名片
  钱文春,现任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经作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湖州市政协委员,湖州市蚕桑学会理事长,浙江省蚕桑学会常务理事兼栽桑养蚕组组长,中国蚕学会理事兼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湖州市蚕桑联盟地方专家组组长,浙江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第七届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审会桑蚕专业组成员。不忘初心,用所学服务“栽桑养蚕”

天赐蚕桑于中华,我献丝绸于世界。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浙江,浙江丝绸看湖州。钱文春坚信“蚕桑产业在湖州有很大一篇文章可以做。”自年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扎根在基层从事蚕桑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蚕桑事业是他一生最执着的追求和梦想。工作上,他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用所学服务蚕桑,并见证了湖州蚕桑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几句诗能生动地反映出湖州蚕桑产业鼎盛时期的桑园画面。他刻苦钻研,与蚕桑为伴,潜心探索并将科技成果投入到蚕桑产业生产中,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学术交流活动,在蚕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科技项目3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湖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荣誉成果共计20余项。参与制定标准3项,取得专利授权7项。

开拓创新,在困境中寻求“破茧重生”

近年来,湖州蚕桑产业生产经营规模持续萎缩,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丝绸之府的称号能否在这代丝绸人手里延续下去,湖州丝绸能否通过转型升级再创辉煌,这是钱文春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让湖州蚕桑产业重新焕发新机,他积极探索并着力推进蚕桑规模小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市蚕桑规模小区面积达5万亩;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桑树新品种,目前全市农桑系列品种应用面积达15万亩;推进练市朱家兜良种桑苗繁育基地建设,推动该村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果桑品种引进与系列产品开发,累计推广应用多亩果桑,建立2家果桑专业合作社,引导成立3家果桑加工企业;大力推进规模化省力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开展草本化栽培机械化收获与养蚕示范基地建设。他十年如一日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和新举措,为湖州蚕桑产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牢记使命,传承和发扬“春蚕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新“丝路”上担使命。走得再远也从未忘记初心和使命,作为湖州蚕桑产业的实践者和组织者,钱文春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湖州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蚕桑文化的传承。他一直认为,做好推广工作,不仅要勤奋踏实,积极调研,更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蚕室,与蚕农和主体打成一片,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有所作为。钱文春说,再创湖州丝绸产业辉煌,要发挥湖州得天独厚的蚕桑资源、技术和文化优势,支持鼓励企业蚕种、桑苗积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助力蚕桑“走出去”;深度探索推广桑蚕种养新技术,促进蚕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研究;深度挖掘和传承“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湖州蚕桑文化发扬光大,而他将初心不改,为了蚕桑产业继续奋斗。今年正值建党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钱文春说,新起点,新征程,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更多地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用蚕丝“织”就一个与众不同、灿烂辉煌的湖州蚕桑产业。

供稿:经作站

编辑:史星雲、王丰颖

审核:李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蚕一桑,一片匠心钱文春湖州蚕桑产业的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