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副业
金山卫副业历史悠久,品种主要有猪、鸡、鸭、鹅、牛、羊、兔、鱼、蚕、蜂、红菱等项目,其中以猪为主,饲养较广,数量较多。清末民初,金山卫地区养蜂养蚕较为盛行。解放前,金卫滨海盐民多兼搞浅海渔业,并编罾结网;水乡农民在农作之余,捉鱼摸蟹,制作竹木器具,纺纱织布,饲养禽畜等,以上市换钱籴米购物;也有更贫苦的盐农民,出门贩盐或帮工,以贴补盐农业收入的不足。
解放后,副业迅速发展,畜牧业以猪为首,公有私养并举。年,全国养猪现场会在金山举行时,钱圩乡专门印发了“广种青料,以青代精,青粗结合”的养猪经验书面发表材料。年突破4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奶牛产量较高,年,钱圩乡奶牛场获“全国奶牛高产产量单位”三等奖。年,各大队“五匠”组、土窑等发展迅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境内建立后,促使劳务业应运兴起。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展开,副食品生产逐渐占主导地位。乡级发展养猪场、奶牛场、园艺场和水产场;村级办起蔬菜场、果园、养鱼场等;个体养殖业、种植业的副食品生产也占有相当比例。70年代,钱圩乡人工养殖蚯蚓成功,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单位,多位专家教授参观了蚯蚓生产现场,人民日报介绍了经验,名扬市内外。年,金卫乡牧、副、渔业产值万元,占社会总产值8.34%。钱圩地区为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
80年代中期起,蔬菜、肉类、禽蛋和水果等副业产品进入上海石化厂市场,瘦肉型猪开始出口外销。农民中有12%的剩余劳动力在农闲时去石化厂做临时工,金山卫逐渐成为服务于石化城的副食品生产和劳务输出基地。
一、 畜牧
(一)畜类
1、猪
解放前,除盐民外,农民普遍养猪,但数量不多。据民国37年(年)《金卫县鉴》载:金卫地区养猪估计为头。钱圩地区更少。年,生猪饲养量头,亩均0.05头,人均0.15头。
年,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后,养猪业得到发展。西门、新扶、典浦、大石4个乡养猪头,平均每头重百斤左右。年,高级农业社办起了小型集体养猪场。年,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口号下,将社员家庭的私养猪收归集体饲养,大办集体养猪场,当年饲养量为头,因饲料不足,管理不善,仔猪成活率低,全年养猪支出为收入的1.76倍。肉猪廋小,难以应市。年,继续贯彻“多养猪”精神,生产队养猪量达1.39万头。但由于饲养条件差,上市数量少,每头猪的平均重量下降。年,纠正“一平二调”风,贯彻“公私并举”养猪方针,停办大队养猪场,将生猪分户饲养,又提倡肉猪早上市,上市肉猪平均头重仅67斤。
年,提出“公私并举,以公为主”的养猪方针,鼓励生产队办养猪场自负盈亏,形成了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办养猪场,并允许和鼓励社员养猪。同时。集体猪场推行“三包一奖”和“公有私养”的办法,养猪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年,钱圩地区达到饲养量头,人均超1头,亩均0.7头。年,钱圩地区先后办起三级养猪场共个,饲养量2.09万头,人均饲养1.3头,亩均0.8头。年达到“一亩一猪”。年达到每个农业人口向国家交售一头肉猪。年和年,国家农林部在金山县先后召开全国养猪生产现场会和观摩会,进一步推动了金山卫的养猪业。年,调整肉猪收购价,奖售饲料增加,调动了公私养猪积极性,是金山卫养猪的鼎盛时期,生猪饲养量5.9万头,钱圩地区生猪饲养量4.15万头,上市2.1万头,人均、亩均分别为1.79和2.3头。达到每亩田养猪2.63头,上市量3.1万余头,肉猪平均每头重斤以上,创历史最高纪录。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方式起了变化,除公社种畜场外,大队,生产队养猪场先后停办,转以家庭养猪为主。年,出现养猪专业户,两个乡饲养量50-头的有22家。食品站对养猪户根据市场变化,订立生猪定购合同。但由于饲料和收购价的浮动,苗猪贵,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家庭养母猪大为减少,造成生猪饲养量急剧下降,年,生猪饲养仅2.16万头,为上年的61%。收购量也不足2万头。食品站采取补贴猪粮款,增加奖售饲料及对定购任务实行奖惩的措施,生猪饲养量稍有回升。年金卫地区养头猪的专业户有14家,全年集体与家庭的生猪饲养量金卫、钱圩各为3.62头,平均每亩田养猪1.6头。但终因养猪成本高,加上市场需求与人民食物结构发生变化等原因,农户养猪量尚未回升到80年代初期的最好水平。
金卫地区-年生猪统计表
单位:头
品种与繁殖 解放前,多为土种猪,即“枫泾黑猪”和“上海白猪”。50年代初,主要是纯繁枫泾猪。枫泾猪体型中等,头大额宽,头型有滑尖翁头和寿字头3种,其中以寿字头最多。耳长下垂,鼻盘有粉色、灰黑色、玉色等,全身披黑,毛细而稀,紫红皮,背腰微凹,胸较深,腹大下垂,臀宽而倾斜,四肢粗,后肢软而有卧系,蹄黑色,也有四白脚。枫泾猪吃口粗,母性温驯,产仔多,易管理,经济效益高,但由于饲养水平低,仔猪疫病多。年,两个公社畜牧总场均引进“约克夏”和“苏白”种猪,开始同枫泾猪杂交繁殖,这种优良杂交猪具有体型大,生长快,抗病力强,耐粗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当家品种。60年代初,对猪的育种和繁殖不够重视,苗猪供不应求,质量不高,而且以杂交母猪繁殖,品种退化。年,引进“长白”种公猪(丹麦产),全面开始杂交肥育商品猪试验。70年代中,注重“枫泾猪”的纯种繁殖,逐年淘汰杂交母猪。年,公社种畜场试行母猪人工授精繁殖苗猪新技术。具有品种纯、产仔率高,疾病少特性,发挥了优良公猪的作用。年,金卫地区以畜牧总场和新光、联丰大队分场为配种点,全面推广母猪人工授精法,受胎率达80%以上。年起,从以“枫泾猪”为母本,“苏白”“长白”或“约克夏”为父本的杂交猪中,选择“苏枫一代”作为主要商品猪。年,对种猪良种进行了鉴定,规定后备母猪,必须是特等的后代,大队、生产队、农户的母猪,应是一等猪的后代,二等猪只能作替补使用,淘汰等外猪。年后,不少生产队、大队把生产母猪转为农户饲养,由于管理得当,产仔成活率相应提高,苗猪生长快,经济效益高。年,为适应市场对廋肉猪需要,以乡种畜场为基地,从县畜牧场引进“杜洛克”“汉普夏”公母猪,开始繁殖瘦肉型肉猪以供出口。年,金山卫出口瘦肉型猪头,比上年增加76.9%。
防疫 年7月,在公社畜牧总场建金卫公社兽医站,实行免费防疫制度,负责全公社生猪阉割和疫病防治工作,并扩大注射面,从而降低猪瘟、猪丹毒、猪肺炎等疫病的发病率。60年代,生产大队分场设防疫员(土兽医)1-2名。年7月起,全公社试行生猪保健制度-生猪合作医疗制,以大队为单位,独立核算,集体母猪每年收费5元。公、私养肉猪每头上市时收费0.6元,用于防疫治病和苗猪阉割等。年,每头公、母猪交保险费3元,肉猪1.2元,肉猪上市每头收检疫费0.5元。猪的疫病基本得到控制。
金卫地区-年生产队养猪场收支对照表
单位:万元
钱圩地区-年养猪情况表
饲料 解放前,农户养猪除春天大量喂食紫云英外,其余都是米糠、麸皮等精料。50年代养猪饲料以自筹为主。年开始,国家收购一头肉猪返回饲料票30-50公斤,后又改为拨料包干,每头每月定量供应7.5-15公斤。年实行集体养猪计划留料,社员养猪分配饲料地。以单一稻谷加工饲料为主。年7月起,按每头肉猪收购金额奖售饲料,即以50元以内,每元奖售饲料1公斤,超过50元部份每元奖售饲料3公斤。年2月15日起由“以肉换料”改为生产队自留、自管、自用和国家对留料有困难的生产队实行“计划饲养,差额补贴”的办法。年1月1日起取消计划饲养、差额补贴办法,改为集中统一安排。年11月6日,由原来收购一头猪国家奖售饲料15公斤改为集体留料减征购任务,白肉奖由原来超0.5公斤奖0.5公斤饲料提高到奖售1公斤。年起,钱圩三大队针对养猪饲料不足的困难,组织14个种青专业队,利用水面、田埂、滩地,见缝插针,广种青料,做到一年四季不断青,钱圩公社及时推广了这些做法,年,三大队“广种青料,以青代精,青粗结合”的经验在全国养猪现场会上发了专题材料。年起养猪饲料实行“队留、社管、县统一”的办法,由粮管所按供应标准销售。此外,市对上市肉猪每头奖售饲料15公斤,持续13年。年1月取消上市超计划奖料。年4月13日生猪价格放开后,饲料政策有了变动,公、母猪饲料由乡自留饲料中安排母猪每头年供料公斤,公猪年供料0公斤,肉猪每上市1头由国家供料公斤,补贴平议饲料差价。取消饲料奖售办法。
饲养管理 解放前,农民习惯圏养生猪,日喂三顿精料,垫以稻麦草为主,踏作棚肥。饲养期9-10个月,头重在50公斤左右,盈利较少。50至60年代,农户私养仍沿袭软棚垫草,少数集体猪场开始采用硬棚。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疫病时有发生,饲养期一般在6-7个月,头重在60-70公斤左右。
70年代,改进了饲养管理:一是软棚改硬棚,既清洁又卫生,暑夏凉爽,减少疫病;二是一日三顿改为黄昏添一顿,使猪吃饱睡好;三是单一饲料改混合饲料,增加蛋白质成份;四是根据生猪生长规律,“抓两头,拉中间”,即促小猪,拉架子,催膘肥的饲养管理,加快育猪生长。80年代,饲养生猪进一步改进办法,即熟料改生料;湿料改干料,三顿改二顿;分散投料改集中投料,使生猪发育一哄头,缩短饲养期,一般苗猪进棚四个月左右出栏,头重在90-公斤。仔猪饲养3个月,头重在20-25公斤。
2、牛、羊、兔
耕牛 解放前,耕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俗语说:牛是农家宝,耕田不可少。早在清光绪初年,以钱圩刘家堰桥北首俞姓等为主,发起组织耕牛交易市场。本地农民以买为主,以兑为辅。至30年代,牛市场逐渐衰落,直至消失。
品种主要有外地引进黄牛(山牛)、浦东黑牛(塘脚牛)和本地的水牛。黄牛毛色为黄褐色,体型小、力弱,但具有使役快而灵活的特点,一般贫困户所养;水牛体型大,体质结实,力大性躁,对高亢水旱田作业极为有利,本地该牛居多;塘脚年四肢粗壮,体型高大结实,使役耐力,毛泽黄棕色或褐色,但该牛价格昂贵,多属富裕户所有。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耕牛采取保护政策,严禁私宰,鼓励农民采购和繁育。对困难户发放耕牛贷款。年实行耕牛保险,金卫地区饲养量达头。年对耕牛全部注射预防疫苗。年耕牛保险停办,年又恢复。是年,钱圩地区耕牛饲养量头。60年代起,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应用和发展,耕牛使用价值逐年降低。至年钱圩地区耕牛饲养量头,比年减少头。年钱圩地区饲养量43头。大部分牛属老弱病牛。
耕牛主要疫病为炭疽病,其次是血吸虫病。年起,每年对耕牛进行粪检;年钱圩公社兽医站对只耕牛进行综合查病,对病牛及时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使疫病得到了控制。
奶牛 年,金卫公社畜牧总场购进荷兰奶牛种公牛1头,打算杂交繁殖本地奶牛,但于年10月病死。年1月,金卫公社第二畜牧场建成奶牛饲养场。年,该场购进奶牛47头,当年产值3.34万元。同年,钱圩公社畜牧总场从上海一牧场购进36头奶牛开始饲养。建造棚舍及其他用房平方米,占地30亩。是年25头成乳牛产奶5吨。年,配种繁殖,受胎率97.95%,成活率91.3%。年,金卫有大小奶牛头,其中一头产奶1.3万余斤,居当年全县奶牛产奶量首位。钱圩地区有奶牛75头,其中成乳牛44头、产奶吨,上市牛奶吨,平均每头产奶达5.2吨,荣获中国奶牛协会颁发的“全国奶牛高产量单位”三等奖光荣称号,并获奖金。年,增建金卫乡第二奶牛场于卫通村。年末,金卫两个奶牛场圈存奶牛共头,其中成乳奶牛82头,年产鲜奶万斤.当年,钱圩乡有乡级奶牛场1个,村级奶牛场3个,奶牛头,产奶吨。
奶牛主要疾病是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防治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二是坚持消毒卫生;三是:定期检疫及预防接种。各奶牛场都配备兽医1-3人,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奶牛主要品种是中国黑白花牛,全身黑白二色,毛有光泽,短而柔软。先引进,后繁殖,逐步发展。
羊 金山卫地区养羊历史悠久。农家历来养山羊,大多逢年过节或遇喜事自宰,少量上市,少数农户饲养公羊,习惯自然配种繁殖,羔羊相互调剂。民国37年(年),金卫地区估计养羊头。年,全境饲养山羊余头。年10月,金卫公社畜牧总场自浙江采购绵羊头,因管理不善,死亡量大,年11月停养。年,有少数生产队集中饲养绵羊,也因不适绵羊生活习性,产毛率低,年终止。年金卫公社农户养山羊头,自宰自食居多,上市少。80年代中期起,个体酒馆发展迅速,农家出售山羊者日益增多。年末,山羊圈存约头。一些农户养羊准备婚嫁喜事所用。山羊抗病率强,但易感染“布氏杆菌”。
兔 解放前,农户少量饲养,品种为中国白兔、青紫兰兔等,极少饲养毛兔。民国22年(年),卫城人刘鹤鸣向国外购进纯种兔50对,创办“鹤鸣兔场”。毛兔有“盎古拉”等;皮用兔有“青智兰”。民国25年,在上海家兔展览会上,该场8只兔种获良种兔一等奖。民国26年,兔场已占地10余亩,建有兔舍20余间,饲养量千余只。11月,日军入侵,兔场被毁,良种兔均遭日寇抢掠。抗战胜利初,刘鹤鸣又重建兔场,养兔百余只。至解放前夕,兔场发展到近千只兔子。年,在上海南京西路设“鹤鸣兔场上海推销处”。年,鹤鸣兔场与县供销社联营,更名“公私合营金山县建群育种场”,共养各类母兔余只。年底,兔场迁往朱泾乡民主村(年改为供销社种兔场)。年起,市场上种兔开始饱和,养兔业滑入低谷。年,该兔场解散。年,钱圩地区肉兔饲养量只。因价格偏低,饲养量逐年减少。年国家停止收购肉兔,钱圩地区年末圈存量只有11只。
年,供销社收购肉兔,实验用兔和兔毛,农家开始普遍养兔,有“荷兰兔”“毛兔”和“皮用兔”。50年代初,金卫地区年均圈存万余只。50年代后期,年均圈存0余只。其中公社畜牧总场毛兔年均圈存只,产毛余斤。由于当时养毛兔收益差,农户便转以养肉兔为主。钱圩地区60年代起饲养长毛兔,少数引进安哥拉、西德杂交兔,亦有本地毛兔,饲养量仅只。因兔毛价格较低,盈利微薄,不久停养。年,兔毛在市场上紧俏,特级、一级兔毛价格分别为27元和22元,饲养量不断增加。70年代末,兔毛在国际市场走俏,供销社提高收购价。农村生产队开始集体饲养毛兔。年,钱圩地区毛兔饲养量只,出售兔毛公斤。年毛兔饲养量为1.34万只,上市兔毛公斤。年,由于兔毛收购价格大幅度降低,特级毛由每斤27元下降为22.5元,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挫伤了农民养兔的积极性,毛兔饲养量和兔毛的上市量都明显减少。年5月、9月、10月和年底,虽然先后4次调高兔毛收购价,从每斤32元调到55元,但农户顾虑未消,仍持观望态度,毛兔饲养量没有回升。年,金卫乡有集体养兔场8个,饲养良种毛兔重点户23家。永胜2队盲人饲养员沈明观,连年承包兔场,最多时养只毛兔,成为养兔专业户。年3月,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各地又互相抬价抢购兔毛,特级毛每斤从70元、85元猛涨到元,在高价刺激下,农村再次掀起了饲养毛兔热,发展之快,前所未有。年末金卫、钱圩两地毛兔饲养量共8.53万只,交售兔毛5.0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钱圩地区产值.72万元,时钱圩地区有养兔专业户12户,重点户。收入万元以上的有4户,千元以上的有户。年,兔毛出口滞销,行情骤跌,农村养兔量急剧下降。年全境毛兔降至余只,金卫养兔专业户仅2家。
兔病主要有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传染性口炎、球兔病、兔虱、疥癣等。-年春季,发生两次兔瘟,死兔千余只。兔病以预防为主,通过观察毛兔的呼吸、大小便、吃食、活动等是否正常,做好兔病的卫生和消毒等预防工作。坚持一年两次注射兔瘟疫苗预防针,疫病发病率大为下降。
钱圩地区~年奶牛存栏数和鲜奶上市量
单位:头吨
金卫乡畜牧总场
场址在西门镇老街西首,老卫清路北侧,濠沟河西岸,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0.73万平方米,场员名(临时工20名)。经营项目以养猪、养鸡鸭和孵苗禽为主,兼营五金加工、电讯修理、铝合金制品和劳务业。年,总收入.24万元,总支出.34万元,分配后税利17.9万元。
总场的养猪场筹建于年10月,12月又接管供销社农副业产品经营部畜牧繁殖场。年11月至年9月,建棚间,占地亩,水面亩,场员人,分“王中”、“三八”、“五四”饲养场和病猪治疗场(另设于北水关外放狗墩),年底圈存生猪头。由于饲养量过分集中,饲料短缺,60年代初,将大部分母猪疏散给各生产队,猪舍拆卖,场员下放,存留猪舍60间,圈存母猪余头,场员五、六十名。80年代起畜牧总场养猪场为种畜场,新建猪舍间,更新猪种,向饲养瘦肉型良种猪发展。年,全场养猪头,其中公猪8头,生产母猪头,后备母猪30头,肉猪头,苗猪59头。年,全场职工65名,总收入.24万元,创税利17.9万元。
年,总场内另建供港猪场,三年总投资万元,为金山县供应香港肉猪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年,全场占地30亩,建筑面积.5平方米,分设配种、保胎、产房、哺乳、育苗等车间和技术室。职工53名,饲养员35名。其中16名饲养员,人均饲养母猪40头,每头占猪舍5.8平方米;19名饲养员,人均上市肉猪头,每头占猪舍1.3平方米。实行科学饲养管理,笼养式流水作业,饲料科学配方,严格防疫卫生。全年供港瘦肉型大活猪头,完成年计划97.1%,获毛利19.64万元。年末圈存4头(其中生产母猪头,公猪20头,预备母猪头,预备公猪5头,肉猪头,苗猪头),比上年同期圈存增值40万元。
年11月,总场内又建千头肉猪饲养场,是金卫乡城市“菜监子工程”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内销基地。该场基本建设总投资为30万元,当年饲养生产母猪50头,肉猪头。年,出售内销头,完成计划出售任务.4%。
总场的孵坊,年11月建于公社卫生院内,初置孵化箱4只,年生产苗禽20万羽。后迁至总场本部,孵箱扩至8只,年产苗禽30余万羽。同时设种蛋基地――种鸡鸭场。-年,每年圈存种蛋鸡2羽,北京种蛋鸭0羽。年起,实行个人承包饲养。
总场先后经营毛兔(.7-年)、淡水鱼(-)、蜜蜂(.11-.5)、绵羊(.10-.11)、奶牛(.10-.10)、酿酒(.2-.4)、蒸粉、饴糖和豆腐(-)等,年尚有蒸粉和水面加工场。
钱圩畜牧总场
年建,场址在戚家宅基,经济独立核算。是年秋,建造简易草房猪舍间,饲养母猪30只,兼养蜂、兔,并建渔业组,场员50多人。年,在原戚家果园基础上,种植各种果树25亩,同年渔业组解散。年,占地面积从40亩扩大到60亩。职工增至70多人,以后逐年对简易猪舍翻建成双龙瓦房猪舍。以饲养母猪为主,兼养蜂、种植蘑菇、果树蔬菜等。年引进良种公猪,在全社推广人工受精,使品种纯,发挥优良公猪的作用。年10月,饲养奶牛25头。年养蜂组解散,蜂箱蜂具结价归个人。是年秋筹建胶带厂,年投产。至年全场总面积亩,其中饲料田31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奶牛头,产奶吨。在年奶牛场荣获“全国奶牛高产产量单位”三等奖,全场职工人。设养猪、养鸡、养鸭、果树、奶牛、胶带厂6个组。全年总收入.87万元,净收入15.77万元,固定资产.43万元。
金卫乡畜牧水产场(二场)
位于卫北村第二组和横浦村第五组交界地,占地94亩,建筑面积间、平方米。有场员76名,固定资产53万余元,以养奶牛和养鱼为主。年,总产值64.75万元,利润16.1万元。
该场建于年1月,占地70亩,初以养猪为主,称金卫公社第二畜牧场。年饲养猪头,其中母猪40头,公猪5头。年出售肉猪20头,苗猪头。年2月,母猪圈存10头。年秋,在头桥畔增设果木花卉场(年划出为乡园艺场)。年1月初,增建奶牛场,配饲养员、防疫员15名,饲养量47头。年12月,饲养员28名,圈存奶牛头,成乳牛65头,年产奶84万斤,平均头产奶1.32万斤,连续5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年,该场又增辟养鱼、蛋鸭项目,改名为畜牧水产场。是年,辟精养鱼塘18.8亩。蛋鸭圈存0-0羽,每羽平均产蛋35斤,因产蛋量高,当年获县科技一等奖。该场还选后开发养兔和劳动服务业等。
金卫第二奶牛场
年10月竣工,为市副食品基地重点企业。共投资80万元(市副食品基金会贷款30万元,市牛奶公司贷购奶牛专款20万元,银行贷流动资金饲料专款10万元,乡政府拨款20万元),建筑面积.8平方米,其中牛舍.8平方米,投放奶牛(成乳)头。
二、禽类
1、鸡 鸭 鹅
鸡 品种有本地草鸡、肖山鸡、“浦东鸡”“狼山鸡”“白洛克”“星布罗”和“AA鸡”等,以肖山鸡为主。解放前,农户饲养本地草鸡。民国37年(年),金卫养鸡约羽。解放初期,保持原来饲养水平。农业合作化后期散养增多,影响庄稼生长。年钱圩地区饲养量1.03万羽。年,各农业社限制养鸡,每户养鸡最多不超过3羽。年8月,金卫供销社畜牧繁殖场开始集体饲养种子鸡30羽。11月,金卫公社畜牧总场建立孵坊后,年底圈存2羽种蛋鸡。年起,种蛋鸡承包给家庭圈养。年起,钱圩引进“白洛克”等新品种,发展出口肉鸡。全社兴建集体养鸡场60多个,年饲养量在4-5万羽。年上市肉鸡9.08万羽。70年代,金卫发展大队、生产队集体养鸡。年,为金卫最高峰期,全年饲养肉鸡16.89万羽,其中集体饲养量占61%。年钱圩引进“星波罗”、“新浦东”等新品种,肉鸡保持增长势头,当年钱圩公社上市17万羽。年出现养鸡专业户。金卫卫通九队沈云昌,当年养鸡净收入余元。年,金卫乡养鸡以专业户为主。由于饲料和收购价格多变,饲养量也时多时少。年,金卫养鸡专业户共有19户。全境年均饲养量36.08万羽,其中蛋鸡羽。肉鸡上市量91.49万羽,鲜鸡蛋上市.85吨
农户喜欢饲养蛋鸡,除供食用外,少数出售。年,钱圩公社办起了半机械化笼养蛋鸡场。引进了来航蛋鸡。年引进了罗斯鸡。年,钱圩地区饲养蛋鸡2万羽,上市鸡蛋吨。年饲养蛋鸡2万羽,上市鸡蛋吨。饲料供应采取以蛋换料办法,同时发展种鸡。年,钱圩总场办起孵坊,除满足本地外,还外援。种鸡蛋每斤供饲料5.5斤。
鸡的常见病,有白痢病、球虫病、鸡瘟、鸡痘、禽霍乱等。各鸡场和养鸡户以预防为主,注意饲养卫生,及时预防接种和驱虫、对病鸡隔离,控制病源传播。
鸭 品种有“绍鸭”(蛋鸭)、“娄门鸭”和“北京鸭”。解放前,农户散养少量蛋鸭。金卫地区最早养群鸭的是卫通村一孙姓农户,在清咸丰年间就开始养群鸭。联丰村二组一汤姓农户一连五代圈养群鸭。解放前夕,金卫地区养鸭估计约2羽。年钱圩地区饲养量计羽。年,金卫公社畜牧总场和繁荣富强大队开始集体养蛋鸭。年,扩大到6个生产大队,28名饲养员,共养鸭羽。60年代引进体型大,生长快的良种肉鸭――北京鸭,钱圩社共建立鸭场20多个,年饲养量2万多羽。70年代是养鸭发展最盛时期,钱圩地区年饲养量为4.2万羽,农户基本上家家饲养,多则百余只,少则30~40只。年,金卫公社有21个生产队集体养肉用“北京白鸭”。年,金卫集体饲养蛋鸭达6万羽。年,金卫公社第二畜牧场、八一大队分场,新光大队分场养鸭组,因饲养成绩显著荣获县科技竞赛奖。年起养鸭专业承包到户,钱圩三大队养鸭专业户何友明饲养蛋鸭羽,平均每羽产蛋36斤净利1.07万元,每羽净利11.4元,年、年上市蛋鸭均在吨左右。年,金卫养鸭专业户有41户,农户零星散养鸭也大有增多。两乡全年总饲养量9.4万羽,其中蛋鸭8.2万羽,上市肉鸭1.2万羽。两乡上市鸭蛋5吨。
疫病有鸭瘟、禽霍乱等。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保暖,平时注意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一月龄苗鸭和蛋鸭产蛋前,分期预防注射,以防疫病发生。
鹅 鹅的品种有灰鹅和白鹅两种,灰鹅体型大,一般成年鹅体重4公斤左右,母鹅年产蛋30枚-50枚;白鹅体小,成年鹅体重2.5-3公斤左右,母鹅年产蛋50-60枚,饲料以青为主。解放前,农家很少养鹅。少数富裕农户圈鹅园内起看家作用。60年代,少数生产队饲养白鹅,饲料由国家供应。后因经济效益低而停养。70年代后,不少农户饲养灰鹅,除少数出售外,大多供食用。年,金卫地区饲养鹅羽,品种有“太湖白鹅”、“花鹅”等。苗禽多由外地小贩运进
鹅病 主要有小鹅瘟和母鹅蛋子瘟,在母鹅开产前注射小鹅瘟疫苗预防。
2、鸽 鹌鹑 火鸡
鸽 清末民初,有少数富裕农户购养家鸽,以供玩赏,多则数十羽,少则几羽。联丰村第七组葛洪兴,其父辈在30年代养鸽30-40羽,民国26年,日军入侵后仅剩6羽。解放初,又逐渐增养至15羽左右。年,更新鸽种,参加信鸽协会,扩大养殖至30余羽。也有农户为增加副业收入而养鸽的。年底,金卫乡已有10余家饲养肉鸽,有的选优良品种育成信鸽。
鹌鹑 80年代中期,钱圩渔业队从上海县塘湾公社引进鹌鹑蛋0枚,经奉贤县新寺公社孵场孵化出鹌鹑1羽,成活鹌鹑羽。在卫城、永胜、联丰等村,有10余户农户自产自销肉用鹌鹑余羽。年,繁殖近千羽后,因连年亏损。到年,已不养鹌鹑。
火鸡 年6月,乡园艺场从上海农学院引进火鸡40羽试养,后因苗鸡成活率低,成鸡无销路而停养。
3、狩猎
解放前,卫城南门盐民和金卫镇北部农民中,有不少青少年自备火鸟枪和驯养猎狗,冬闲时合伙四出野外猎鸟围兽。当时野兽有猪獾、狗獾、狸猫、刺猬和黄鼠狼等;野禽大至雉鸡、野鸭,小至鹌鹑、麻雀,随捕随卖。
解放后,经过土地平整,荒地变成熟地,野兽几已绝迹,猎狩业也基本消失 。仅在寒冬腊月,农户在宅前屋后、河滩竹林等僻静处,以箱笼竹弓等器具捕捉黄鼠狼。年,农民交售黄狼皮有0余张;80年代末,已不足千张。猎禽业大多以麻雀等小型猎物为主。
钱圩养鸡场
年春建,场址在钱圩镇东首约1公里处,占地面积76.4亩,其中种植面积60.9亩、其他用地8亩、建筑面积7.5亩(即平方米),以饲养蛋鸡为主,配备自动喂料机、清粪机等,是年底初具规模,年-年,年均饲养蛋鸡1.5万羽,每羽年均产蛋22斤左右。主要设备有蛋鸡笼子6幢、水泵、泥浆泵、灭菌锅、马达等70多件。固定资产40.85万元。后因管理不善而亏损,于年秋关闭。
钱圩蛋鸡场
建于年6月,场址在东圩村8组。是“石化总厂与金山县副食品生产联合基地”之一。总投资45万元,占地19.56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固定资产65万元。年有职工8人,饲养蛋鸡1.04万羽,上市鲜蛋吨,总产值62万元,利润4万元。
三、蚕 蜂 地蟞虫 蚯蚓
蚕桑 清末民初,蚕桑生产一度为金卫南部农家的一项副业,扶王埭曾设私营烘茧站收购蚕茧。钱圩地区,早在20年代就有蚕业记载,据县《农业志》记载:“民国12年冬(3年),钱圩钱模纵、戚型两个私人合伙办起了钱圩蚕业试验场,公推戚镛为主任,股本元”。此时,养蚕较为盛行,至30年代,因战乱匪袭等原因,养蚕衰落。解放前夕,金卫城乡居民中仅少量养蚕,也有自家缫丝纺织。年后,提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养蚕业发展较快,充分利用零星“十边”和高亢地种桑养蚕。年春,卫城大队利用城墙基地栽桑2.5万株,开始养蚕。年,城基分作自留地,桑树被砍,停止养蚕。年冬,城基又收归集体,栽桑面积47亩,至年,成活2万棵,养春蚕种2.5张、秋蚕种5张,每张产茧斤。年,钱圩公社有桑树40多万株。金卫、八一、永联、富强大队养蚕种张。年,金卫公社桑地扩至亩,养蚕种张,产蚕茧斤,收入3万余元。年,钱圩地区养蚕种有张,蚕茧2.96吨,总产值元。年后,因搞农田基本建设,蚕桑基本砍光,养蚕业渐趋下降。以后逐年减少,至年,尚有金卫大队产蚕茧斤。
蜂 清末民初,本地有少数专业或业余养蜂。解放初,典浦、西门、大石乡有农户共养蜂37箱,年,金卫公社畜牧总场向繁荣大队养蜂户黄金茶、冯丰愚购蜂21箱放牧。同年,钱圩公社对养蜂人的蜜蜂和蜂具折价归公,在畜牧总场办起了养蜂组,养蜂20箱,就近放养。年,总场又向张堰公社百家大队罗姓养蜂户购蜂20箱。至年发展到箱,分8个组34人放牧。放牧地区北至黑龙江、内蒙古、,南至两广等地。年至年,钱圩地区平均养蜂-箱。由于放牧点不稳定等原因,年至年的10年中,有6年亏本,年后,年年亏本。年5月,养蜂人员改行,蜂箱等设备结价转让给亭新蜂场。
地憋虫、蚯蚓等 本地原有野生蚯蚓,农户习惯捕捉蚯蚓喂鸭或晒干出售给中药铺。年8月4日,钱圩公社养鸡场从上海农科院研究所引进日本“太平2号”蚯蚓条,开始人工饲养,选用缸、箱饲养,又逐步移入桔园内畦头上,扩大饲养,获得成功。年12月28日,县科委在钱圩乡召开蚯蚓生产现场会议。年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题为“开辟蛋白质饲料新来源,适应食物结构变化。着手发展新兴的蚯蚓养殖业”报道。同年9月17日,市农业局在钱圩乡召开蚯蚓工作会议。是年12月16日至21日,全国第一次人工养殖蚯蚓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有18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单位,名专家、教授参观了钱圩乡蚯蚓生产现场。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为饲养业开辟新的蛋白质饲料来源,着手发展人工养殖蚯蚓”的报道。
年至年底,蚯蚓大量繁殖,供应各地引种,共计收入7.39万元。金卫乡的新光、富强大队个别农户曾养地憋虫和蚯蚓,金卫公社第二畜牧场也一度养过蚯蚓,终因管理不善和销路不佳而中止。由于应用跟不上,等原因,全境于年停止饲养蚯蚓。
四、水产
海洋渔业
海洋捕捞 清末,金卫陆家埭、扶王埭等沿海多户盐民“靠海吃海”,晒盐之余,每村有一桁闸网,合股“张闸网”;同时有百余户小网到浅海滩推花鱼;少数较富裕的渔盐户合伙用高网盘大鲻鱼。濮家门有一渔民自清代起就自办小船趁风小时出海捕鱼。盐民子弟在沙滩上拾“沙蛦”,钩挖蚬、蟹、蛤蜊,叫卖于集市。民国元年(年),濮家门7户盐民,合伙造小舢板船出海捕鱼。民国37年(年),金卫镇沿海南门、陆家埭、沈家门、濮家门、扶王埭等村,有渔民户、人,有渔具高网丈、闸网丈、手推网扇,年获海鲜10万斤,外销5万斤。产值7.5万元(法币)。年,西门乡濮黎村,由政府贷款0万元(旧版人民币)办起一木帆船,置缕拖网,聘用邻省渔船“老大”,驾船出海捕鱼。年,公社成立海水养殖场(年改称海洋渔业捕捞队),置木帆船2艘,去吕泗洋捕捞。年至年,先后购置机帆船3对。70年代起,因管理不善,经济连年亏损。年7月,公社海洋渔业队解散,渔船网具均结价转让给山阳公社渔业队。捕捞量:年为10万斤,年为13万斤,年为17.85万斤,年为42万斤,年仅0.55万斤。自上海石化总厂在海滩建成后,业余从事海鲜捕捞的乡民日益稀少。80年代,每年四、五月间,少数青壮年农民违犯渔政法规,去海塘外用推网私自捕捞鳗苗,卖给出口商贩,收入颇丰,屡禁不止。
海水养殖
年10月,金卫公社海水养殖场规划近滩水面亩试养海带,实养十几亩。因海潮涨落和大、小汛潮差悬殊,且风浪大,海水盐分低,透明度差,不适海带生长,二、三个月后中止。
淡水渔业
河沟捕捞 明清时代,农民常“掏鱼摸蟹耥螺丝”。民国时期,黄姑塘以北河港里漂泊着少量外来渔民的“网船”,靠捕捞和出售鱼、虾、蚌、螺度日。年,钱圩塔港、横召等村有专业鱼鹰船民10多户,鱼鹰船有15艘,鱼鹰多只。年捕获量50多担。
解放后,乡民农作之暇,根据不同季节捕捞河鲜作副业。每逢“芦花翻白蟹黄肥”时节,用固定蟹簖、蟹网,在晚上“听蟹”。秋冬“下麦钓”,春夏用“渔枪刺”“划白船”“张丝网”“划鱼”“小杠网”,等方法捕捞。60年代后期,金卫公社畜牧总场置电捕鱼船一艘。70年代,金卫公社第二畜牧场在大石头卫通桥和卫新河十二号桥等外设置“满江兜”(扛网)。80年代以发展私人“小扛网”和“扎网”捕鱼。外来渔船在乡境内钩蚌、耥螺丝、摆鳝笼,收入较高。一些农民私办电捕器具,不分季节滥杀鱼苗,鱼源渐竭,已引起渔政管理部门重视,派员下村巡视,处理违法事件。河鲜捕捞量年近8万斤,70年代前期年产5万余斤,80年代降至3万斤左右。捕捞工具有,扛网、张网、牵蟹网、软簖、围网、扎网、丝网、推网、罱网、耥网、鳝笼、麦钓、鱼钓、电捕器等。
淡水养殖
养鱼 年春,西门乡八一高级社在内塘养鱼2万尾,是集体养鱼之始。但因缺乏管理技术而死亡过半。年,金卫公社利用河道放养鱼苗45万尾。年,扩大养殖水面43亩,放养长江鱼种万尾,自孵鱼苗18万尾。年,扩大鱼塘至亩。虽在河港出入口处均置篱簖,但逢大潮汛时仍易逃鱼,产量不高,又影响交通,因而放养水面逐年减少。年12月,钱圩公社成立渔业队,以野生捕捞为主,并在塔港河圈养鲢鱼、草鱼、鳊鱼。70年代末,钱圩公社开始利用河、浜大面积放养鱼苗圈养,此时,钱圩境内河浜都属三级(社、大队、生产队)集体所有,落实专人管理,严禁个人捕捞。后因成本高,产量低等原因,于年停养。年,全乡开挖精养鱼塘.5亩,有15个饲养单位,管理人员人,投放各类鱼苗55万尾,总产量吨,年有14个饲养单位,专业饲养人员人,养殖面积.7亩,总产量吨。年,渔业生产单位14个,专业管理人员人,养殖面积.47亩,总产吨。主要品种有青、草、鲢、鳊、鲫等。这一时期,金卫地区只有少量塘浜养殖。80年代初,金卫公社畜牧水产场利用内塘改挖成精养鱼塘。从年起至年,金卫钱圩两乡、村两级新挖鱼塘.8亩,每亩资金由市补贴元、贷款元。80年代末,由于鱼价赶不上税收、护塘费和饲料价的上涨幅度,集体养鱼塘的净收入有所减少。年,全境乡、村有23个专业精养塘渔场,养殖面积.77亩。养殖人员共人,鱼类年产量近百万斤。产品销售于水产品收购站、菜场、鱼贩、集市、食堂等处。
钱圩地区河道纵横,水面积丰富,适于种菱。主要供自己食用,多余出售。品种以四角红菱为主,亦有腰菱、无角菱等。清末至民国期间尤以颜色鲜艳、壳薄体大、甜脆爽口的横塘河红菱被誉为馈赠佳品,在松江、朱泾、张堰享有盛名。70年代,水面全部收归集体放养水生青料,种菱逐步湮没。年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水面又划分给农户,种菱又逐年增多。年钱圩乡种菱多亩,尤以塔港、双圩居多。
养殖鱼类品种及方法:60年代,以青、草、白、花鲢鱼为主,采用传统肥水养鱼法。70年代末,推广“多品种合理搭配,上中下立体混养”和“老中幼三代同塘”的苏州放养模式。80年代,人工繁殖放养青、链和鳙、鲤、鲫、扁鱼等为主要鱼种。
养蟹 年5月,金卫乡园艺场建蟹池2只,从江苏如东购进蟹苗斤,首次人工试养河蟹,至年春节,仅捕到成蟹50余斤,亏本较多。卫北村一农户于同年建池养蟹,也因亏本于翌年停养。
-年金卫乡淡水养殖统计表:
注:上市量指乡食品站收购量,当地销售不计在内
养鳖年,联丰村第八组一杨姓农户建池2只人工养鳖,至年,已育成母鳖七、八十只,继续繁殖扩展。
养螺年7月,横浦村第二组农民张仁余,引进巴西种“福寿螺”60只,繁殖率虽高,但因销路不佳,于年底停业。
养黄鳝年5月,长春六组农民周忠联建池2只,人工养黄鳝,至年10月,因经济效益不高而停养。
养蚌育珠年,钱圩公社从江西等地购进蚌苗,分别在南石、三大队、二大队、联合等畜牧场养殖,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和管理经验,不久停止养殖。年,钱圩公社渔业队从江苏等地购进蚌苗,在山塘河养殖,次年,首次收获珍珠1.4斤。收入0余元。年收获蚌珠15斤,收入1万余元,后因市场供过于求,收购价格下降,于次年停止养殖。
钱圩渔业队
年12月钱圩公社在牛桥机口(今塔港村十组)建立渔业队,经济上独立核算。利用原平方米6间房子,职工20人,以野生捕捞为主。并开始在塔港、横塘等河放养鱼苗。年后添置捕鱼工具和养鱼设备,扩建办公用房和其他用房。至年,该队建筑面积平方米,职工17人。养鱼主要设备有增氧机7台、泥浆泵4台、水泵3台、磨浆机1台、小木船5艘、水泥船1艘,网具5件,固定资产12万元。开挖精养鱼塘2只,计54.8亩,投苗7.5万尾,总产量85吨,总产值13万元,利润5万元,职工每人年收入0元。
五、庭院经济
年以来,钱圩公社利用农村庭院的有限土地,逐步形成了以种植业和饲养肉鸡为主的庭院经济。年后,全乡有1户农户从事“庭院经济”,总产值达多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5.2%,户均收入0多元,其中万元以上有3户,0.5万元以上有13户。年4月,钱圩乡被列为市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为总结“庭院经济”的经验。年10月,钱圩人民政府与上海联合科教文编译所、大地文化社联合编辑出版中国第一本《农村庭院经济探索》一书。
(一) 庭院经济模式
钱圩乡在开发利用庭院经济过程中,冲破传统家庭副业模式,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索庭院经济模式,使其不断完善。
立体种植模式
立体种植模式是开发利用庭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农业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延伸和发展。钱圩乡充分利用庭院水肥充足,管理方便的优势和植物生存空间、时间差,农业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的间隔差,合理安排喜阳喜阴的品种,种植价格较高的作物,在有限的庭院空间构成多层次的种植形式。星火村9组庭院经济示范户戚志鸿利用3分空地,搞起了以果树为主的庭院经济,在天井和屋西走道上栽种葡萄,将藤引入楼房栏杆、棚架;屋前屋后种上桃、桔果树、树下种植草莓、蔬菜,培养花卉及果树苗木,形成了一个立体种植型庭院经济,年,庭院经济收入0元。在他影响下,该组已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庭院经济,成为钱圩乡庭院经济示范组。
种、养生态模式
在开发利用庭院经济中,钱圩乡根据生态学中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位一体”循环理论,以食物链串通起来,使产品多层次利用,特别是在“废弃物”中,实现多层次利用。如鸡、猪、蚯蚓、果树、甲烷细菌构成食物链,即鸡粪喂猪;猪粪发沼气;沼气渣养殖蚯蚓及作果树肥料;蚯蚓喂鸡、鸭。农户顾泉余利用庭院种桔,桔树下面养蚯蚓、种蔬菜,鸡粪喂猪。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和种养生态型庭院经济。年,全家庭院经济收入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50%。
联户群体模式
联户群体模式是钱圩乡从实际出发,遵循适合、适用和适度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一条龙”生产网络的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农业经济生产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又一种经营形式,也是庭院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发展养鸡业过程中,乡副业公司实行“一分四统”制度,即农户分散经营、统一供应苗鸡、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逐步形成了一个家庭经济的联户群体模式。年,全乡养鸡户多户,出售肉鸡62万羽,总产值万元,利润62万元。其中南石村3组38户人家有27户养鸡,出售肉鸡6万羽,利润9万元。
专业大户模式
专业大户模式是农户以生产某一产品,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经济效益,并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去实现其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农村实现专业生产,走向规模经营,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重要一步。南石村三组养鸡专业大户、市劳动模范丁月明,全家3人,劳动力2人,年饲养肉鸡羽,蛋鸡3羽,养猪20只,种植果树棵,全年净收入1.86万元,其中庭院经济收入1.65万元。
出口加工模式
钱圩乡的出口加工模式以扎结为主。年,全乡组成一支有多人专业职工为主,并带动了80%农村妇女参加扎结队伍,制作“和服”、“礼衣”、“婚服”、“围巾”、“被面”等出口产品16万件,产值80万元。她们农忙务农,农闲扎结,逐步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对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用菌适度规模栽培模式
食用菌适度规模栽培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它以投资少、占地小、周转快、效益高为主要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种植蘑菇、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为主,并根据不同季节安排生产而形成的同年生产模式。双圩村七组沈磊种植蘑菇0平方尺,金针菇袋,收入元。
(二)庭院经济专业教学
钱圩乡在开发利用庭院经济中,重视庭院经济的专业教学,实行“理论---示范----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结合起来,推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把农村整体教育改革引向深入。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一起抓。小学除完成正常教学秩序外,还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中学教育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先后开设钳工基础、机械制图和农村园艺实用技术等专业。已有名学生毕业回乡,在农、副、工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人教育在基本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开展职工培训、技术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年,开设专业讲座36期,听讲者2人次,举办培训班12期,参加者人次。职业技术学校为市“燎原计划”示范校。该校冲破传统办学模式,大胆进行“庭院经济”教学实践,校内已建成菌种场、园艺场、食用菌场、实践基地、实验农场,还和校外6个菌场、11个果园和园艺场挂钩作为实践点,并与科协、农业部门联合举办短训班、讲座,编写了20万字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50多个。
(三)庭院经济协会
钱圩乡庭院经济协会是在庭院研究会上发展起来的,有会员40多人。协会成立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3人,秘书长1人。负责全乡庭院经济工作,并聘请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当顾问。
协会下设庭院经济研究室、“科技兴农”服务部、人才培训中心和《庭院经济信息交流》编辑室等,以保证协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管理与业务机构
管理机构 解放初期,县成立生产建设科(简称生建科),区政府各配生建助理,兼管副业生产,金卫、钱圩均属张堰区管辖。4年7月,生建科更名农林建设科,(简称农建科),区政府配有农建助理,管理副业生产。年6月,农建科改名为农林水利科,各区仍有农建助理。-年,乡由副乡长专管副业,村由农会主任统抓农、副业。年撤区并乡,乡设副业助理,分管副业生产。年,成立人民公社,设副业部,主管林、牧、副、渔生产。年核算单位下放以后,副业部撤消,配备副业助理,分管全社副业生产。年后,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组,由一名副组长专管副业生产。年后,公社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由一名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主管林、牧、副、渔业的生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于年3月和10月,金卫和钱圩乡先后成立副业公司,下设财务、畜牧、技术、瓜果蔬菜、水产技术食用菌等组,管理全乡副业生产。年乡设渔政管理员。年春,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精神,对原副业公司管理的种植业,即食用菌组、瓜果蔬菜组划归农业公司管辖。年10月,乡建渔政站,设渔政管理员2人,管理指导全乡渔业生产。
经营机构 兽医站年,张堰区成立兽医协会,钱圩地区有兽医4人(其中3人是协会会员),金卫地区有3人,并进行登记和技术培训,实行划片包干,巡回防治猪、牛等疾病。年7月20日,金卫和钱圩乡分别成立兽医站,各有兽医6人和4人、村兽医14人,并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60年代初,随着畜禽饲养量增加,钱圩公社培养了畜医(禽医)20多人。至年,钱圩乡的乡村两级有兽医28人,其中站医9人,村兽医19人,负责全乡畜禽的疾病防治工作,健全了乡、村、组三级防疫体系。
乡兽医站是民办公助的事业单位,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村级兽医对照村副职干部待遇,年终参加村分配。钱圩兽医站地址在钱圩乡大礼堂对面,建筑面积平方米。金卫乡兽医站设于乡畜牧总场,工作人员8名,辅导村畜禽防疫员19名,负责全乡畜禽的防疫治疗与阉割等业务。
六、工艺
草、芦、柳编
草编 农民在农闲时以稻草等编织草鞋、草绳。盐民雨天在家搓草绳、打草鞋,兜售于茶馆街头。50年代,沿海盐民编织草包,用于海塘防汛、疏浚河道及废旧物资和农副产品包装等。70年代,新光、繁荣等大队办起草绳加工场,产品专供上海立新造纸厂稻草收购点打包之用。金卫、八二、永久、富强等大队编织草帘,用于蔬菜育苗棚。80年代,梅园村第2组尚有草绳加工专业户。
芦编 金卫历来有农户自编芦苇帘子用于晒花、建房。80年代,新联村不少农户大量采购芦苇编帘出售。
柳编 70年代,提倡种植杞柳,新光等大队和生产队组织社员编织柳条包装箱,销往上海。80年代,梅园村第十二组仍有农户业余编筐自销。
另外,有少数老年农民,采集茅草扎草帚售给泥水匠。
竹编
有的农民,业余制作各种竹器,如礼篮(竹丝篮)、碗橱、罩篮、蒸笼、篾席、和各种竹篮,制作竹篰、勃篮、筛子、格埭、畚箕等小农具。80年代,不少竹编用具原料改用塑料包装带。
纺织与针织
金山卫为产棉区,纺纱织布,自古就是金山卫农村妇女业余的主要活计。卫城土布,清代称“卫稀”,因价廉而销往松江府城等处。解放以后,仍有农妇自织土布交寄售店销售。80年代社办针织厂将半成品腈纶衫发给各村,组织青年女子加工绣花封口。工艺品厂丝织品的扎结工序,也大部依靠各村女青年加工,以作家庭副业。年,家庭针织、制鞋产值约3万元。
金卫乡园艺场 (苗圃)
年7月建,坐落在头桥畔,原称果木花卉场。占地亩。初以养鸭、养鱼为主。后发展花木生产,为农、副、工综合性企业。有职工70名,临时工9名。经营11个生产项目:桔子、葡萄等果园30亩;花木苗圃20亩;蔬菜12亩;鱼塘40亩;蟹塘2亩;以及养鸡、鸭、兔、火鸡和劳务业;并与工业公司、上海麻袋厂挂钩,加工塑料切片、色袋带等。-年,净积累2.5万余元,人均分配元。园艺场属副业公司领导。年,因液化气装灌站和亭卫公路征地面积缩小面积,仍以养殖为主,是年创税利6.76万元。
七、劳务
金卫地区从60年代末开始,劳务发展较快。
60年代末,部分大队、生产队抽调船只和劳力,为金卫公社砖瓦厂运泥料和泥坯。年起,八一、繁荣、永久大队抽调劳力,为立新造纸厂稻、麦、草收购点堆柴和打包。1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初建阶段,各大队普遍兴起劳务热。是年9月,农船民工为内河航运局载运机械疏浚护城河的淤泥。12月,民工参加石化内塘围堤工程。富强等大队民工,为城市建设局装卸卫通桥地段货栈码头的沙石。年,各大队抽民工参加石化厂基本建设。是年冬,金卫名民工与全县民工一起,以15天时间完成沪杭铁路金山卫支线南段路基土方工程,劳务收入13万余元,占全县14个公社民工总收入的10%,年3月,各大队抽调1个劳力,参加石化厂工程大会战。11月,又抽0余民工,参加埋设石化厂“三三八”电讯电缆工程。年8月,黄浦江引水第一期工程(即石化厂第二水源)开工,有金卫数百民工参加。70年代后期起,社、队2级先后发展劳务企业机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参加石化厂与乡镇建设。
劳动服务工程公司 年,金卫公社工业组成立民工大队部,安排各大队劳力为石化基建做临时工,从数十人发展到二、三百名,厂方支付生产队每工1.7元,生产队给民工记工分参加年终分配,另外每月补贴民工菜金6元。年6月,民工大队部改称施工大队部,管理人员10余名,并建立了党支部,民工发展到名。工种由点工到包工(承包工程)。劳务工价增至每工2.82元。施工大队部抽取少量管理费后,其余仍转生产队分配。年,施工大队部转为金卫劳动服务公司,民工劳务收入直接归本人所得。年,改建为金山县劳动服务公司第二工程公司。辖民工2名,其中技术施工人员余名,固定资产15.7万元,机械设备资产50多万元,能承包较大工程项目施工。年,新设第八工程公司。两个工程公司的经营项目有水电安装、油漆、保温、五金冷作、房屋建筑维修等,年收入.53万元,分配后税利为万元,比年增加23%。
金卫劳动服务公司产值税利统计表
(单位:万元)
劳动服务工程队 80年代中期,各村相继成立农机服务队,为本村农业和石化厂建设服务。其中农建村农机服务队为支农先进单位。年起,横浦、长春、永胜、八一、八二、新联等村农机服务队,改建为劳动服务工程队。乡畜牧总场、水产场和文化站、街道居委等企事业单位也附设劳动服务工程队,对外承包工程。年,金卫乡有村办劳动服务工程队和机耕服务队共23个、人,固定资产万元,创税利88.23万元,比上年增加9%。
End
执行编辑:唐晓玲
凡对金山历史、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上海市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感兴趣的朋友,均欢迎加入我会。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不仅能够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共同为社会作出贡献。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