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八一特辑八一建军节,向昆山老兵们致敬
TUhjnbcbe - 2021/7/14 15:55:00

-8-1建军节

从年到年

91年的长度

英雄的中国军队迎来了第91个生日

自豪的中国人民

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

在昆山,

也有许多这样可爱的人,

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

★李士杰——空军气象标兵★

▲李士杰

李士杰,又名李世杰,年1月生,年8月参军,年2月调入第六航校气象台任测报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复员。先后在昆山化工厂从事行政总务、职工教育、工会宣传等工作。年退休。

年,在 “保卫家园”的号召下,李士杰抱着满腔热情报名参加了 。一心想上前线参战,都被分配在解放军后方建设人民空军的行列。一开始思想上有点转不过弯来,经过部队教育,他认识到:“革命工作有前方、后方,哪里都可能出状况。”

在学习中,李士杰刻苦钻研,互帮互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底评比时,就首次荣立三等功。这使他坚信前方打仗可以立功,后方干好了也同样可以立功。

年初,李士杰被调入空军航校气象台负责测报工作。在工作中他努力提高气象测报准确率,与全台同志共同努力。在北京军区空军气象部门业务评比中,名列前茅。年底,他又一次荣立三等功。

年7月,李士杰被调入空军作战部队气象台工作。在防空作战中他积极参加战备训练,努力提高气象测报效率,他钻研业务,在部队中李士杰少有名气。一次在北京气象处召开的测报业务交流会上,北京气象处的一位翟姓参谋说:“一些业务中的疑难问题,李士杰总能说个明白,他是我们的小专家。”这年12月,空军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李士杰成为空军气象部门仅有4名代表之一,并被评为空军气象部门的标兵,荣立一等功,同时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由于李士杰在空军气象测报工作中的成绩,年9月,他被借调到空军条令教材编写组工作,参与完成了《空军气象规范第一分册(地质观测部分)》一书的编写和出版,为空军气象工作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李士杰在部队是这样,一心为国防;回到地方后也一样,一心为昆山化工行业,一个人人皆知的有毒有害的危险行业。在县安置办分配工作时,李士杰互动提出到昆山化工厂工作。他认为,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共产党员,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应当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年8月初,工厂利用大修间隙,组织一、三车间几十名工人到千灯西宿大队举办支农学习活动。当时天气炎热,又处农村双季稻收种大忙之时,劳动量大,身体十分疲劳。刚进化工厂工作只有一个多月的他克服困难带头实干,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上床。一些工人都说他是半个仙人,从此“李半仙”的外号就逐渐传开了。

在化工厂的20多年内,他先后当过车间工人、行政科办事员、厂工会干事、教育和宣传科的领导等。在行政总务科时,一些人在他的办公室,老是找不到他。科里的同事就说:“你们到食堂、浴室这些地方去找,肯定找得到,因为那里的问题多。”在教育科工作时,除了完成正常的职工教育工作外,还举办中专的函授辅导班,并带头参加业余自学活动。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使一些年轻时失去学习机会的工人得到了机会。他自己也在近50岁拿到了迟到的中专文凭。

50岁那年,他调入宣传科工作。一些同志说,宣传科无非就是“写写文章看看报,贴贴标语拍拍照”,省力。不错,但这只是宣传工作的一小部分,像国家大事、企业要闻的海报,好人好事的搜集、整理,企业内部有线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工厂小报的编辑出版,先进人物、先进集体评比和宣传等等,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做好的,所以他就成了一个忙人。“老忙人”是许多同志对他的尊称。年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他仍然在忙着工作。

★沈正东——身残志坚★

▲沈正东

沈正东,年12月生,年入伍。年4月退出现役,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退休。

沈正东是千灯镇景泾村人,出生于年12月。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的家庭与千千万万贫苦百姓一样,受压迫、受剥削。沈正东13岁时生母病亡,后来他父亲又娶了后娘,拖儿带女七八口人,生活很困难。为了撑起这个家,沈正东16岁就与陈白妹成亲。旧社会穷人的日子苦不堪言,到年5月昆山解放时,他家还欠了地主三石五斗租米。第二年搞土改、建农会,沈正东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并积极参加保卫胜利果实的民兵组织。然而,不幸的事又发生了,他父亲在刚分得土地后的一年中得病去世,家中担子就压在了他的肩上。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仍踊跃参与社会活动。

年11月,沈正东被乡里安排到昆山县里参加学习。当他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鲜“ ”的报告后热血沸腾,并当即做了初步体检。回到乡下,在景泾乡召开的动员大会上,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乡政府见他决心大,医院的体检单,就安排他再次体检。体检合格,就批准他入伍。约半个月后,他接到了入伍的通知,他没有将真情告诉家里,怕妻子不同意。他简单打点行装,安排了一下家事就离开了。

当时,沈正东27岁,他的长女7岁,大儿子4岁,二儿子出生刚满8个月。他妻子以为丈夫又要参加什么活动了,就没当一回事。四五天过去了,他妻子终于知道了丈夫要当 的确切消息。在乡政府的安排下,妻子乘船去昆山大益蚕种场看到了正在集训的沈正东,俩人都潸然流泪。沈正东告诉妻子,因为要保密,上面不允许将实情告诉家属。随后他又关照:“回家领好儿女,种好田、看好门,有困难政府会帮助的,我很快就能回来的。”

年1月,沈正东随部队离开昆山,在省军区集训了两个月后,就编入“炮五师四十四团二连”,成了第三批 的 , 入朝参战。年7月, 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他随部队进入东线作战。在距“ ”不远的金化里,几十门大炮由汽车拉进了大山里,工兵已经在那里挖掘了坑道、山洞,里边藏着大量的炮弹和一些食物,刚开始,他与战友们将阵地上的大炮遮蔽好,就在山洞里休息待命,睡觉就躺在柴板或弹箱上。

没过几天战斗打响了,上级命令炮兵连向敌人阵地开炮,沈正东与战友立即进入炮位。一座大炮有四个战士操作,他是二炮手,按指令调整射程高低。那天从晚上九点开始,他们连续打了多发炮弹,摧毁了敌军的阵地。

在那次战争中,沈正东受了伤,耳朵也被震聋了,全身麻木发烧,不吃食物,只是昏迷地躺在用木柴铺就的山洞里。其实,他内心已作了光荣牺牲的准备。团首长来阵地视察战况,看到沈正东生命危在旦夕,就下令医院抢救,半个月后他终于脱险了。医院条件有限,部队就将他护送回国,在沈医院治疗半年多,身体恢复了,但耳朵听力受创,又在东北嫩江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国家安排他复员。

年4月,沈正东与亲人团聚,可是后娘却过世了,为此他心里很伤感。上面见他敢做敢为,做事公正,就安排他到千灯区政府做治安保卫工作。他尽心尽力,忘我工作,第二年就入了党。四年后,千灯实行人民公社化,景泾乡改成大队,组织上要他到下面任副职干部。他服从分配,听从指挥,在生产大队里一干就是五六年。由于耳聋带来工作上的许多不便,他提出辞去大队里的职务,回生产队做了十多年队长。

年,社办工业起步,组织上调沈正东到镇办纸箱厂任厂长,当时他已到天命之年,但仍保持军人的性格,工作雷厉风行,与职工同甘共苦三年。后来,他被调到百家荡砖瓦厂做仓库主任,兢兢业业又干了三年。年,因镇电子元件厂贵金属化学仓库需要专人管理,镇里又安排他去管理。对此,他十分细心、认真把关,还向厂领导提了不少好的建议。年,厂里为他办了退休手续,移交时,盘点保险柜里的货物,金子、银子一克也不少。

沈正东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退休不到两个月,应千灯供销社领导的邀请,去供销社五金店做值班员。一次,供销社搞展销,当天的货款来不及交银行,就放在了值班室的保险箱里。碰巧夜里有小偷,他拿起电筒、披了大衣就喊话,把小偷吓跑了。三年后,他因为耳聋主动辞掉了这份工作。正当他准备回家时,千灯成校的校长恳求他去当门卫。他见对方很有诚意,就答应了试试,可是一试又是五年。

沈正东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对祖国的爱。他常常说,翻身不忘共产党,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小儿子沈祥元19岁那年,他把儿子送去参军,在徐州当坦克兵,年,沈祥元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立功入党。在爷爷与父亲的影响下,他的孙子沈卫华继承光荣传统,参军去了连云港,也在部队立功入党。一家三代人都当兵扛枪,在千灯是很稀罕的。

★袁巧生——献血状元★

▲袁巧生

袁巧生,年10月入伍,年10月退伍。年11月任市公安局治安辅助大队锦溪中队副中队长。年5月调入镇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工作。

在水乡古镇锦溪的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认识一位50开外、中等个头、黝黑圆脸、有事没事都会帮上一把唠上几句的老警辅。年纪稍长一点的,呼他“弟弟”;年龄相仿的,尤其在日益增多的外来人员中间,则都亲切地称他为“袁大哥”。他就是锦溪镇退伍老兵——袁巧生。

年10月,18岁的袁巧生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威武而又帅气的解放军战士。

童年时,袁巧生有一个经常在一起的玩伴,他的叔叔是个解放军。有一年冬天,他的叔叔回家探亲,全村的小朋友们都跑去了。看着他叔叔头戴绿色军帽、身穿绿色军装,挺拔的身躯、矫健的步伐,小朋友们的心都快激动得从喉咙里跳出来了。后来,那位叔叔送了一顶绿色的军帽给他的小伙伴,小伙伴从此帽不离头,天天戴着军帽和他们玩耍。袁巧生是打心眼里羡慕得不得了。

来到部队,袁巧生坚信,不论做啥事,只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袁巧生的部队是一支守岛部队,小岛名叫花鸟岛,位于距离浙江舟山公里的东海洋面上,总面积3.28平方公里。驻岛部队的生活是异常枯燥的,不是站岗、巡逻,就是反复不停的队列、战术、射击、擒敌拳、目标测距等项目训练。但袁巧生知道,每一项看似平常的训练,要做到最好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人家练10遍就过去了,而袁巧生偏偏要练20遍还不满足。一套20式的擒敌拳,20遍打下来,棉袄都能拧出汗水来。就这样,三年来,袁巧生锲而不舍,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擒拿格斗的好功夫,连队也2次给了他嘉奖,还培养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10月,退伍回乡的袁巧生被分配到一家镇龙头骨干企业当厂警。年11月,担任市公安局治安辅助大队锦溪中队副中队长。直至年5月,因工作需要调到镇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袁巧生担任警辅工作整整30个年头。

部队的教育与锤炼,让袁巧生变得坚定而又朴实。

年4月的一天下午,在外巡逻的袁巧生路过一片窑场地,他突然发现停泊在岸边的几艘船的外侧湖面上,怎么漂浮着一个人的模样。他冲上船靠近一看,果然是谁家的一位小孩掉在了水里。他连忙甩掉了身上的羽绒服,跳入了水中,奋力游向河的中央,然后把小孩高高地举出水面,游向岸边。原来,一对小夫妻前来买砖,在去窑场会计处结账的时候,忘了船上才3岁多的小孩。小孩不慎掉入了水中,幸亏当时小孩还穿着棉衣,也幸亏袁巧生从这里巡逻遇见,小孩才得以生还。今天,该小孩已在昆山海关工作了,对袁巧生也是感恩不尽,而袁巧生总是勉励他,好好工作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袁巧生警辅岗位30年,熟悉警辅工作的人一定会说:真的不容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警辅的配备除了一个手电筒、一根警棍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一年四季日守夜防,风雨无阻,随时还有身体遭受伤害的威胁。

年4月7日深夜12点,锦溪公安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在安徽某酒店开枪打死2人的一个6人团伙,正在锦溪某旅店过夜。主犯绰号叫“小涛”,身材魁梧并可能持有枪支。袁巧生接到抓捕命令,立即带领5位治安警辅,带好枪械,潜入旅馆。为了不打草惊蛇,他们分析了案犯可能入住的房间,确定和两个房间嫌疑最大。住着4人,据服务员讲,长得都是五大三粗的男性,住着1男1女,男的光头,脖子上套着一根很粗的项链。袁巧生他们当即决定先抓捕室4人,并控制声响,然后再对室的一男一女实施抓捕。由于安排周密,室4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控制住了。接着,袁巧生他们留下四人实施看守,袁巧生与另一位警辅前往室实施抓捕。凭着部队里练就的过硬的擒拿本领,打开房门的时候,袁巧生一个箭步,迅速将案犯双手反剪,案犯拼命抵抗,并发出嗷嗷的大叫声,企图让楼下的同伙出来营救。不一会儿,团伙6人悉数被带到了派出所。经现场审讯和网上比对,此6人的确为安徽在逃通缉人员。

30年来,袁巧生带队抓获公安部网上逃犯20余名,制止群体性持械斗殴余次,为一方平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年9月的一个雨夜,袁巧生与往常一样,和同伴小沈骑着自行车,在辖区执行夜间巡逻。那时锦溪的道路高高低低,弯曲狭窄,一下雨,地上就更湿滑了。在骑进一条小巷的时候,小沈的自行车突然被路旁的一堆乱砖绊倒了。袁巧生急忙过去把小沈扶了起来。他们继续前行。可是,骑了一会儿,小沈发现自己的肚子越发的疼痛,不一会儿就骑不动车了。袁巧生只好把自行车停在了一边,用小沈的自行医院。医生一检查,发现小沈的脾脏摔破了,而且出血不止,必须马上输血。可是,都后半夜了,哪来的输血呢?袁巧生在部队的时候献过血,知道自己的O型血在紧急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于是,他二话没说,就要求医生抽他的血吧。医生在没有血源的情况下,也只好同意了袁巧生的建议,幸好,可融性试验下来,两者血融较好。第二天,小沈就做了手术,化解了危险。从此,袁巧生这位退伍老兵也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先后参加了昆山市红十字会献血协会、苏州市红十字会献血协会、中华骨髓库等志愿组织,年到今天的20年间,袁巧生的无偿献血从未停止过。据昆山市红十字会的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袁巧生无偿献血机采血小板超过余次,献血总量超过8.1万毫升,相当于16个健康人的血液总量,创造了令人敬佩而又让人惊叹的人间大爱。

然而,他却总是默默地把无偿献血当作新时期中国老兵的应尽义务。他的优秀事迹甚至连他身边的同事都不知晓。3年,锦溪镇党委政府的同志也是在偶然之中,发现了袁巧生的感人事例。4年,袁巧生被群众推举为第二届“锦溪好人”。同年,又被昆山市文明委推选为“昆山好人”。

他的身上,闪烁着中国老兵忠诚于党、一心为民,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金色光芒。

军*,英雄的气节

英雄的血肉凝成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光荣传统世代相传

人民军队威名远扬

前行有声,岁月无沿

让我们一起祝贺建军91周年

致敬昆山的老兵们

致敬英雄的人民军队

文章来源/《军*永驻——昆山老兵风采录》

彩蛋来啦!

彩蛋来啦!

彩蛋来啦!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91周年华诞,

此时此刻,

想必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

说出自己的心声,

让我们一起祝福人民解放军、

祝福祖国。

截止8月4日中午12点,

留言点赞前5名的网友

将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一特辑八一建军节,向昆山老兵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