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见证了某位天才将领的横空出世。
那一年,18岁的霍去病率八百骑兵,孤军深入大漠,斩敌数千,得封冠军侯。此后,他的戎马生涯一发不可收拾,屡建奇功。汉武帝犒赏他独栋大别墅,他撂下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立即又投身到战斗中去,一路打到贝加尔湖畔,在狼居胥山横刀立马,也赢得了后人那一声“封狼居胥”的赞叹。
?
位于酒泉市的霍去病雕像=
这位后人,叫辛弃疾。
取名弃疾,似乎是在致敬偶像。
辛弃疾降生在齐鲁大地。时值金宋乱世,山东已沦为敌占区。或许打小听惯了水泊梁山上那群老乡聚义的传说,辛弃疾人生中第一件壮举也是起义。
本来他祖父在金朝为官,他好歹算个官N代,犯不着从事起义这类高风险行业。然而,正如梁山好汉们嫉恶如仇,他痛恨金人。
于是,22岁那年,他登高一呼,啸聚千人。
?
当时,有个叫耿京的扛把子,开辟了敌后抗金根据地,声势浩大。为了集中抗金力量,辛弃疾率部加入,被任命为掌书令,负责掌管印信。
不料,印信被某个叫义端的和尚窃走。辛弃疾料他是去投金,便扬鞭催马朝那个方向急追。三日后,他提回义端之头,掷于地上。
李白有句诗:“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拿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若不与南宋正规军配合作战,义军只是在敌后打游击,终难收复失地。辛弃疾便说服耿京归宋,可他前脚刚应宋高宗的诏见,后脚就传来了叛徒张安国害死耿京投敌的噩耗。
辛弃疾这个暴脾气听说后,也顾不得金营驻扎了5万大军,只率50骑便闯杀过去,活捉张安国,再不远万里将其押解至南宋最高法庭处斩。
朝野为之一振,“懦士为之兴起”,也包括宋高宗,“一见三叹息”。
完成以上壮举时,辛弃疾才23岁。
少年得志的他并不自满,毕竟霍去病在这个年龄时,已经“封狼居胥”了。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频频向宋高宗建言献策,大谈如何“收取关山五十州”。可惜宋高宗只想偏居一隅,对收复失地兴趣缺缺。
之前,岳飞成天嚷嚷着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然而,徽钦二帝被绑票,宋高宗或许巴不得金人撕票呢,这样他的帝位更稳。岳飞不擅长体察领导心思,才让奸人秦桧有机会构陷他。
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成天嚷嚷北伐,宋高宗不反感才怪哩!所以,辛弃疾始终游离在领导班子的核心之外,先后担任了一些不掌兵的闲职。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高宗宪孝皇帝肖像
朝廷不让他带吴钩,他便以笔代戈,将一腔热血化为浓墨泼洒宣纸。
当时,词坛有三位高山仰止的大牛:“凡有Wi-Fi处,都在播他歌”的柳永(凡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以及“人比黄花瘦”的骨感美女作家李清照。
?
李清照
辛弃疾本色是武人,本也不想去争啥文坛咖位的。可他偏偏又太有才,一不小心就写出了10万+。
什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类,特别豪迈,特别适合转发。
他还有些词,像极了军事大片,比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即便南宋那帮苟安的忍者神龟们,读过后,雄性荷尔蒙也分分钟飙升。
对于志同道合的主战派,辛弃疾挥毫几笔就刻画出“痛拍栏杆、壮志难酬”的人设,怎不叫人引起共鸣?
倘若辛弃疾只写这类词,明朝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位),也不会给予他“词中之龙”的评价了。
毕竟类型太单一了。即便黄巢、朱元璋之流,也能题上几句杀气凛凛的,比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亦或“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
那么,辛弃疾会写其他类型吗?会,并且擅长。
比如爱情词。
宋朝文坛写爱情词的,有四大天王——柳永、李清照、晏殊、秦观,辛弃疾还能怎么写?
他不学“人比E.T.瘦”的柳永,说自己思念成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学“颦眉美若西施”的李清照小姐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学“爱山盟海誓”的晏殊,高唱“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不学“玩转异地恋”的秦观,天天得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安慰电话那头。
“哥玩的是意境!”
辛弃疾泼几下墨,就写出了新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寥寥数笔,一位独伫灯火阑珊处的高冷女神呼之欲出。
再比如山水田园词。
某个燥热夏夜,辛弃疾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眼前涌动着金黄的麦浪,耳畔充斥着巨大的声浪,似有九百九十九只蛙在叫。他不自觉地咏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次日醒来,辛弃疾倚杖柴门外,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感慨何日平金虏,还他一个太平天下!
除了写爱情、写田园,他有时也写一两句狂诗。
有直抒胸臆的狂,“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也有酒酣胸胆尚开张的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偶尔还会卖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年,宋孝宗登基。
宋孝宗和宋高宗的施政作风大相径庭,甫一上任,就为岳飞平反,并肃清秦桧余党,跟后来打倒贪官和珅的嘉庆皇帝有的一拼。
辛弃疾似乎迎来了曙光,他连上《美芹十论》、《九议》,阐述了宋金对峙形势和军事行动方针,里头提及:“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是否眼熟?这不就是毛主席的游击方针吗?
然而,宋孝宗和宰相虞允文不识货,看过后微微点了点头,随手打发给辛弃疾司农主簿一职,相当于农业部部委。把辛弃疾给气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后来,辛弃疾又陆陆续续当过其他官,也平定过茶商叛乱,组建过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然而,终究再无缘渡过黄河,再无缘痛杀金人,收复失地遥遥无期。
郁闷之余,所幸还有朋友。
?
辛弃疾一生结交过无数位朋友,陪他走过人生后半段的,主要有三位。
先介绍第一位,他叫陈亮。
你可能会对这个名字陌生,但总该学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吧。没错,陈亮,字同甫。
史载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可见是个目光如炬、才思如泉、码字如飞的主战派。他和辛弃疾命运相似,都可堪重用,却终生未得重用。所以,彼此惺惺相惜。
年,辛弃疾、朱熹和陈亮约好冬天一起涮火锅。不料,这年冬天极冷,把人冻得发抖。辛弃疾感了风寒,朱熹也借口档期排不开(真实原因估计是觉得被窝暖和,不愿出门)。不过,陈亮如约而至。他冒着大雪寻到辛弃疾隐居的瓢泉山庄。
有朋自远方来,辛弃疾顾不得抱恙,匆匆跑出来相迎。瓢泉山庄有座桥,陈亮的马,到桥头就挪不动腿了。无论陈亮怎么“驾、驾、驾”,都跟吃了定心丸似的。会友心切的陈亮,抽出宝剑,斩下马头,径直走过桥去。桥另一头的辛弃疾看得目瞪口呆,瞬间被“燃”到了。
瓢泉附近,有一座连绵起伏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一座寺院叫“鹅湖寺”,寺前植有青松十里。
接下来十多天,辛弃疾和陈亮就来这儿,“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坐而论道,不亦快哉!这段词坛佳话,史称“鹅湖之会”。
陈亮小住十多天,告辞离去。这回轮到辛弃疾“燃”了。
陈亮前脚刚走,辛弃疾就思念起来,急急追去,想挽留他再多住一阵。无奈雪深泥滑,追不及。恋恋不舍的辛弃疾,连写数首词给陈亮,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陈同甫读过后大为感动,也连写几首作答。
第二位是前文提到的朱熹。
朱熹就不用多介绍了,他是“阅读并背诵全文”常见作者之一。
朱熹说:“朋友,以义合者。”所以,尽管朱熹比辛弃疾大10岁,但这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沟通起来毫无隔阂,遂成忘年交。
年,朱熹病逝。彼时,朱熹已被南宋官方拉黑,被贴上“伪学魁首”标签,朝廷禁止给朱熹送葬。
辛弃疾不管这些。是我辛弃疾的朋友,我就要参加他的追悼会,就要写《纪念朱熹君》。祭文中几句是这样:“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当然知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就敢做这些事。毕竟人生不是所有事都得按计算器的。
第三位是陆游。
他和辛弃疾堪比南宋文坛的“军武双子星”。辛弃疾写“梦回吹角连营”,陆游便写“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陆游便写“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辛弃疾写“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陆游便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可惜的是,这对文风相近的灵*伴侣,到年才相遇。
彼时,两人都已经是年逾耳顺、白发苍苍的老头了。
两人的交往是淡如水的。当辛弃疾看到陆游住宅过于简陋,提出替他买新房时,陆游婉言拒绝。
两人的交往亦是烈如酒的。就像两颗高速运转的原子发生碰撞,各自骨子里的才情全迸发出来。
福建宁德山中的陆游雕像
?
年,辛弃疾在悲愤中病逝。
临死那天夜里,他没有交代任何家事,只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79年前,面对阻断北伐的滔滔黄河,抗金名将宗泽在弥留之际,同样大呼了三声:“过河!过河!过河!”
辛弃疾病逝3年后,陆游留下一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便寻老友去了。
斯人已逝,而他们的豪气干云也将永驻所有炎黄子孙心中!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气节。
古人金榜题名后,基本就告别了过去,穿上公务员制服,以领导干部身份盛装出仕。
历史上当官从政的名人不在少数,郁郁不得志者比比皆是,现实表现也五花八门。
陶渊明最狠,当了几次官,压抑的不行,直接辞职不干,归隐南山种豆采菊,再也不闻窗外事了;苏轼呢,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大不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辛弃疾独树一帜,不走寻常路,靠起义谋取官职后,他就坚定理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若投票选举模范干部,辛弃疾定能拔得头筹,收获一大堆的奖状和勋章。
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父母给我们讲“岳母刺字”的故事,当时就是不明白为啥非要在岳飞背上刺字,多可怜的小岳岳!长大了,才知道,比起秦桧送给他的“莫须有”,背上刺字真是小菜一碟。
年,南宋皇帝不惜十二道金牌也要把岳飞从战场上弄回来,彻底折断了这位英雄腾飞的翅膀,好端端一号大英雄就这样陨落星空。
大抵是命运安排,辛弃疾就出生在这个践踏英雄又呼唤英雄的时代,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岳飞走了,他来了。
投胎也是门技术活,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这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可惜现在换了金主了。
一出娘胎便背负起国恨家仇,和边城浪子里的傅红雪一般无二,可他比傅红雪幸运太多,虽然老爸不在了,但家人却还是亲滴,爷爷辛赞更是亲亲滴。
虽说是隔代教育,辛爷爷的育儿经验和家风家教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事实证明,那是相当地成功。
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个小不点,亲自教孙子读书识字、练剑习武,亲自带孙子走近大自然,尽览祖国好河山,从小就十分注重培养孙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没办法,爷爷未能完成的心愿只能由孙子来做了。
小小的孙子很争气,14岁已长得一表人才、魁梧挺拔,才思敏捷。这回爷爷教不了了,那就干脆拜师吧,千挑万选拜在了名师刘瞻门下。
老师有名,学生更厉害,很快刘老师就发现小辛同学可不是一般优秀,如同捡到宝贝似的,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部传授于他,也算是靠学生出名了一把。
辛同学学习也自有一套,不仅博览群书,勤学武艺,还经常到庄园里和农户学习农活、参加实践,更是时不时就请假到外地游学切磋,增长见识。
如此下来,辛弃疾可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爷爷面前的好孙子,老师眼中的高材生,同学群里的全能选手,更是父母口中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辛弃疾可不想参加金人组织的什么高考,和仇人与虎谋皮不是他的风格,他要干的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揭竿起义有谋有略的江湖英雄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年,眼瞅着北方金主率兵南下打仗去了,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辛弃疾抓住时机,揭竿而起,不久便聚集了多跟随者。
可区区两千人也难成气候啊,他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发现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已发展到10万+的程度,着实有料;
干大事者从来不怕低头,辛弃疾带兵主动投靠了耿京麾下,辅佐耿整治部队,制定军规,把这么大一支部队管理得板板正正。耿满心欢喜,真心佩服辛弃疾的智勇双全。
辛弃疾的军事谋略可不是盖的,他意识到如果不和祖国建立联系,几十万义军就会失去根基,很难成就真正的大事。
于是乎,他主动充当了和南宋朝廷的联络员,亲自渡江和南宋皇帝谈判协商,好歹让义军有了出路和靠山。
可世事难料,万万没想到,一个叫张安国的奸细趁他不在,竟杀了耿京,投降了金国。
辛弃疾正高高兴兴返回山东,一过长江便听到这个令人义愤填庸的消息,忍无可忍何须再忍。
他立即带着五十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骑马闯入五万金兵把手的军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擒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活脱脱将他绑在马上,并成功将投金的一万多义军拨乱反正,带领他们浩浩荡荡冲出敌营,斩关夺路,连夜过江把叛徒押至朝廷,正法示众。
一夜之间辛弃疾书写了一段闻名天下的传奇,朝野内外,一片欢呼,抗战复国的热血如燎原之火燃烧起来,这番壮举在他的词中一览无余: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多年后的辛弃疾,和朋友对酒畅谈,每每追忆起年轻时自己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总会情不自禁,感慨万千。
既当砖家又当专家的万能臣子
完胜归队的大英雄,兴致勃勃等待着奔赴战场的命令,可黄花菜都凉了,也没有收到一丁点所期待的回应。
国还是咱的国,领导却不是曾经的领导了。接下来迎接辛弃疾的,是频繁调动几十个岗位的官场旅程。
偏偏辛弃疾就是打不倒的小强大人,对宋氏王朝“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戏剧性安排,无论大官小官,闲官罢官,他都泰然接受,且“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年,在多次换岗后,辛弃疾这次被投放到安徽滁州做知府,你想啊这地儿肯定是脏乱差一个烂摊子,不然不能派他来呀。微服私访吧,找找病根,好对症下药。
辛知府走访了解完毕,脑门一拍,药方立闪,一方面赶紧向皇帝老儿上奏请命减免租税,安抚百姓和商人的心,只有好的政策才能留住民心和招来投资,增强人气可是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积极帮老百姓购置物品、修房建屋,并想办法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毕竟靠劳动吃饭是最光荣的事。
短短不到一年,滁州在辛知府的治理下便旧貌换新颜。
治理有方,朝廷甚是满意,皇上一高兴便把辛弃疾召回临安做了一名仓部郎官,负责国库的储藏、供给等事务管理。
在中央当官多么荣耀啊,可辛弃疾不感冒,这与上场杀敌实在相差太远;“既来之,则听之”,为了理想甘愿卑微的活着,他又一次彰显出成熟男人的魅力。
可板凳还没捂热呢,他便又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当起了衙门头子,因为这个地方发生暴动叛乱,朝廷多次派兵镇压都灰溜溜无功而返,再没人愿意去收拾处理,自然辛弃疾又像提线木偶,被调到这里。
36岁的他正是建功立业好时候,小小茶商军对他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在这次围剿中,辛弃疾实行精兵策略,并招募弓箭手,训练了一支年轻强壮的敢死队,同茶商军开展死磕战术,最后将头目赖文政逼上绝路,讨贼事件轻松收场。
治平一方后,他又要背起行囊,赶赴下一个需要他的地方;临行的送别宴上,辛弃疾将一寸寸惆怅就着一杯杯酒都溶进了他的笔尖词墨里。
一个人再有能耐,也不能这样反复折腾吧!放到当下,恐怕你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可在辛弃疾这里,那是“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在其位,勇敢谋其政”,万一不小心自己的理想就实现了呢。
年,转战到湖南的辛弃疾,还真的点亮了理想的小火苗,他决定亲自组建一队飞虎营。可都知道,训练军队那是高消费,又要建军营,还要发军饷,大量的钱财哪里来?
而朝廷明明白白对辛弃疾挑明“组建军队可以,但是建制前的费用自理”,没办法,辛弃疾推行了“榷酒法”,将卖酒专营权收回来,增加的收入用来建军盖房。
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稍有顺意时,总有几头猪在闹。这不,有人嫉妒加恨地上奏说辛弃疾乱花钱,于是皇帝老儿不分青红皂白,随即下了一道金牌,让他解散军队。
今日的朝廷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十二块金牌和一块金牌的故事,性命攸关的金牌呀!飞虎营没建好,解散命令就来了,真是变脸比翻书还快。
好不容易向梦想靠近了一点,辛弃疾怎舍得放弃,见招拆招吧,藏起金牌接着干,直到军营建成,他才给皇帝上书请罪说“金牌找到时,军营已建成”。
此时的辛弃疾倒真像那只愤怒的鸟,一头智慧撞向了那些猪:请不要把我对你们的容忍,当成不要脸的资本。
其实朝廷哪还有什么脸面,每次遇到问题和困难,都会想到辛弃疾,派他到处救场客串,经常是,演出结束,赶紧撵人。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辛弃疾就是这样的英雄,任尔呼来唤去,我自有本心,你不用我则已,用我,我就要做好,做到专业。
若干年后,当同样的事情还在继续,辛弃疾依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终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心中的理想之灯越来越弱,弱到随他灰飞烟灭。
赢得生前身后粉丝狂的稼轩居士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年,朝廷心情不好,便让辛弃疾革职回家,难得浮生半日闲,这一闲便是十年。全家老少欢天喜地回到了带湖新居,这个田园味十足的地方,也是辛弃疾华丽转身,成就“稼轩居士”的地方。
在这里,他与松竹为友,与花鸟为伴,并且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陪伴孩子和家人,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辛爸爸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做游戏,一起动手建造装饰属于自己的家园。新居建成时,孩子们兴奋不已,辛爸爸也心潮澎湃,挥笔留念:
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
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
功名浑是错。更莫思量着。
见说小楼东。好山千万重。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他开始经营自己的住所和家园,开地种田,捕鱼栽树,也时常和好友饮酒作诗。
辛弃疾总能让自己快乐,无论在带湖新居还是在后来搬去的瓢泉住所,他总会被农村生机勃勃、朴实无华的旖旎风光所感染和吸引,创造了一篇篇精彩之作,刮起了阵阵稼轩台风,这一刮,粉丝可是千年一长河呀!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想到李白一口喝出半个盛唐,酒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魔力,辛弃疾闲居时也抵挡不过酒的诱惑,更喜欢借酒浇愁,实在无聊时,还与酒杯对话,与松树拉呱。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瞧瞧这样的酒友,多可爱有趣。可原本是想给人生一个大拥抱的,如今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两巴掌,但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是愿做扑火的飞蛾,“杀贼”的嘶喊响彻天际。
懦弱的朝廷像热锅上的蚂蚁,救场的辛弃疾这次真的指望不上了,自求多福吧。
你让我去,我去了;你又让我走,我也走了;现在,你让我回来,对不起,走远了,不在你的管辖权限内了。
词中真意浓,追忆似水流年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在有生之年去实现,但梦想之花迟早会绽放在某个角落的某一天;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在有生之年去变现,但它会和未完成的心愿捆绑复盘,飞跃千年,在片片繁花阑珊处,梦已圆。
叶嘉莹先生说“辛弃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用生命来书写他的作品,用生活来实践他的作品。”
一生奋斗向上,一生怀揣梦想,纸短情深长,词中真意浓,追忆似水流年。
为臣子、为人父、为英雄、为词人,无论辛弃疾有着多少的身份标签,都可以从他的词中找寻到这种标签的力量,而这力量足以点亮我们或多或少有些迷茫的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