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术研究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
TUhjnbcbe - 2021/5/14 14:54:00
白癜风是怎么得的 http://pf.39.net/bdfyy/

点击标题下「蓝色
  本文作者叶昌干先生,原温州二中校长,曾先后两次参与主持温州二中校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校史资料。
  今日特发叶老此文,意在告喻诸校友:回望历史,温州二中的最早前身可追溯至年由清末朴学大师孙诒让先生创办的永嘉蚕学馆。这是永嘉县第一所新式学堂,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所桑蚕学堂。

1


  孙诒让(-),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孙诒让一生的前期,专心致志研究国学,成为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后期,他毅然放弃考据注疏之学,居乡办学兴教,成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时,孙诒让为使瑞安免遭侵略战争的骚扰,主动在中法战争中负责瑞安办团练自卫实务,在中日战争中担任瑞安筹防总局总董。这两次战争对孙诒让一生影响很大。


  中法战争的失败,使他悲愤,却更使他感悟,从而开启了他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与政治思想的探求。年,他开始阅读西译本的《格致汇编》,订阅了英人在上海办的《申报》、《万国公报》等,渐渐地跳出了经师考据的圈子,逐步接受西方文化。


  中日战争的惨败,使他哀痛,却更使他奋起。他“深愧所学与时不相应”,从而多方收集有关的时务政书,进一步寻求救国之路。在年到年间先后订阅《新闻报》、《时务报旬刋》、《国闻报》、《国闻汇报》、《知新报》、《实学报》及《译书公会报》等报刊。年,孙诒让决定开始办学堂、兴实业,以实现救危强国的目的。


  一代巨儒孙诒让


  
  孙诒让认为“自强之道,莫先于兴学”、“富强之原在于兴学”,所以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地方教育。中日战争结束两年后,他就连续办了几所新式学堂。同时,他也抓紧兴办好地方实业,如:集资组织瑞安务农支会,集股组织富强矿务公司、集资创办大新轮船股份公司和东瓯通利公司,还筹备开发南北麂渔业和垦业。因此,他被选为瑞安第一届商会总理。


  由于孙诒让既办学堂,又兴实业。在发展地方教育中,他非常注重“办学”和“兴业”的结合,注重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学堂。


  孙诒让认为,算学是学西学的基础,蚕桑是温州的特需,化学是致富的良方,所以他办学伊始,首先创办了“瑞安学计馆”、“永嘉蚕学馆”和“瑞平化学学堂”等三所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堂,同时还参与创建了“瑞安方言馆”。这是全国最早一批新式学堂。对此,《中国教育史研究》称孙诒让是“浙江近代最早冲破旧学藩篱创建新式学堂的教育家”。《浙江省教育志》说他“开创了浙江近代实业教育之先河”。


  从创办职业技术学校发轫以后,孙诒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展。年,他开始筹办瑞安普通学堂,将“学计馆”和“方言馆”合并,加以扩充,并自手订章程及各班课程。年,瑞安普通学堂开学,黄绍箕在京遥领学堂总理,孙诒让以副总理主持校务并兼任总教习。同时,他还指导和帮助创办瑞安城关的4所蒙学堂和3所女子学堂。年,温、处学务分处设立,孙诒让担任总理。三年中,他历尽艰辛,破除阻力,督导温州和处州兴办教育诸事,为两地区近代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在任内,他还创办了温州师范学校。因此,孙诒让是浙南近代教育的先导者和核心人物,也是我国清末办学成绩突出、影响后世较大的著名教育家。


  “永嘉蚕学馆”是孙诒让于年春创办的。


  创办时,孙诒让写了《告温州同乡书》,略云:“温州古称八蚕之乡,远当刘宋时代,郑缉之在永嘉郡志中曾载其名目,而后世失传。亟宜集合同人,重加研究,专设学馆,招生肄业,搜集历来相传之中国种桑养蚕旧籍,兼釆近代新译出版之法、意、日本各国蚕桑学书,并作教材,以资教习,附辟广场,以供实验,务使土桑劣种逐渐改良,多病蚕身,随时疗治。”


  孙诒让《告温州同乡书》


  
  蚕学馆设在永嘉城区,办学资金由孙诒让与友人共同筹集,校舍由仓桥关帝庙后进改建而成,学馆占地面积约30亩。《学馆规程》由孙诒让制定。


  “永嘉蚕学馆”在培养目标上,致力于造就社会所需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学馆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开设了西学和实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兼用中西新法,釆取讲课与实习结合的方法传授饲蚕种桑技艺。学馆还每年制作改良的蚕种,供蚕农订购,春蚕季节派师生分赴育蚕地区进行指导。
  蚕学馆初创时,困难很多:技术学堂和实业学堂并未形成学制,课程和教材均无据可依;师资缺乏,设备简陋;学生入学无文化界限(当时中小学校均未建立,所招学生多来自私塾或书院、举贡监生)。学馆在不断克服这办学困难中逐步发展。


  年,童兆蓉任温处道,永嘉蚕学馆改为公立,名“温州蚕桑学堂”,委黄庆澄为堂长。童自捐俸数千元,向外地采购桑秧,遍种20亩湖桑,作为学生实习园地。


  年,学堂划归温处学务分处管理,定名为“温州初等农桑实业学堂”,办学经费每年元左右,还添聘一日本籍教习。


  年校名“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年校名“温州蚕桑学校”,年校名“温州乙种蚕桑学校”。


  年,学校升为“温州甲种蚕桑学校”,年办学经费多元,校舍、设备、教学、实习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学校规模为六个班,学制三年,每年招蚕科一个班40人,制丝科一个班40人。


  年,学校改由温州五县(永、乐、瑞、平、泰)联办,校名为“旧温属联合县立蚕桑职业学校”,生源由五县保送一半,学校自招一半。学生就读交书本费和膳食费,免交学费。年,校名改为“旧温属联立中山蚕桑职业学校”。


  蚕桑学校办学历时34年。年奉命与“旧温属联立中山商科职业学校”、“旧温属联立中山女子学校”合并为普通中学性质的“旧温属共立初级中学”。原蚕校修业未满的学生,在中学附设蚕科读到毕业。


  孙诒让创办的蚕学馆,不仅是永嘉县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是全国第一所蚕桑学堂。


  原关帝庙后进,永嘉蚕学馆校舍


  
  但几十年来,学界却把江西“高安蚕桑学堂”作为我国最早的蚕桑学堂,视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起点。直到年,南京农业大学学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发表的《关于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起点问题——高安蚕桑学堂不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起点》论文指出:高安蚕桑学堂“是‘准办’、‘拟办’、而‘未创办起来’”的学堂。随后,年《高安县志》承认:“……高安县地方创设蚕桑学堂,得到光绪皇帝批准。然呈准后是否创办,仍缺实据,……”。年《江西省情概论:历史、现实与未来》进一步指出:“……及至维新运动兴起,江西绅商学界才有了创办高安蚕桑学的设想,又终因没有大吏的有力支持而流产”。年《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一、二卷)》也明确指出:年倡设江西高安蚕桑学堂“未真正办起来”。


  因此,永嘉蚕学馆作为全国第一所蚕桑学堂,是确定的了。


  现在,这所曾经“第一”的学校已成为历史,但是孙诒让办“第一”的精神、他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依然是我们“现实的”财富。

(图文编辑/杜亦平)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点击历史信息,看更多内容?学校网址: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研究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