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字千金写字的秘诀3
TUhjnbcbe - 2021/5/10 18:35:00
白癜风吃什么药最好 http://m.39.net/pf/a_4698983.html

《写字的秘诀》3

写给孩子的书法故事书

作者:高永华

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天下第一《兰亭序》

照片中的人们在玩一个曲水流觞(拼音:shāng意思:酒杯)的游戏。他们将酒杯放在像荷叶形状的盘子里顺着弯弯曲曲的溪水漂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酒杯即兴赋诗一首,然后把酒喝掉。多年前的东晋年间(公元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晋朝高级军政官员,在浙江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雅集,玩曲水流觞这种游戏。

王羲之(公元—年)是中国历史上顶级的书法高手,被称为“书圣”;因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又被世人称之为“王右军”。这41个人,每人都写了好几首诗,他们打算集中起来出版一本诗集。在诗集的开头按照惯例要写一篇序,总体地介绍和记录这次雅集的情况。这篇序请谁来写呢?经过他们再三地选来选去,最后公认推选写字最漂亮的王羲之来写这篇《兰亭序》。王羲之当时喝了好几杯酒,已经略微有点醉意了,他拿起一支鼠须笔(是用松鼠胡须做成的笔)环顾了周围的景色,略有所思地仰望了一会儿天空,随即提笔洋洋洒洒地在一张蚕茧纸上写起来。蚕茧纸是用吃桑叶长大的蚕,吐丝结成的茧做的纸,据说这种造纸方法已经失传了。

他在文章中是这样描写周围景色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他们在那儿“畅叙幽情”,那天的天气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远”。那一天,可能是王羲之一辈子当中最快乐的一天,他乘着酒兴,不急不慢地将这篇四百多字的“作文”草稿写完了。第二天,他酒醒之后,再来看这幅《兰亭序》,虽然文中有几处涂改的痕迹,但是无论从整体来看、单个字地看,还是一个一个的笔画来看,都堪称是完美中的极品。他再次拿起毛笔,想再写一遍效果更好的《兰亭序》,可是怎么写都没有昨天酒后那张草稿来得自然与流畅,怎么写都略显娇柔造作。这幅字成为他一生当中,写得最精彩的一幅杰作。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中,《兰亭序》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是略带连笔的一种字体)。

萧翼赚兰亭

王羲之写的《兰亭序》虽然被公认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假的!真正的《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棺材里面,被李世民陪葬到昭陵去了。

(上图为李世民画像)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年-年)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到处搜集他的作品,据说总共有两三千件,并将这些作品全都收藏在皇宫里。他听说王羲之一生所写的书法作品中,《兰亭序》是写得最棒的。他四处派人打探,得知这幅字在一个叫“辨才”的和尚那里。

《兰亭序》在王氏家族中代代相传,传到第七代孙子的时候,在浙江省湖州的永欣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智永。和尚没有后代,智永死后把《兰亭序》传给徒弟辨才。李世民多次派人去向辨才和尚要《兰亭序》,可辨才和尚说没有,不知道《兰亭序》的下落。他三次下圣旨,召他进宫,要封他当大官,给他很多很多的财宝,各种花言巧语都骗不了他。辨才只是说:以前在他师傅那里看到过,可师傅死后就下落不明了。

李世民最后只好向足智多谋的监察御使萧翼求助,萧翼向皇帝借了三张王羲之的作品,化装成书生模样去和辨才和尚交朋友。古代的时候,凡是皇帝喜欢的东西,全国上下都争相模仿,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全国的读书人及大小官员,就跟着学习王羲之的字体。萧翼也不例外,他学王羲之的字体学得很像。打扮成书生模样的萧翼来到了永欣寺,他在辩才的院子里,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庙里的壁画。故意徘徊不前流连忘返。辩才见这位游客气质不凡,便上前打招呼,萧翼彬彬有礼地说:“我是从北方来的,卖完蚕种顺便到你这庙里走走。”辩才请萧翼进屋喝茶,两人在一起下棋弹琴,谈天说地聊书法,非常情投意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辩才见萧翼不同寻常,羡慕他知识渊博,一开始对他还有所怀疑。可是萧翼隔三差五地带着美酒来看望辩才(唐朝的和尚是允许喝酒的),一来二去你来我往,辨才渐渐地对他消除了戒心。萧翼对辩才说:“我从小就喜欢临摹王羲之的字,现在还珍藏着三张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辩才听后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字后说:“你这三张字虽然是王羲之真迹中的精品,但是和《兰亭序》一比较就显得逊色多了”。萧翼故作惊讶地说:“《兰亭序》不已经失传了吗?哪里还能见得到《兰亭序》呀?”辨才和尚从高高的房梁上凿开的小洞里拿出了锦盒,从锦盒的布包里打开了《兰亭序》。萧翼见到《兰亭序》后,强忍住激动的心情,故意装作毫不在乎的模样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兰亭序》怎么还会在人间呢?你这张肯定是假的吧?”而且还和辨才争论起来。后来,萧翼趁辩才外出做客,骗小和尚说自已的东西忘在辨才房里了,请小和尚打开房门,盗走了《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从萧翼手里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和文武百官。他视若珍宝,日日看、夜夜看,天天捧在手心里欣赏。他宣布,死后要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陪葬,尤其是这幅《兰亭序》一定要放在他棺材的枕头边上,他想在阴间继续学习与欣赏。但是,为了让后世的人也能欣赏和学习《兰亭序》,他请了当时的许多位写字高手用双勾填墨的方法临摹《兰亭序》。首先将《兰亭序》原作贴在透光的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不透墨的油纸覆盖在原作上将每个字的每个细节,很完整地用淡墨描摹下来,再用这张油纸作为底稿,描摹转移到普通的纸上。当年被叫去做这件事的人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七位书写临摹高手。李世民把那些勾描填墨出来的“伪作”赐给皇太子、王爷及大臣们。在众多摹本中,冯承素的摹本是最接近《兰亭序》真迹神采的,被称为“神龙本”。

据说,后来良心发现的萧翼,渐渐地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道德,对不起辨才对他的信任,他放弃了皇帝奖励给他的官职与财宝,为了赎罪,他出家当和尚作辨才的徒弟。辨才和尚在得知《兰亭序》被他的“朋友”给偷走以后,又郁闷又无奈,但是他无能为力,自己只是个普通百姓怎么斗得过皇帝呢?结果第二年就病死了。

唐朝的大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幅《萧翼赚兰亭》的画。描绘了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的样子;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画得形象生动很传神。这张画现在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以下是其他几种版本的兰亭序)

褚遂良版《兰亭序》

虞世南版《兰亭序》

一字千金

你们听说过“一字千金”的故事吗?这个成语最早的来历是:多年前,秦国丞相吕不韦写了一本《吕氏春秋》的书。书写完后,他叫人把全文抄下来,贴在当时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并且发出通告:“谁要是能把这本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就奖励一千两黄金”。

一个字值一千两黄金?一千两黄金究竟值多少钱呢?如果按照每克黄金价值人民币元来计算(一两大约是30克,古代“半斤八两”,一斤是16两,克÷16两≈30克),你自已算吧,得数是万!也就是说,写一个字就可以得到万,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一字千金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我今天要说的是书法版的《一字千金》。故事要从1多年前,唐僧西天取经说起。孙悟空、猪八戒和众多妖魔*怪,都是明朝吴承恩写的《西游记》里想像出来的。神话里并不都是骗人的,唐僧西天取经可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唐僧法号玄奘(年-年)他没当和尚之前名叫陈袆(huī),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年),玄奘从京都长安(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天竺(现在的印度)那烂陀寺,长途跋涉行程大约五万多里。

他在那儿呆了十六年,把大乘与小乘的佛教文化彻彻底底地学了个遍,回来的时候共带回佛教经书部,还有一些舍利子和佛像。贞观十九年(公元年)唐僧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去世。你们听说过“般若波罗蜜”吗?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就是唐僧从印度取回来的“真经”,而且也是他把《心经》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的。

唐僧取经回来后,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看到他取经的壮举,写了一篇《圣教序》的“表扬信”。前面《萧翼赚兰亭》的故事中提到,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圣教序》的草稿写好以后,李世民左看右看都觉得不够好看,于是他就想:如果这篇《圣教序》请王羲之来写会是什么样呢?只可惜王羲之已经死了年了,死人怎么会写字呢?这个想法被一个叫作怀仁的和尚知道后,怀仁和尚自告奋勇地说:“我有办法请王羲之来写《圣教序》”。现在就请你来猜一猜,怀仁是用怎样叫一个死了年的人来写字的呢?

来他是用了“集字”的方法。他把李世民收藏的所有王羲之的字全部借来,在里面寻找《圣教序》中每一个王羲之曾经写过的字。例如,《圣教序》的第一句“大唐三藏圣教序”中的“大”字,他在某一张王羲之的作品中发现了“大”,马上用“双勾填墨”的方法复制出来;然后又在另一张作品中找到了“唐”字,也用同样的方式“复印”一个,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玩起了拼字组合游戏,硬是将《圣教序》全篇及后面的《心经》,总共个字给集合完毕了。

要收集这么多的字可是真不容易啊,前前后后总共收集了26年。当收集到第16年时,唐太宗李世民就去世了;他儿子李治当皇帝后,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遗愿,继续命人搜集了十年。最后,有几个字始终找不到,为了这一浩大的工程得以圆满,因此向全世界悬赏:谁要是能找到其中一个王羲之的字,奖励一千两黄金。

据说,最后那几个字在日本被找到了。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有很多日本人远渡重洋到中国留学,当时的优秀毕业生,唐朝政府奖励一张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据说,日本的文字,可能是从王羲之的书法字体中加以改造演变而来的。

吕布韦版一字千金和书法版一字千金,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呢?

收藏于日本,被其视为国宝的王羲之书法《丧乱帖》)

笔阵图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是——卫铄(shuò),被称为卫夫人,她给王羲之上的第一堂书法课,并没有教他如何写字,而是先带着学生们去爬山,她们满头大汗地到达了山顶的悬崖边,悬崖底下是万丈深渊,谷底的深潭与溪流隐约可见。卫夫人搬起一块大石头说,如果把这块大石头从这么高的地方丢下去会怎么样?在确定下边没人,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她让孩子们一个个地试丢了几块石头,让他们体验了石头的沉重与高峰坠落的险峻,还有落水后的水花与回声。

回来以后,她开始教王羲之他们写毛笔字的“点”画,她说,点画不能写得平板、轻飘与软弱;点要写得像高峰坠石,它是立体的、沉重的、险绝的。王羲之拿着毛笔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观察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书法线条并不是表面上看似简单平面的黑点与墨线,他渐渐体会到了点画所营造出来的体积感、重量感与质感。

在教横画时,卫夫人站在广阔的大地上,看着天上浓密的云彩说,横画要像“千里阵云”,有一种连绵不绝排山倒海的气势。王羲之体验着大自然的伸展与辽阔,注视着天空中云层的翻滚与流动,白云排开的阵势不断地在缓慢运动着,他联想到了毛笔的水分在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的样子。

我们这些从小到大只会写硬笔字的人,是很难体会“千里阵云”的深层涵义的。还有传说中的“屋漏痕”,破旧老房子的墙上,屋顶漏下来的一点点雨水,会顺着墙慢慢流下来;一开始被雨水浸湿的水流线条很快就干了,看不出痕迹;可是天长日久,经过很多年的积累,每次漏雨都是从相同的线路沿着墙往下流,渐渐地墙上出现了一条淡淡的泛黄色的痕迹,这条痕迹随着岁月的沉淀颜色逐渐由浅入深,最后变成深褐色成为“屋漏痕”。将这种饱含岁月沧桑“屋漏痕”的美转换化到书法的中,据说是一种极致的审美线条。

在教竖画时,卫夫人又带着大家去爬山了,这次来到深山老林里。原始森林的树木与山崖间长着许多藤蔓植物,有的稚嫩易断、有的苍老而坚韧。她们从山崖底下,借助一根结实有韧性的老粗藤往上爬;像电影《人猿泰山》里的泰山一样,抓着从树上垂下来的枯藤,在树与树之间游来荡去地来回穿梭。卫夫人说,毛笔字的竖画就要像“万岁枯藤”般拉不断,顽强、坚韧而且有力,竖画是一根看似枯老却毫不向命运妥协的强韧之线。

猜一猜:下面这四个草书,分别是什么字?(答案文中找)

王羲之发现,“万岁枯藤”不再只是大自然里的植物,它是汉字书法中,一根根坚强不屈的线条,它有弹性、紧绷、结实而且有张力。毛笔线条快速地拉动,干枯的毛笔由于水分不足,会在纸上画出一条条细丝状的“飞白”效果。这种具有速度与力度,老树枯藤一样的书法线条,也许就是卫夫人所说的“万岁枯藤”吧。

(答案:带、帝、到、到)

撇画是“陆断犀象”,像犀牛的角,大象的象牙,它尖锐、刚硬,有强烈的挫刺感,它的曲线不仅优美而且同样结实有力。

认真观察上面的图片,哪些笔画像犀牛角?哪些像象牙?

斜勾的书写是“百钧驽发”,像绷紧即将射出弓箭的弯弓,笔画里有一股强大的弹力,这股力大到可以拉动一百张弓,把一支神奇的箭射出去。卫夫人说弓弩或弓箭的形状不是关键,重点是弓箭拉开后,欲射未射时绷紧的张力和巨大的弹性。

折画是“劲驽筋节”,同样是弓箭的比喻,但这次说的是弓与弦之间的连接部分。古代的弓弩,在弓体的两端,常常是用动物的筋皮制成的弦相连接;为了防止松脱,要用胶和绳进行缠绕固定。一张好弓,要绑得非常结实牢固,才能有很好的张力。折画同时也像人的手和腿中间可以弯曲的关节一样,伸缩自如非常有韧性,而且强壮有力。

捺画好像“崩浪雷奔”,像波涛汹涌的海浪,像电闪雷鸣的咆哮。“崩浪”是一浪推一浪的大海之力,它一层层地向前涌动,一波未平又起一波,那种层出不穷的力量,有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感觉。“雷奔”是夏天的雷声从很远的地方滚滚而来,轰隆隆,声音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一种长久的压抑与郁闷之后的爆发。

笔阵图强调的不是笔画的外形,而是书写过程的感觉,倡导一种立体的、有重量、有力量、有气势、有节奏的书法美学。这种美是一种视觉上的感觉,不是物理学上的力度。并不是说在写字的时候,要花多大的力气去用力写字,而是写出来的笔画线条,看上去要有一种结实有力的感觉。王羲之长大后,在卫夫人笔阵图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永字八法”。他将“永”字拆开,分成:点、横、竖、勾、提、撇、短撇、捺,这八种笔画。学好这些基本笔画,可以为书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入木三分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成语故事?入木三分:说的是王羲之在一块木板上写字,写完后由刻字的工匠把字刻出来,结果当雕刻到“三分”那么深的时候,木板里依然有王羲之写字的墨痕。这个成语故事主要是形容书法的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的见解深刻而且透彻。

可是问题来了,“三分”究竟有多深呢?按照很多人数学课的常识:一寸大约等于3.3厘米,这样的话,一分就是0.33厘米,三分不就是1厘米吗?有人出于好奇,也试着在木板上写毛笔字,然后用刀来雕刻,发现要想将墨迹渗透到1厘米那么深,还真是很难的。首先,木板的材质不同,它的渗墨性相差甚远,一般来说,木质结构更疏松、重量更轻的木板渗墨性更好,而木质更硬、更重的木板就不那么容易渗透了。经过我深入查证后发现,其实王羲之当年的“三分”并没有一厘米。古代的长度单位,在不同的朝代它的数值是不一样的,王羲之生活的年代,一寸大约只有2.45厘米,一分才0.厘米,因此三分只有0.厘米,王羲之入木的那“三分”其实也就只有7毫米左右。

要想“入木三分”,最关键的还是书写的技巧。

首先一定要中锋用笔。中锋是与侧锋不同的,中锋指的是:写字时,毛笔的笔尖位于线条的中间;而侧锋是笔尖位于线条的边缘,也就是侧边。我们在写毛笔字的时候,常常是侧锋入纸,这样笔法才能千变万化,具有丰富性;可是笔在纸上拖动行笔时,最好是要保持中锋,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能结实有力。中锋用笔,写画出来的线条,中间笔尖处的墨色更深、更实,而两边的墨色更浅、更虚。这就像是画素描一样,中间的笔尖处好像是明暗交界线,而两边则是灰面,这样的一根线,实际在视觉上已不是一根简单意义上平面的线,而是一根立体的、饱满的、结实的、厚重的、有力的,圆柱体一样的线。传说中的“铁画银勾”,指的也许就是这样的线吧。

然后是写字的速度一定要慢一点,在书写的时候笔要压着一点。太快肯定不行,一挥而就的书写,墨水在木板上来不及停留,很难“入木”,慢才能使木板对墨水有充足的渗透与吸收的时间,压着写才能更好地使墨水被木板给“吃”进去。

王羲之趣事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们父子二人合称“二王”,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超级粉丝极力地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被抬到中国书法史最高的位置上。书法史有一大半可以称之为二王的徒子徒孙史,因为在王羲之之后的历朝历代中,学习二王书法的人非常多。还有很多书法家虽然并不是直接取法二王,但他们的老师大多是学二王的,因此他们可以算是二王的“徒孙”了,有的甚至是重孙、重重孙,也就是“徒孙”的“徒孙”。

由于王羲之逐渐被人“神话”,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几个来说一说。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时候,他练字十分勤奋刻苦。据说他用坏的毛笔堆成了一座小山,被称为“笔山”,洗笔的水池变成“墨池”。有一天,他正专心致志地在书房练字,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觉得饿,真是废寝忘食啊。家人为他送来了最爱吃的蒜泥和馒头,叫他快点吃,可他却埋头写字视而不见。后来他的妈妈到书房一看,真是哭笑不得。原来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送,吃得满嘴乌黑乌黑都是墨水。她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本这馒头原本是蘸蒜泥吃的,可是王羲之写字时眼里只有书法,竟错把墨汁当成蒜泥了。

正是王羲之对书法的这种“痴迷”,忘我的专注与努力,最终成就了他不朽的书法人生。

死字与活字

小时候的王羲之虽然练字用功、进步飞快,但他的老师卫夫人却说他写的字是“死字”,呆板、不够灵动、没有活力。老师的评价,使原本被众人夸得有点骄傲自满的王羲之,有如一盆冷水从头顶上浇下来,他那得意忘形的盲目自信,瞬间被浇得烟消云散。死字?字怎么会是“死”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成天茶不思饭不想,为把字变“活”,卫夫人叫他要多观察大自然中各种人和动物的动作与变化,从中体会书法笔画与线条的流动性,关键要自己去“悟”。这东西说得很抽象,年幼的王羲之很难参悟这其中的奥妙。他冥思苦想,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王羲之从小就喜欢鹅,白天的时候,他常常对着他家后院水池里养的几只大白鹅发呆。由于他晚上睡眠不好,神情恍惚的他,出现了幻觉,他发现水池里游来游去的鹅变成了书法中的“之”字。鹅头上红红的鹅冠,就像是“之”字上面的点;鹅嘴、鹅头和鹅脖子,就像是“之”字的横和撇;而大白鹅肥硕的身体和尾巴,不就是“之”那笔粗重的捺吗?此刻,那几个“之”字,正活灵活现地在他眼前晃来晃去,王羲之完全淘醉在“之”字的鹅舞之中,他终于悟出了将字写“活”的真谛,原来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精、气、神。

回过神来的王羲之,迅速跑到书房,拿起笔写了几个非常灵动的“之”字。卫夫人看过之后大加赞赏,说王羲之终于把“死”字写“活”了,直夸他悟性高。后来,王羲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一共有21个“之”。厉害的是,这21个之字写得都不一样;也就是说,这21个“之”都是有各自的生命特点与活力。

写字换鹅

王羲之的家乡,浙江会稽山阴(绍兴)有一个道士,他很崇拜王羲之,很想找王羲之给他写《道德经》,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鹅,于是就养了一群品种很好的大白鹅。这群鹅羽毛洁白一尘不染,体形健硕、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气宇轩昂,可以称得上是鹅中极品。王羲之知道后非常喜欢,请人去找这位道士,要他把这群鹅卖给他。没想到道士说不卖,要用王羲之写的《道德经》来换。王羲之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给道士写了一卷精美的《道德经》书法,那群鹅就这样被王羲之带回了家。

你们觉得在这一次以字换鹅的过程中,谁是最大的赢家呢?那位道士得到那一卷王羲之写的经书以后,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天天枕着王字入眠。王羲之得到大白鹅后也是欣喜若狂。鹅的生命是很脆弱的,道士与王羲之的生命也是很短暂的,但王羲之书法的生命却是永恒的。可能连王羲之自己都不知道,在他之后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当年他不经意的书写,居然会成为经典。也许他做梦都想不到,他会被奉为“书圣”。目前传世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没有一张是原作,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时候,将所有的王羲之书法陪葬昭陵。现在世界上所能够看到的所谓的王羲之书法,都是唐朝时期的摹本。即使是临摹他的这些摹本,现在竟然全都成为了国宝,还价值连城呢!

墨池记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是哪四宝吗?

(答案在本页找)

生活在距今多年前,东汉时期的张芝被称为“草圣”、“草书之祖”。

张芝小时候学习书法很勤奋,经常在水池边练字,他每次练完后都在水池边洗笔,时间长了以后,居然把整个水池里的水给洗黑了。

生活在多年前的王羲之,非常崇拜张芝。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时候,也模仿张芝,天天在门前的水池里洗笔,后来也把一个大水池里的水给洗黑了。

今天,你看了这个“墨池”的故事以后,打算怎么做呢?是不是也想到哪里洗出个“墨池”来呢?你可千万别这样喔!把墨池洗黑,只是学习书法的表面形式,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张芝与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而不是洗墨池这种形式。把一个水池里的水洗黑,这样不就污染了环境吗?

(下图为张芝的雕像与草书拓片)

退笔冢

你知道“冢”是什么字吗?它的意思是什么?

“冢”的拼音:zhǒng,它的发音与“种”相同。意思是:坟墓,通常指较大的坟墓。

古代有“衣冠冢”,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有些连尸体都找不到,下葬时,棺材里只放些死者生前穿戴过的衣服帽子之类的东西。这样的坟墓就被称为“衣冠冢”。除了“衣冠冢”还有“剑冢”,武侠小说里,那些武功盖世的高手,退隐江湖时,把自己用过的宝剑给埋了,称为“剑冢”。

话说,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有一个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智永,智永和尚住在永欣寺(今浙江绍兴)。据说,他活了一百多岁,兰亭序故事中的辨才就是他的徒弟,还有唐朝的大书法家虞世南也是智永的学生。

智永当年的书法名气非常大,来求他写字和请他写牌匾的人多得像菜市场上买菜的人群一样。据说,他书房门前的门槛(古代的房子门口,都会有一条喻示“风水”作用的门槛)原来是木头做的,天长日久被上门求字的人,踩踏磨损出了一个凹陷的大窟窿,后来只好用铁皮把门槛给包裹起来,人们给智永起了个“铁门槛”的称号。(下图为古代房屋中的门槛)

智永禅师年老时,有一天正在指导一位小和尚练字,几位年轻的书生慕名来寺院请他写字,并且请教写字的秘诀。智永笑道:送你们一幅字并不难,但秘诀却真的没有,不过我可以送你们四个字:“勤学苦练”,如果你们能持之以恒,保证你们受用终生。“怎么又是勤学苦练这样的老生常谈呢?”几个书生听后大失所望。

智永禅师看出他们不屑的表情,耐心对他们说:以我的祖先王羲之为例,他临池学习书法,一个大池塘的水都被他洗黑了。我一生勤学苦练,洗砚也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学习书法曾用尽十八大缸清水,我学书法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天的成就。

书生们听后,不相信智永说的话。智永禅师便叫小和尚打开后院的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和尚的墓地),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墓碑上写着“退笔冢”三个大字。书生们大惑不解,智永指着退笔冢说:“我学习书法这几十年,练字写坏的毛笔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后来积累了有五大箩筐的毛笔,每筐都有一百多斤重。我把这些写坏的毛笔埋在这里,称之为退笔冢”。

为了练好字,智永在永欣寺内的阁楼上住了三十多年,还临写了多本《真草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浙江省东部的各座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原来任何学术要达到一定的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也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

(下图为智永书法《真草千字文》局部)

钟繇盗墓

你知道中国的“三山五岳”分别指哪几座山吗?

三山:①安徽省的黄山、②江西省的庐山、③浙江省的雁荡山。

五岳:①东岳泰山、②西岳华山、③南岳衡山、④北岳恒山、⑤中岳嵩[sōng]山。

古人对山充满了神秘与崇敬,他们认为山里面有“山神”,住着神仙。群山之中,东岳泰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古代有很多位皇帝曾经到泰山去进行“封禅大典”祭拜天地。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名山大川顶礼膜拜。传说,中岳嵩山之神非常灵验,可以驱灾避邪、保佑平安。

距今1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蔡邕[yōng]的人。他是一位大孝子,16岁那年,他妈妈得了大病,看了很多位医生,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他翻山越岭到几百里外的嵩山,去为母亲祈福,希望她的病能早日康复。孝心让他抽到了上上签,暗示着母亲的病将会痊愈;他在欣喜之余,顺便游览了嵩山的美丽景色。他被少室山北边所刻的“少室神道之阙”([quē]大型建筑外面的门楼)这六个篆书大字给吸引住了。这些字笔画圆润流畅神采飞扬。他认真观察学习了半天,发现远处的悬崖上有一个石室,石门外云雾缭绕似有仙气;他攀爬到悬崖底下,沿着布满荆棘的阶梯小路,小心翼翼地爬进了石室,石室里面越走越宽敞,最后来到一个像皇宫一样的地方,仿佛是神仙的居所。他四下打量,看到石桌上放着一本书,原来是一本书法秘籍——素书。

这本素书,是用古代的绢帛写的一本书,主要讲述书法的笔法。里面的字,笔锋犀利、八面玲珑、古朴典雅、巧夺开工。蔡邕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他在石室里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读起素书来,没想到一呆就是三天三夜。等他下山回到家中,母亲的病竟然真的好了。原来,母亲听说他去嵩山祈福,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急出了一身冷汗,病也就渐渐好了。蔡邕在家里认真研读了三年的素书,掌握了用笔与写字的奥秘,再加上他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他独创了一种“飞白书”的字体(实际上就是现在写毛笔字时的枯笔),他在素书的理论基础上,将自己学书心得写成了一本《蔡邕笔法》,书中有《笔论》、《篆势》、《隶势》、《九势》四个章节。其实,蔡邕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还是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曾经用一块尾部烧焦的木头,制作了一把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

蔡邕死后,这本《蔡邕笔法》流传到了一个叫作韦诞的人手中。韦诞生活在三国时期,他出生书法世家,到他年老的时候,已经是当时最厉害的书法家了,曹操还请他当儿子的书法老师呢。在一次曹操请客时,有人问起韦诞家中的《蔡邕笔法》一书,可是韦诞却说这纯属谣传,说那本书在一次火灾中被烧了,坚决否认自己家里有此书。没想到,旁边有人在偷偷议论:韦诞这个老头子在撒谎,那本书肯定还在他家。原来,他把家里那本祖传秘籍当作稀世珍宝,从来都不肯轻易示人,不让人知道他有那本书,生怕别人把自家独门秘诀给学去了,很担心别人的书法水平会超过他。

那天参加宴会的人中,有一个名叫钟繇[yáo]的青年书法家,他听到了旁人的议论,认定韦诞家中肯定藏着这本书法秘籍。于是,钟繇常常去韦诞家,向他请教书法技法,成了他们家的常客。有一次趁韦诞不在,他偷偷溜进书房,在一个很隐秘的角落里找到了《蔡邕笔法》,他拿起这本梦寐已久的书激动万分,正当他要细细品读书中的笔法时,竟然被刚从外面回来的韦诞发现了。韦诞恼羞成怒,一把夺走了钟繇手中的书,任凭钟繇苦苦哀求,可就是不肯将书借给他,看一眼都不肯。而且还把钟繇赶走,从此和他绝交。失望的钟繇回到家后,对此事咬牙切齿耿耿于怀,气得用手不停地捶打自己的胸口,他的胸口青一块紫一块,不久就两眼一翻吐血不止,差点昏死过去。幸好,曹操闻讯后派人送来了五灵丹,才把他给救了回来。

没过几年,年老的韦诞就死了。据说,他临死前特别嘱咐要将《蔡邕笔法》放在棺材里陪葬。钟繇听说后暗暗惊喜,在一天夜里,他神不知*不觉地请人秘密地挖开了韦诞的坟墓,终于拿到了那本《蔡邕笔法》。如愿以偿的钟繇,成天闭门不出,躲在家里研读书中的笔法,他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法水平进步神速。外出时,他就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睡觉时用手在被子上写字,时间久了,竟然把被子给划穿了;更好笑的是,他上厕所时,也躲在里面练字,老半天出不来。由于他的勤学苦练,书法造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钟繇不仅擅长书写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他更是中国楷书(小楷)发展的推动者,被后世尊称为“楷书鼻祖”。他的代表作有:《宣示表》和《荐季直表》等。

在古代,盗墓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违法行为,属于十恶不赦之徒,是要被判处死刑的。钟繇作为一个有知识修养的政治家、书法家,他真的会去盗韦诞的坟墓吗?其实,这都是那些古代爱编故事的人制造出来的冤假错案。你们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一查他们两个人的资料,韦诞死于公元年,而钟繇竟然早在公元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钟繇比韦诞早死了23年,钟繇怎么可能会去盗韦诞的墓呢?这简直太荒唐了。那钟繇的书法又是向谁学的呢?原来,钟繇的书法是从蔡邕的女儿蔡文姬那儿学来的。后来,钟繇又将书法的笔法传授给了卫夫人,卫夫人教会了王羲之,王羲之又传给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再到后来的智永、虞世南等,中国书法的笔法秘诀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至今的。

(下图为钟繇小楷《宣示表》局部)

公孙大娘舞剑

1多年前的唐朝开元5年(公元年),在一个天气晴朗温暖的早晨,河南郾[yǎn]城之内万人空巷,人们都聚集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观看一场精采的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异常地热闹,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着,不时传来阵阵的掌声与叫好声。观看表演的最佳位置,是舞台前方正中的主席台,台上坐着时任郾城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的杜闲和他年仅6岁的儿子。这个小屁孩原本没打算来看的,这么好的天气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多惬意呀,看什么破演出啊?可是私塾老师布置的诗歌(作文)作业还没有完成呢,只好无奈地跟着父亲来看演出寻找灵感。没想到他这天所看到的舞蹈表演超级精彩,长大以后他所看到的舞蹈都没有这一天的好看;竟然是他58年人生中所见过的最精彩的舞蹈。

这个神秘的舞蹈,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她就是——公孙大娘舞剑。公孙大娘,复姓公孙,“大娘”并不是说她年纪很大,而是在家族同辈人中她生得早,排行老大而已。舞剑,是手里拿着一把宝剑跳舞,它来源于中国的武术,是剑术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是在被称为“剑圣”的裴旻[péi,mín]将军剑舞的基础上,融合了当时唐朝最流行的“胡旋舞”,使得她的剑器舞精彩绝伦、独树一帜。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游牧民族的胡人中传过来的一种民间舞蹈,伴奏音乐的节奏鲜明欢快,跳舞的舞步主要以旋转和蹬踏为主。跳舞的胡旋女,穿着裙摆宽长的长裙,衣服的袖子很长,头上装饰的吊饰也很长。当她们旋转舞动的时候,身上的裙摆、袖子、吊饰,也跟着翩翩起舞,好像天上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好看极了。

中国传统的剑器舞加入了西域胡旋舞的时尚节奏与欢快舞步,使得公孙大娘每次在表演剑器舞的时候,观看的人群总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将整个演出场地围得水榭不通,就像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样。他的舞姿非常矫健敏捷,就好像是天上的神仙骑着龙在空中飞来飞去。她手中的宝剑在阳光的反射下显得格外璀灿夺目,据说,天和地都被她优美动人的舞姿所感染,似乎也跟着她在那儿起伏震荡着。她起舞时的剑势,好像是后羿射落了天上的九个太阳一般惊心动魄,就像是晴空霹雳、电闪雷鸣般雷霆万钧,时而狂风呼啸、剑拔弩张、快刀斩乱麻,令人紧张的不敢呼吸。她的舞蹈张弛有度,快与慢收放自如,节奏和韵律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产生无限的瑕想。她收舞时又异常地平静,好似江河湖海上微风所凝聚的粼粼波光;轻柔缥缈,像一片片五颜六色的羽毛从天空中旋转着飘落下来;她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还有身上那长长柔美的彩色丝带,在她的舞动下,像一朵朵牡丹花时不时地多情绽放。

在场的观众们个个都看得出神入化,久久不能忘怀。演出结束后,那个小屁孩回到家,他无论在吃饭还是睡觉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公孙大娘舞剑的身影。他从舞蹈的节奏与韵律中得到启发,很快就才思泉涌写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父亲看过之后赞不绝口,为儿子有这样的才华而感到骄傲,诗作上交后,老师不仅浓墨重彩地表扬了他,在班上大声地朗读了他的诗作,而且还把他写的诗贴在了“学习园地”里。从那以后,这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渐渐地爱上了写诗,长大后竟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圣”。没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你的语文课中有学过他写的诗吗?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红遍了大江南北,轰动整个京城,皇帝唐明皇生日时,特意请她到皇宫里的表演,而且还成为了宴会的压轴大舞。受到公孙大娘剑器舞启发的不止杜甫一人,书法中的“草圣”张旭,也是在看到了她的舞蹈后,书法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张旭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的世家大族,他的外曾祖父是大书法家虞世南,初唐的另外两个大书法家陆柬之、陆彦远是他们家亲戚。张旭的书法造诣,从小就深受“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的浸染,每天临帖不断。长大后他的字“字字有章法、笔笔有出处”,也就是说他写出来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从二王的字体中来的,就好像书圣王羲之再生一般。但是,他的字虽说写得很“漂亮”,可距离顶级的书法大师,还是差了很大的一个台阶;单独欣赏还可以,如果和王羲之他们的字摆在一起,他的字明显神韵不足。他转而苦练东汉张芝的草书,一连四五年了,尽管张旭每天起早贪黑、堆纸如山地练字,可是却一直都没什么进步。他进入了书法学习的“瓶颈期”,很难突破使他非常苦恼。

这天,在他百无聊赖之际,他的学生吴道子邀请他去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他无奈之下只好放下手中的毛笔,一起挤进了观舞的人群。公孙大娘的舞蹈,时而纤细轻柔、时而粗重奔放、时而飘带旋绕、时而剑气缠绵。张旭看得入了神,在他的眼中,公孙大娘的身影、剑光和舞动的丝带,全都变成了书法的点画与线条;她的一招一式每一个连贯的动作,就像是书法中的起笔和收笔。张旭完全陶醉在其中,仿佛整个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不存在了,天地间只剩下他和公孙大娘的舞蹈。曲终舞尽人群散开之后,张旭还依然沉浸在他想像的书法式剑舞中,久久地呆立在那里,无法恍过神来,直到学生吴道子不停地拍他的肩膀才把他给唤醒。“书法写字也像这舞蹈一样!”张旭终于大彻大悟,长期困扰着他的问题这下子突然间迎刃而解;他跑回自己家的书房,提笔写下了他的狂草巅峰之作《古诗四帖》。

(下图为张旭《古诗四帖》作品局部)

这幅字线条起伏跌宕,动静交错;有的好像是雨后山谷间的云雾缭绕,有的好像是漫卷狂沙急风骤雨,有的又好像是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激情澎湃一泻千里。从那以后,张旭的书法水平出现了一个顿悟式的飞跃,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张旭酷爱喝酒,常常酒后奋笔疾书留下了很多书法佳作。杜甫曾写过一首诗:《饮中八仙歌》,写到了李白、贺知章等八个唐代名人喝醉了之后的搞笑姿态。里面写张旭醉酒的样子是这样的:“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喝醉之后常常不拘小节显得疯疯颠颠的。因此,张旭与比他小52岁的怀素一起被合称为“颠张醉素”,是中国书法史上草书的两座高峰。

有趣的是,张旭不仅常在酒后写字,他在生病难受之时也不忘提笔写下草书“日记”。有一天,他忽然间肚子痛了,而且痛得极其难受,中医认为肚子痛分两种:受冷与受热。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冷痛还是热痛。心想去买点大黄熬汤喝吧,不管是冷还是热都有效的,哎呀,不行了!不行了!我想去躺一会儿,可我现在身边没有床啊,怎么办呢?于是他提笔写下“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没想到经他随手这么一写,这幅《肚痛帖》竟然成为了草书的经典之作。

(上图为张旭草书《肚痛帖》)

前面提到的,和他一起去看公孙大娘剑舞的弟子吴道子。虽然跟着张旭学习书法,但是他更钟情于绘画。他也从公孙大娘的舞蹈和张旭的书法线条中悟出了画中线条飘逸的生命力。画出了“吴带当风”与“兰叶描”的独创线条。吴道子由于他精妙的画技也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下图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后来唐朝暴发了安史之乱,战争使得原本富足强盛的大唐盛世一落千丈,老百姓妻离子散饱受战乱之苦,当年的公孙大娘也不知所终。转眼到了杜甫55岁那年,流离失所的杜甫在夔[kuí]州(现在的重庆奉节)再一次看到了公孙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跳的剑器舞。童年的回忆,昔日的美好生活,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七言的长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完这首诗后的第三年,58岁的一代诗圣杜甫死在了逃难的路上,结束了他艰苦悲催的一生。

说一说:中国古代被称为“圣”的有很多,例如“齐天大圣”,之前讲的“草圣”张芝,本文中说到的另一位“草圣”是谁?。文中还提到了:诗圣、书圣、画圣、剑圣,他们分别指的是哪几个人呢?(答案在下一页中)

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饮中八仙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饮中八仙歌

知章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②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③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④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⑤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⑥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备注:①知章:唐代诗人贺知章,②汝阳:汝阳王李琎,③左相:左丞相李适之,④宗之:崔宗之,李白的好朋友,⑤苏晋:人名,唐开元进士,⑥焦遂:人名,唐代隐居者。)

手绘插图作者:邹杰仿、郝燕芳、高永华

作者简介:

高永华

西门小学美术、书法教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作品获奖情况:


  年12月获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书法展一等奖,作品入展“八闽丹青奖”,年10月获“八闽鱼水情”省双拥书画展三等奖。年永安电视台《走遍燕城》拍摄艺术专访。先后多次获三明、永安书画比赛一等奖。


  全国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黄山黄帝源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年入展孔子艺术奖,年入选邓石如奖,年入选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


  书画作品及文章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上发表二十余次,所指导的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在全国、福建省、三明及永安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几百人次,学生美术作品在《少儿美术》、《音体美报》、《小学生阅读报》、《中国儿童报》、《海峡儿童》、《三明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上发表一百多人次。

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字千金写字的秘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