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课程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身心特点,以岷江流域蚕桑文化为课题背景,将蚕虫蚕茧作为研究对象,联结《自然》、《科学》课本知识,通过蚕桑科普、桑叶采摘、蚕室喂蚕、缫丝剥茧、显微观察、丝绸之路、土质科考、科学实验等研学项目,以自然教育和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历练品格,以古人之智慧,铸当代之匠才!
黄帝之妻——嫘祖,于嘉陵江流域教民事蚕,蚕桑文化承载着我国农耕社会的经济大脉,开启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神圣大门!岷江江流域作为丝绸之路的源头,更是将我国的丝绸文明推向了世界各地。嘉定大绸,誉满全球。乐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而苏稽古镇正是“嘉定大绸”的发源地。苏稽人栽桑养蚕历史之悠久。就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脚步走进苏稽蚕种场,了解中国蚕桑文化。
研学之旅,愉快启航人间四月,春日的美景无处不在,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山一水,都是一首浪漫的诗篇。伴随着春光旖旎,年4月9日和10日,乐山市实验小学一年级2班、8班、9班和10班余名师生分批次,踏上了前往四川省苏稽蚕桑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的“研学”之旅。
开启快乐研学之旅
一缕一缕好春光,撒在田野上
研学前置课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好学、善学、乐学,我们开展了出发前的研学理论课,在理论研学课中,研学导师给同学们讲解了本次活动的研学目的、研学主题、研学行程、研学安全教育以及注意事项,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前行,带着收获归来,并能把探究问题的方式带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学互动,知行合一
研学手册教学辅导
同学们认真听讲,做好研学笔记
同学们积极回答研学导师问题
蚕宝热舞、蚕桑科普
踏进苏稽蚕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长廊,阳光透过桑叶落下点点光斑,微风晃动,长廊光影摇曳,灵动清新。顾名思义,蚕种场以蚕桑为特色,主要开展传统蚕桑文化历史学习、蚕桑特色科普教育、农耕农事体验活动和特色桑果采摘等活动项目。
蚕宝宝热身舞蹈
蚕宝宝卡通IP
熊出没之蚕宝宝漫舞记
和春天来一场动感的蚕宝宝之舞
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同学们参观了蚕种场科普展厅,了解了蚕丝业的起源,知道了蚕宝宝食桑换衣的过程,还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课本上的知识鲜活展现在眼前,收获满满。同学们从来没见过蚕的样子,如今不仅看到了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了解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明白了什么是完全变态发育过程,还认识了生命的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过程。
认识各种各种额蚕宝宝
同学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参观科普馆
采摘桑叶、蚕室喂蚕
来到蚕宝宝观察区,同学们的视线瞬间就被吸引了,蚕宝宝大大的脑袋,眼睛小的就像黑点一样存在,身子一节一节的,慢慢蠕动着,煞是可爱!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养过蚕宝宝,那到底蚕宝宝都吃的啥呢?桑叶!就是它,它是植物桑树的叶子,是蚕宝宝最爱的美食。
同学们认真采摘桑叶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老师们也忙的不亦乐乎
在参观完展厅后,同学们还亲自采摘了桑叶,并亲手喂蚕宝宝吃桑叶。桑树的叶子养育了蚕宝宝,蚕宝宝吐出的蚕丝回馈了养育桑树的人们!
蚕室喂蚕
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特色乡村美味午餐餐前训导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孩子们进行餐前训导,集体背诵《悯农》,体味食物的来之不易,培养孩子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和文明用餐的习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古法缫丝、蚕虫剥茧
不少同学都是第一次看到蚕,更别提抽丝剥茧了,那个小小的球形蚕茧,可以被抽成细丝,又将细丝做成丝绸呢?今天,同学们就在一边学习一边动手之余,了解抽丝剥茧之谜。
我国原始的缫丝办法是将蚕茧浸泡在人水中加热,再用木棍进行搅拌,传说嫘祖的侍女发现蚕茧的时候以为是野果,但怎么咬都咬不动,此时路过的一位叫共鼓的大臣提醒用水煮一下,但是用水煮过的蚕茧仍然无法咬动,其中的一位侍女着急边用木木棍在瓦罐里搅动,将木棍拽出来来时发现木棍上多了许多像头发那样的白丝,便将这一现象告诉了嫘祖。
同学们亲自体验了农家劳动生活——缫丝,孩子们像一个个小精灵,来回穿梭,他们将煮好后的蚕茧中的蚕蛹取出,用手抽丝,将其卷在丝筐之上,便成了织绸的原料,而丝筐是抽丝的重要道具,一颗蚕茧可抽出约一千米的蚕丝,几根合并为生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科学实验、蚕茧绘画
学习完抽丝剥茧的奥秘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科学实验室,通过现代科学的技术更加直观深入了解蚕茧的奥秘。
同学们通过显微镜观察蚕卵成长的过程和变化
用化学方法辨别蚕丝、纤维、棉花
当老师把一枚枚蚕茧绘画作品摆在孩子面前时,引起一阵短暂的轰动,孩子们对即将展开的蚕茧画作尝试非常期待。一手拿着雪白的蚕茧,一手拿着纤细的画笔,轻沾淡墨,轻轻的勾勒自己想要的图案。在如此小的蚕茧上绘画,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蚕茧表面涂抹颜料不是那么容易,即便如此,孩子们的情绪都很高涨,无论做出来的是彩蛋还是“屎球儿”,孩子们都挺高兴地把自家作品小心包好,准备带回家去。
蚕茧工艺品
蚕茧创意DIY
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走来,中国文化也孕育其中,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典型的蚕桑文化之体现,这其中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也是一种甘于付出的感动,更是一种无畏的人生态度!其中的“蜡烛观”,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境界。
1年10班班主任接受乐山电视台采访
研学后记
在研学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围坐在一起,一同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身边“蜡烛”人,有的同学提到了老师,有的同学说起了父母,甚至,有的同学谈及了4月1日凉山森林火灾中壮烈牺牲的消防战士们。接着,研学指导老师进一步升华和拓展,借用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将名家名人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娓娓道来。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定会努力地区做一个勇敢无畏,有担当意识、有奉献精神,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
1年级8班班级合影
1年级2班班级合影
1年级9班班级合影
1年级10班班级合影
本次乐山市实验小学研学之旅,是同学们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更是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趟研学之旅中,同学们知行合一,既欣赏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的田园风光,也实践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农耕之作,更体悟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文化真情。在领略自然之奇和体验动手之乐的同时,还感悟了文化之美,升华了精神内质和爱国情怀,实为一次难忘的研学之旅。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
研学课程之《蚕桑宝宝成长记》◆:大米老师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苏稽新区苏沙路1号
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四川省蚕桑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基地
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家蚕种质资源保育中心
乐山研学
大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