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南召县云阳镇ldquo两学一做rd
TUhjnbcbe - 2021/5/5 17:47:00

英模陆锡芳,出自蚕科院。陆锡芳,男,年11月出生,年8月参加工作,江苏太仓人,原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年8月12日,在指导淅川县荆紫关镇万亩桑蚕基地生产中,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于田间地头,享年75岁。

陆锡芳的一生,享有很多的桂冠,他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农业工作先进个人”、“省管优秀专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年感动南阳十大人物获得者”。年10月在淅川县荆紫关镇张巷村入党(时任张巷村科技顾问),曾任淅川县荆紫关镇科技顾问、唐河县挂职科技副县长。

学成辞故乡,扶贫到南阳。陆锡芳的老家在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县,当时是全国桑蚕第一大县,素有“小上海”之称。年,他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东桑西移”号召,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来到了南阳,先后在南阳农校、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蚕业学校等地工作。

在70年代归河南省农牧厅直属的云阳桑蚕厂(即今位于云阳镇区人民路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当地人俗称为“蚕场”)工作的十多年间,陆锡芳主要从事品种选育、饲料研究、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桑蚕养育经验。

南召养柞蚕历史悠久,县里想让他长期留下来作技术指导,但年春天,市里“科技兴宛”的战略提出后,47岁的陆锡芳又被安排到脱贫任务更重的淅川县进行科技扶贫。

实地考察后,陆锡芳最终决定将荆紫关镇作为科技扶贫点,因为荆紫关镇地处丹江河畔,沿河滩涂多,气候温润,非常适合发展桑蚕业。

化身“黄道婆”,传道荆紫关。陆锡芳来到荆紫关镇,指导当地百姓发展桑蚕产业,这一待就是28年。

当时因为苦于病虫害的影响,湖桑树苗不旺、蚕种品质不好,当地百姓对种桑养蚕持抵触情绪,以至于对省里来的桑蚕专家也不太愿意接纳。初到荆紫关的陆锡芳,为了让当地百姓能尽快接受技术指导,重拾种桑养蚕的信心,他自行到河边找了一座连窗户都没有的低矮房子,吃着自己做的酸菜红薯稀饭,开始挨家挨户的劝说和指导。感动于他的真诚与执着,几户村民答应把自家的十余亩桑园留下,按照陆锡芳的指导进行培肥、剪枝和打药。

这一年,几户村民桑树长势茂盛、蚕种产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可观。就这样,陆锡芳用自己的执着与技术打动了周围村民。第二年,荆紫关湖桑发展到了余亩。

局面打开后,陆锡芳就更忙了。桑园管理期间,他手把手教蚕农剪枝,下到田间拨开表土查看施肥情况,帮农户配药灭虫;养蚕期间,他经常到蚕室查看温湿度,教蚕农分不同情况切叶喂蚕,时常就吃住在蚕室;卖茧时,他帮蚕农分拣蚕茧,让好茧卖出好价钱,让蚕农获得最大效益;到县城开会出差,他总帮农户捎蚕需物资,减轻群众负担。而他为了方便照顾桑田和蚕种,一直坚守在靠近河边桑田的低矮茅屋中长达6年之久。陆锡芳在手把手传授技术的同时,通过抓点示范、培训讲课、巡回指导等措施,使农民尽快学到“真经”。“粗养猪,细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消毒,防病,良桑,勤提,保湿,稀放”,为便于蚕农掌握和记忆,陆锡芳精心准备,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易懂好记的顺口溜或口诀,并结合实际讲授,深受蚕农们的喜欢。

撒播科技星火,助力农村发展。为提高养蚕产量,增加蚕农经济收入,陆锡芳还积极探索养蚕新技术。他大力推广方格蔟([cù])养蚕技术,由于这种蔟具结构合理,营茧位置多,茧色白,蚕茧品质好,价格也从10多元涨到如今的20多元,得到了蚕农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时至今日,淅川县湖桑面积已达6万多亩,占全省桑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带动3万多位农民走上了“生金吐银”的致富道路。

两辞“副县长”,一心事桑蚕。年底,淅川县请陆锡芳出任科技副县长,他以要调动群众养蚕积极性为由拒绝了。年,唐河县邀请他担任科技副县长,经过组织安排,加上考虑到淅川桑蚕业有了一定基础,他这才离开,但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兼顾淅川,每年回来指导桑蚕生产10次以上。而干了不到3年,他再次辞职回到了淅川。他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喜爱的事业是桑蚕,只有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

退休不离岗,倾情谋发展。0年,陆锡芳退休了,他的妻子早一年退休回到了江苏太仓的老家,按常理,陆锡芳这次应该回去和家人团聚安享晚年了,但陆锡芳选择了留下,继续和他的桑蚕事业朝夕相伴。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和桑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护生态,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带领当地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成了陆锡芳新的研究课题。在反复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陆锡芳探索出了大棚规模养蚕、拉长产业链条、循环高效利用、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在湖桑基地建立通风条件及保温效果都好的塑料大棚养蚕室,既可养蚕又可在农闲时就地粉碎桑枝来种植木耳、香菇等,发展食用菌产业。年,荆紫关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盛坤农业公司,在陆锡芳的指导下,引进打造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循环生态链,培育桑、莲、鱼观光农业园,推动特色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一体化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但拓宽了当地百姓奔小康的致富门路,更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死丝方尽,情满丹江苑。陆锡芳走了,在他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最后阶段,他还痴心追逐着美好的理想,牵挂着自己挚爱的事业,走出了一条永不磨灭的生命轨迹……

5月,奔赴浙江、江苏、四川、广西等地,把当地蚕区的桑枝修剪后回来亲手嫁接栽种,为建立全国桑树品种资源库做准备,以保护国家桑树品种,拯救稀有品种,防止其绝迹。

6月,就荆紫关发展循环农业向有关部门建议汇报,瞄准桑叶茶、桑叶菜、桑果酒等系列产品,搞桑蚕深加工,建设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生态循环农业园。

7月,奔走呼吁在淅川成立蚕业研究所,早日把淅川建成全国桑蚕第一县。

8月,与盛坤农业公司负责人商谈进一步扩大桑树种植规模,解决更多农民尤其是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陆锡芳逝世的当天上午,还在桑蚕基地察看桑园管理情况。12日上午11点多,他到28号大棚前,同正在干活的蚕农亲切交谈,嘱咐要及时除草,并做好中秋蚕催青前的准备工作。12时08分,他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一下子倒在了桑蚕基地里,璀璨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年“感动南阳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为他写下这样的致辞:“春蚕到死丝方尽,名利富贵如浮云。你远离如画的江南故土,到异乡的大山深处追梦,一如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了淅川这块山乡热土上。无边无际的桑林是你生命汁液晕染的画卷,堆雪的蚕茧是你晶莹汗水凝聚的财富。你用毕生的心血演绎了生命的绝唱,在南水北调源头,为世人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学习陆锡芳,建设美云阳。陆锡芳的一生,太仓是生养他的第一故乡,云阳是他工作生活过的第二故乡,淅川是他为之鞠躬尽瘁的第三故乡。陆锡芳同志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对人民群众无限热情的赤子情怀。

做为云阳人,典型人物就在身旁,模范榜样就在身边,全镇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以实际行动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学习他忠于事业、踏实谋事的可贵品质;学习他严于律己、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学习他务实创业、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大美云阳、活力云阳、幸福云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编:孙晓刚王维元

策划:牛建伟

摄影:袁盈

本期编辑:王鹏乔新苗李涵

感谢您分享转发、支持点赞!

↑点击识别上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召县云阳镇ldquo两学一做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