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日聚焦严州眷思州东桑西移奏华章
TUhjnbcbe - 2021/5/1 19:28: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严州眷思州,千里共长情。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策指导下,杭州建德与贵州岑巩,为同奔小康之路而携手前行。“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见现钱”。这句俗语形象地道出桑蚕产业实现经济增效、农户增收用时短、见效快的发展特点。

天星乡种桑养蚕示范基地杨云摄

因此,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岑巩县当地农户就曾积极发展蚕桑产业。但由于规模较小、收购体系不健全导致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年,通过建德市对口帮扶岑巩县的契机,蚕桑这项普惠式农业产业沉寂50余年后又在岑巩大地上重现勃勃生机。建德市大同镇蚕桑基地先后被确定为浙江省、杭州市省市两级蚕桑新技术示范基地。年9月至今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浙江省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曾获得农业部、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实现东桑西移、同奔小康的目标,建德市帮扶岑巩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细致谋划,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创建了黔东南州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由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国成独资建立,将其30多年的养蚕经验、多次承担浙江省级和杭州市级蚕桑专业课题项目成就带到贵州岑巩,助推当地脱贫攻坚。

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村民们忙碌着穿梭在桑林间采摘桑叶陈敏摄

在建德市大力开展对口帮扶的同时,岑巩县各级部门主动作为,始终以提高贫困户参与率、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目标,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健全服务体系,在理念创新、政策牵引、模式探索和生产变革上寻求突破口,打造蚕桑产业新格局。蚕桑产业的推广既调整了黔东南州产业结构又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四方联动更快更好地促进优质茧基地的建立和不断创新,促进产业呈现裂变式发展。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桑蚕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之前,为农户提供的桑苗主要产地在浙江海宁,运输和种植都很不便。蚕茧收购由于无烘茧设施,导致需转运至浙江后烘干,导致蚕茧质量有所下降。服务中心建设包括优质桑品种繁育中心、现代化蚕种催青服务中心、标准化小蚕共育中心、和蚕茧收烘服务中心,环境整洁,烘茧设施齐全,年烘干鲜茧能力吨,通过规范建立蚕茧收购秩序,提高烘茧水平,在收烘蚕茧的同时为蚕农提供蚕桑全产业链夯实基础保障和技术服务。黔东南州杭黔桑蚕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收购蚕茧

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认真落实蚕桑联络员制度。二是推广蚕桑高产优质品种。示范区内高产优质桑品种强桑1号种植覆盖率达到%。三是全面推行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普及率达到%。其中小蚕共育技术、桑园和养蚕环境统防统治技术、方格蔟营茧技术,公司统一为农户作指导,普及率达到%。四是推广应用现代化设施,在桑园管理过程中,企业指导农户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促进茧出丝率高、净度好、烘茧效益高。企业在蚕桑产业众多现代化设施的应用处于贵州省先进水平,蚕桑基地也将成为贵州省蚕桑新技术示范基地。蚕农在蚕室里忙着采摘蚕茧

种养规模进一步提升

经过近两年的产业发展,现岑巩县以天星乡为发展重点,覆盖羊桥土家族乡、凯本镇、大有镇、龙田镇、客楼镇、平庄镇、天马镇、思旸镇9个乡镇37个村。目前亩蚕桑在岑巩大地已落地见效,参与种植的农户户,其中贫困户户,贫困户参与占比45.7%。亩桑产值达到元以上,带动农户种桑养蚕1万户以上,其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以上,贫困户直接参与获得利益,亩桑收益元以上,二次分红利益、贫困户务工获得收益和失能贫困户土地租金收益、效益可观,实现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年,蚕茧产值.2万元;年,蚕茧产值.8万元。成林后的亩桑园基地年饲养蚕种2.8万张以上,按50公斤/张计,蚕种收购价格按照40元/公斤计,蚕茧产值万元以上。同时,杭州市蚕桑服务中心每年可以帮助蚕农节本增效万元以上;通过3到5年的发展,全县桑园基地发展达到3万亩,辐射黔东南州榕江、从江等县共同发展桑园基地5万亩,年饲养蚕种20万张以上,蚕桑产值可达4亿元。天星乡山岗村养蚕基地陈敏摄

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结合岑巩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新兴产业开发培育,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体系,通过村两委发动带领贫困户、党员带贫困户、大户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桑蚕产业30亩以上种植面积的大户70户以上,辐射带动农户参与种桑养蚕0户以上。二是坚持订单机制和品牌建设逐渐完善。公司以蚕桑产业示范县和优质茧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继续实行蚕茧订单收购,每公斤蚕茧收购价不低于40元,以点带面,促进蚕桑农业产业发展,辐射周边县市联动发展。三是机制健全促进规范化运作。公司按照与各乡镇签订的利益联结协议形成完善的蚕茧收购机制和利益联结二次分红机制。蚕茧收购后按照每公斤蚕茧提取3元作为利益联结,其中70%用于覆盖贫困户,30%用于壮大所在村集体经济。公司获得“年度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年度脱贫攻坚优秀援黔东南企业”荣誉称号。工人在忙着生产蚕丝被李昌焯摄

蚕丝被加工业务开拓创新

俗话说:“一斤丝三斤棉。”蚕丝被具有贴身保暖、蓬松轻柔、透气保健等得天独厚的品质和优点,手工的蚕丝更是集轻、柔、白、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被业界称为“纤维皇后”。黔东南州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的蚕丝被加工生产线建成于年9月,10月中旬正式投产,沿用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手工制作方式生产%桑蚕丝免翻蚕丝被。年制作蚕丝被公斤,产值达余万元。蚕丝被加工长期稳定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每个就业岗位年收入4万余元。通过加工蚕丝被,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产业附加值,将让更多的群众充分享有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岑巩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养出来的蚕茧质量好、产量高,生产出来的蚕丝被品质有保障,目前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包装好的蚕丝被

来源:今日岑巩

供稿:岑巩工作组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聚焦严州眷思州东桑西移奏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