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缺一觉rdquo,也许
TUhjnbcbe - 2021/4/25 17:44:00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最近有个新闻出现在微博热搜上:麻省理工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研究人员在《自然》合作刊物《学习科学》上发表论文称,睡眠质量、时间以及睡眠习惯的持续性与学习成绩成正相关。他们观察研究学生的睡眠习惯发现:那些比多数同学睡得早、起得早、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相对而言成绩更好。

这个新闻侧面说明了睡眠不足可能会带来并不理想的效果,但不一定能够说明,“缺觉“就无法出现惊世之作。

至少在蚕界,这个规律并不成立。

在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宝贝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使现代技术发达、物质资源丰饶也无法将其完全复原,但其创意还能在现代薄衣上找到初影——那就是素纱襌衣。素纱襌衣可谓是简约不简单,全衣以极细蚕丝织就的素纱为面料,以单经单纬织就平纹方孔的纹路,在衣领袖口用织锦做了装饰,无论是大方向和小细节,都透露着主人尊贵典雅的身份象征。当然,更让人惊叹的是它通身的重量,哪怕加上了较重的袖口,通体也只有49克,不到一两的重量。无论后来相关专家如何复原,都无法达到这件原衣的重量。究其原因还是环境变化,现在身强体壮的蚕宝吐出的丝很难再和两千多年前的蚕祖先一样。

1

养过蚕的朋友们都知道,蚕从从蚁蚕到结茧,通常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一龄;在准备蜕皮阶段称作“眠“,经过此阶段进入二龄;此后几次类似的蜕皮行为之间均可称为几龄蚕。在蜕皮4次后,蚕就成为五龄大蚕,也就是这时候的蚕身长可达六七厘米,重可达蚁蚕阶段重量的一万倍,到这个阶段,蚕的“饭量“也远比前几龄大出许多,蚕的变态阶段持续约27~30天。每一次蜕皮,蚕都能比先前长得更大一些。两千年前的西汉养殖的是更适应当时环境的三眠蚕,蚕是一种容易受到环境资源影响的生物,伴随着生产力水平和自然变化,蚕内部激素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我国境内蚕眠性整体变化大约出现在北宋时期,与之后蚕业中心、甚至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境内的蚕种多数是四眠蚕品种。三龄蚕相比于四龄蚕在于“缺一觉“。缺的不仅仅是一次蜕皮成长的周期,更是吐出蚕丝质量的不同。四眠蚕相对个大、产量高、丝质优,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被广泛运用在丝织业中。自然生长的三眠蚕已经不再是主流蚕种,虽然现在仍然可以用药物诱导的方式,让自然生长的四眠蚕成为三眠或五眠蚕。但此三眠蚕宝非彼三眠蚕祖,更像是“老弱病蚕”。更何况如今气候与当年大不同,现今的少量三眠蚕多数是经四眠蚕变种的产物,药物诱导效果吐出蚕丝量要比健康成长的四眠蚕少1/3,蚕丝也相对细1/3~1/2,现代的三眠蚕市场远不如四眠蚕来得广,在丝织业除非是制造超细纤度的蚕丝品,否则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大环境的需求。

2

实际上,年马王堆汉墓出土有两件素纱襌衣,一件留存至今的原品是49克,另一件在年被蠢贼盗走销毁冲入下水道,永远消失在历史中的文物,仅48克,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这两件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49克的背后代表着什么?是仅有11旦的纤维密度造就的极度轻薄和超高工艺,也是自然在每一个环节里的*斧神工造就的稀世珍品。现代蚕种由于吃得好睡得香,细度最低都能达到16旦,湖南省博物馆曾试图复制这件文物,但是首个复制品却重达80克。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时间推移,仅存的49克原品也因为展出出现了损伤,复制品制作已经迫在眉睫。年,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的杨冀元在经过调研后,向长三角地区的桑蚕人家专门要来了一批“缺一觉”的三眠蚕或者是体质较弱的病蚕,在吐出细丝后,又复原了西汉织造的门幅窄、重量和磨损较轻的木梭子,以便更好地辅助这种细蚕丝的织造。

(图为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织机,通身木质,相比于现代织机的铁质来说,对精细材料的磨损较小。)

复制品定色难度也极高。原品不能用色谱分析仪进行分析,最后只能采用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先后染了20多个小样,再到湖南省博物馆一次次开罩采样,力求无限接近。最后,从织就的10份样品里,选出了和真品最接近的49.5克复制品,也就是现在在湖南省博物馆里代替展出的成品。即使这“缺觉”的蚕宝今时不同往日,但不同时期的三眠蚕们,依旧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是我国现存衣制品年代最早、保存最好、制作工艺最精、质量最轻薄的文物,还在我国古丝织史、服饰史、科技发展史都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来源:

黄世瑞,我国历史上蚕业中心南移问题的探讨[J].农业考古,(2):P-

武威,《他们“重现”国宝素纱襌衣》,广州日报·大洋网

往期回顾带你走进奇异瑰丽的“蚕丝工厂”我画我自己:从丝中来,到丝中去,存于丝中你所不知道的蚕丝宣纸总编辑:牧羊人科学编辑:沈深文字编辑:日暮美术编辑:无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缺一觉rdquo,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