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丨驼铃茶语
矢志育蚕漫漫路,无忘党员赤子心
年11月13日,由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党委主办,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党委新时代丝路驼铃党员引航队承办的第六期“驼铃茶语”师生交流主题活动在33教举行。活动以“矢志育蚕漫漫路,无忘党员赤子心”为主题,特邀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细胞与遗传教研室主任朱勇教授作为本期的主讲嘉宾,学院党委组织员秦瑒,以及来自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的30名本科生及研究生代表参加活动。
生活本如未经沏泡的茶叶,干瘪单薄,只有倾注如沸水般滚烫的热情,才能让它饱满丰盈,清香四溢。伴随着清幽的乐曲和精彩的茶艺表演,本期“驼铃茶语”正式拉开了帷幕。
回首科研漫漫路
首先,朱勇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家蚕育种工作,他提到,相较于在其他物种中转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目前家蚕主要的育种方式还是依赖传统育种技术,虽然与转基因等高端技术相比,传统育种技术的确显得比较老套,一个蚕种的培育往往需要七至八年的时间,但是,当前生产上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转基因蚕种,所以也不能说传统的育种方式就落后了,我们仍然需要研究并改进传统育种方式。之后,朱勇教授还跟大家分享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他说:“我曾经也有机会调动到其他的部门,但说不清到底是好是坏。我是那种知足常乐的性格,我也比较安静,所以从年研究生毕业就一直从事科研直到现在。”多年以来,朱勇教授一直在科研道路上兢兢业业,做出了很多出色的成果。朱教授也向大家提出希望:我们“做科研的人,经常有实验失败的情况。今天达不到要求,明天接着干就行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科研路上亦是如此。
“驼铃茶语”活动现场
师生交流环节
到师生交流环节时,同学们积极提问,朱勇教授也一一耐心解答,他指出:“做科研一定要有责任心,因为一旦科研的前期工作没做好,没有考虑周到,后期农户们在进行种植养殖中因此出现了损失,那就是科研人的一种极大的失败和不负责任”。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问答四则
1.Q:作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想问朱教授,可不可以通过改良改育种的方法来实现蚕丝面料上的一些突破?
1.A:当然是可以的,服装面料可以在工艺上取得突破,当然也可以在原材料上取得突破。说通俗一点,如果服装面料需要更坚韧的蚕丝,我们就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能吐出更坚韧蚕丝的蚕,来满足对蚕丝坚韧程度上的要求。甚至你需要蚕吐出彩色的蚕丝,那也是有机会实现的。
2.Q:我想问朱老师,有没有在科研过程中做不出结果,特别灰心的时候?
2.A:(做不出结果)这是肯定的,也是经常的。要说灰心,倒也没有很多。今天达不到要求,明天接着干就行了。
3.Q:您说选育的时候在高温情况下容易感染NPV,那么现目前是否有报道记载是确实是由于高温催青导致了NPV病毒的感染?
3.A:这个是有报道的。高温催青孵化后,蚕的身体比较虚弱。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催青不但可能会导致蚕种在抗NPV病毒方面的免疫力的下降,对其他的一些细菌病的抵抗性也会下降。但是普通品种在常温或者不高于28摄氏度的情况下,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4.Q:请问朱老师,我们能通过高温催青的办法来判断蚕种孵化出来是雌的还是雄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4.A:有的,可以通过“平衡致死系统”,从遗传学的方面来判定雌雄。现在四川、安徽、湖南正在推广这种方法。
一代“家蚕人”
最后,朱勇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其实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光环。”同学们说,他们在朱勇教授身上看到了一个儒雅谦逊的科研人形象,在听了朱勇教授个人经历和科研分享之后,同学们也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与信心,将在科研漫漫路上,学习老一辈“家蚕人”的奉献与担当精神,面对挑战,勇往直前,面对挫折,永不放弃,学好科学技术,勇攀科技高峰,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新时代大学生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本期编辑:刘成
文字编辑:黄沁涛
图片来源:
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党委新时代丝路驼铃党员引航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