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永登苦水滴娃们看过来苦水村庄地名的由来
TUhjnbcbe - 2021/4/4 18:37:00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www.zggylt.com/
1头道河

头道河,是苦水最南端的村庄。属自然村。村民姓氏以河口百份张十四份、十六份为主。其次为焦、闫、谢、周四姓为主。头道河的宗教信仰庙宇有吧扎虫蝗庙为标志。以出产苦水小枣而闻名于永登。头道河之所以得名有两种说法:(1)出金城兰州,沿黄河一路西行,行至河口地界,有庄浪河汇入黄河,为西出金城黄河第一入汇支流河。而湟水和大通河合成一河流汇到黄河,为第二条支流大河,故称第一河流,俗称头道河。此说法颇具有说服力。而据《玫瑰天涯》从《兰州大记事》中查出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年)记载:是年,元世祖忽比烈授都实为招讨使,探索黄河河源。都实自兰州出发,经宁河、河州,西至今喀拉渠之地。记载中的宁河即今大通河和西宁河合流的湟水。可以从历史事件上不难找出庄浪河的地理位置的命名。头道河的地名由来已久,可见一斑。

庄浪河发源于祁连山的马牙雪山,流经天祝而纵贯永登全境,自北向南一路浩浩荡荡地最终汇入黄河。永登地界与西固河口地界接壤处便是头道河村。此寓意为庄浪河之水尾头源头已到了黄河。故称头道(到)河。

2周家庄

从水泉子沿古驿道的乡间小道北行约二里之程,便到了周家庄的原始聚居之地——龙溪村。龙溪村者,周家庄古老的原生态地名。此地名大多数苦水人不知其详细来脉为古今也。龙溪村的得名也是最早载入苦水地方史册的地名之一。顾名思义,这龙溪村的得名源自于苦水的人文地理,山形地貌。而这浓厚的人文地理资源,却又是苦水川南川的独佳风景。从周家庄的东坪山地势来定论,东坪山的山脉形似龙躯,长卧而来,为周家庄一大脉气也。而龙为“四灵”之首,是富贵腾达之兆也。

据民间传说:旧时周家庄村的古迹有独峦小丘陵山峰一座,在川中央兀立,后有苦水周氏六世祖周继皋公从苦水堡城迁居此地,人丁兴旺,家大业大。遂成为苦水南乡名门望族的大姓。石碾多盘,泉眼遍布。泉水甘甜如醴,为龙首之水,恰如其分地形容为“龙溪”。“龙溪”二词语彰显出了大气之势和人文关怀。因苦水周氏在此繁衍生息且根深叶茂,促成了周氏后代聚族地不断扩大。所以又俗称为:周家庄。周家庄风水绝好,地貌绝胜,可谓人杰地灵。焉有不出才子举人乎?周家庄号称是“苦水举人村”。这源于村民文风鼎盛,崇儒尚文的缘故。尤其在明清时期以来,周家庄村屡屡以出才子举人闻名于苦水川,而取得功成名就的人层出不穷,这尤以周氏家族为盛。大有辈辈出才子,代代出乡贤。据《苦水周氏家谱》记载:苦水周氏六世祖周继皋公,始迁龙溪村。并将此地改名为:周家庄。大概迁移年代约计在清乾隆初年()。周继皋公娶缪氏,生新邦,抚邦,纬邦,绥邦,经邦五子,自此分列五门。新邦公为周家庄五门大房小宗。而苦水周氏六世祖周继皋公,卒后葬于东坪山,以此立为祖。3西河沿

从猪驮山向东行,越庄浪河,河岸东有地势梯田般呈上升趋势,是为庄浪河二级台地也。沿乡村坡道一路走进村庄,村庄不大不小却错落有致地形成自然村落,因西面临庄浪河,东靠古苦水堡,苦水人俗称西河沿。是苦水街村唯一独特的自然村。西河沿依地形而聚族形成村庄。地势较低而又有泉水潺潺流淌为一大自然景观。岸边湿地片片,芦苇遍生,苦水人称之为河滩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湿地可分为人工湿地,近裸露湿地,在建或拟建公园湿地和近自然湿地四个类型。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生态价值。被称为“城市肺叶”或“乡村水域”。在西河沿一带的河滩地中,以种植油料作物——春油菜子而出名。春油菜子耐寒寒抗冻,在苦水川碱性较高的河滩地中,春油菜是最好的油料作物之一。而在苦水川碱性土壤里大面积种植的是春油菜和胡麻(又称红麻)。以种植白菜型小油菜(毛蹄把)为主,少量种植二秧子(中尾稍)为次。春油菜在农历四五月间是花放时节,此时的庄浪河畔呈现着一片迷人的景色。黄澄澄的春油菜把暮春打扮得格外地妖娆。满垄满畦的金黄铺盖而来,招蜂引蝶煞是好看。与良田绿畴相衬俨然一处南国水乡也。西河沿属苦水街村的辖区。主要以甘、缪、邓三大姓氏为居多,历史考据也源远流长。西河沿是蔡家渠的上游地区,又多泉水溢出,故灌溉十分地便利。在庄浪河东岸,苦水堡之西,台地高处土地肥沃,宜于种植。河滩则水草丰富,利于畜牧。在《苦水地方志——苦水堡游记》中这样记载:“论苦水物候地产,风俗民情及河港之便,唯苦水街驿堡俱佳。河港交通便利者,庄浪河为优也。”而在苦水街一线,河港交通便利的地方,便是西河沿了。

4大路

从苦水街出行,北行过皇渠(今大沟渠)上桥儿,行二里,有地名:小路。再沿古驿路和明长城遗迹北行一里地,旧时筑有一烽火墩台,此地因距离苦水街有三里之约,因有俗称:三里墩。三里墩为苦水街村管辖,为自然村。因植有果林之属,旧时称为树儿湾。苦水周氏祖茔便在此地。再行二里之路程,又有一烽火墩台,此地因距离苦水街有五里之约,因有俗称:五里墩。苦水街至五里墩一路,以古官道驿路和明长城遗迹的必经之地,道路宽阔,又无小路分岔,因得名:大路。大路,有上、下大路之分。在旧时有五柳村一名。这五柳村之名,却是与左公柳有一脉相连之名。又有和苦水杨氏耕读治家的情缘故事延续。苦水杨氏八世祖杨廷珞,迁居苦水堡北五里的五柳村,置田东沟,务农为本。苦水杨氏遂以大路杨氏人才辈出而标榜。大路也是个盛产民间故事传说的地方。又有苦水人民的骄傲——中将王育华和科学家王天民从大路村出生并成长,大路,因哺育了一个将*和一个科学家,有钟灵毓秀之一说。年乡政府由苦水街迁往大路村五里墩。大路村遂成为苦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后著名的苦水碳素厂也建于大路村,一举使大路村成为工业区。年撤乡设镇。大路村依政府驻地天然条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大路村并建有苦水市场,发展商业经济,成为苦水第一经济实体名村。

5花儿地

花儿地,属十里铺村的一个自然村落。南与上大路接壤,北与十里铺堡子相连,西通大路车站,可达胡家坝村。旧时有官道驿路相通,并经过花儿地,因官道驿路常年累月地只种植罂粟花,苦水人俗称:花花子。在罂粟花盛开时节,尤为壮观。成为十里铺堡子的一大风景。因而得名:花儿地。苦水是庄浪河的下游地区,有众多的渠道纵横交汇,皇渠,王家渠,苗家渠开凿历史尤为久远,故灌溉十分地便利。在庄浪河东岸,台地高处土地肥沃,宜于种植。在旧时花儿地这一带尤以种植罂粟花而闻名。罂粟花者,苦水人又称花花子,俗称大烟。据有关史料记载:罂粟花种植在清乾隆二十七年()传入永登。尤其以苦水为最。在旧时的苦水,种植罂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苦水一地,水浇地种植小麦每亩产量三斗(一斗约重斤),每斗计价为四元,一亩可得十二元。然种植罂粟之利尤高,有翻倍之价款,农人趋之若鹜以种植罂粟为主,罂粟一经种植后,苦水产粮谷日趋减少,粮谷以斗价涨而不落,虽说种植罂粟有粮谷之润,但粮谷也随百物增长,苦水自古人多地少,加之罂粟产量不稳,又加之苛捐杂税繁重,种植罂粟实为弊多利少。种植罂粟也有因求利润者而引火自焚的后果。罂粟产品增多,从而吸食大烟者日增,在苦水川以吸食大烟者多以东家掌柜和富家子弟为居,一部分穷困户也渐染吸食大烟之瘾,吸食大烟者除中年男子以外,还有青年及妇女都成为“瘾君子”。吸食大烟日渐上瘾,且大烟价极为昂贵,一些吸食大烟者为吸食大烟之便,便做起了贩卖烟土生意行业,所得利润均用于吸食大烟之资。苦水人多称此类人为“土客”。那些吸食大烟者,一旦吸食成瘾,就难以戒除。身不由己地堕落下去,疲乏无力中懒惰成性,终日无所事事,好逸恶劳中毫无斗志。日上三秆却卧床不起,抱一烟枪吸食大烟,迷恋暂时的精神麻醉以慰藉不思进取的心态,最终弄巧成拙、日暮途穷了。

6十里铺

从苦水街出行,北行过皇渠(今大沟渠)上桥儿,沿古驿路和明长城遗迹北行五里地,旧时筑有一烽火墩台,此地因距离苦水街有五里之约,因有俗称:五里墩。再复行五里,就到了十里铺。十里铺旧时有一堡子,名叫王家所堡。而堡子内有几间铺子开张,又因堡与铺是同音字,因得名。苦水民间也叫野铺滩一说。现为村级管辖地,管辖地为花儿地,十里铺,徐家河,土槽湾。属于自然村落。十里铺有苦水米汤王姓祠堂一座,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这是目前苦水保存最好最早的家祠。苦水王家沟渠绕十里铺,并建有大成殿一座,供奉孔子。原为南峰义学,因院门用水磨砖修建而成,门前悬挂一匾,上书:“南峰秀”。乡绅王保田划地辟为学校用址。年,南峰小学成立。后中坝水库崩溃,院门被水摧毁之。苦水川有两怪。苦水俚语说:徐家河里无徐家。马家庄(即今苗家庄)里无马家。徐家河,因有万神宫而闻名于苦水川。据苦水民间歌谣这样传唱:苦水街的大祠堂,徐家河的万神宫。

7新屯川

新屯川是苦水最北的地方,是由白打扮,新滩,新屯堡子,古城子四个地方组成。新屯川的得名在苦水有两种说法:(一)据民间传说在苦水,第二次开发是在明洪武年间,以苦水堡为中心然后向南北逐渐开发的。而像新屯川的开发却是在明末清初的事了,这以新滩为例可以说明。古时有屯田一说,然后建成村庄,以屯子命名,遂有新屯川一说。(二)在新屯川一地,原先在明朝初期新屯堡子南的水沟口湾旁建有一烽火墩(即今大东湾水库口北),苦水人旧时称其为大墩湾。后在明末清初,在新屯川开垦荒地,建立村庄堡子,又在堡子西,即在川中心又建一座新墩,此新墩与大墩湾烽火墩遥相互应,又与东嘴子的烽火墩近距离地相望,形成最佳的防御体系。因此新墩建筑位于川中心地带,因有新墩川一名。又因墩和屯的发音相近,后以新屯川命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新屯川以旧时的大路口的土地庙的香火为旺盛而著称。又有古城子一地尚待考古,北与野泉的东嘴子村一垠相连,乡风民俗却迥然不同,为一大奇特之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屯川相继建成了新屯川火车站和新屯粮食贮备站,以及苦水最大的人工湖泊——大东湾水库。成为苦水的一大开发热土之地。

8新沟

新沟者,有上、下新沟之分。上新沟者,在苦水上新沟施氏家谱中这样记载:施氏四世祖施广德于()从苦水堡移居新墩川,并在庄浪河之西的坪地上建堡子一座。至清顺治年间开始,又筑堡子两座。并依堡子开凿沟渠,谓之新沟。因居住在新沟的上游,又称上新沟。下新沟者,在苦水下新沟李氏家谱中这样记载:始祖李登选(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卒于康熙十八年)在清太祖之时,迁移人民,登选公遂迁居于甘肃枝阳苦水北乡下新沟,认粮报垦,开荒开沟,乃命名:新沟。因居住在新沟的下游,又称下新沟。新沟的西山有三条沟:义直沟,青沟,初步沟。均可通达大沙沟沟谷,以达湟水地区。在新沟的西山沟谷中,有奇特的如古尔班太、阿子抱、喀色、野丝拉等地名。是研究苦水地方志的一大历史资料。

9满家大涝池

是下新沟村的管辖之地,位于苦水西山深处,从庙滩北的初步岘进,西行约四十华里,便是满家大涝池。在这里,有山大沟深一说。因靠天吃饭,饮用水主要依赖雨水,以修小型水坝贮存雨水,苦水人称之为大涝池,又因有苦水满姓聚族而居,遂得名:满家大涝池。在苦水满氏家谱中这样记载:远祖自元朝初年,从山西大柳树到期宁夏固源满司堡石桥儿创业,宗祖兄弟二人又于明洪武二年以手工艺(修补瓷器)为业,来甘肃,一人到凉州大河驿七里堡定居,一人在永登野狐城定居。其后,移居苦水西山满家大涝池白岘子。苦水满氏从此在满家大涝池世代农耕,居偏僻之地,在苦水西山开拓出了一个向大自然勇于挑战的农耕文化。清末,有满氏十二世祖升堂公,从满家大涝池分支迁居下新沟下坪。在年夏,因永登七山乡发生7.5级的地震,满家大涝池的住宅遭受地震之灾,墙倾房倒者居多,经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所有同族均举家迁移向秦川五道岘村陶家墩子。

10梁子磨

梁子磨和腰歪河隔河相望,在庄浪河的二级台地上,梁子磨是在这二级台地上的崖畔上修建有一座水石磨,因得名为梁子磨。梁子磨是苦水王姓人所修,主要利用水力来磨制粮食。所以在苦水北川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愿磨了磨,不磨了过,过去了还是老子的磨。可见在当时,这水磨可谓是垄断行业了。而苦水地区的水磨普及,则是明清时期的事情。凡欲置此磨,必当选择用水之地所,先尽并岸擗水激转。或别引沟渠,掘地栈木,栈上置磨,以轴转磨中,下彻栈底,就作卧轮,以水激之,磨随轮转。此“卧轮磨”也。又有引水置闸,醔为峻槽,槽上两旁,植木架以承水,激轮轴。轴要别作竖轮,用击在上面的卧轮一磨。其轴末一轮,傍拨周围木齿,一磨即引水注槽;激动水轮,则上傍二磨,随轮俱转。苦水地区的水磨一般是“独卧磨”和“双卧磨”。总称“大水磨”。用以磨制面粉。苦水水磨还用于榨油、造纸、酿造诸业。苦水水磨有“平轮”和“立轮”之分。一盘小水磨,昼夜不停,可以加工粮食八九百斤。在苦水境内的庄浪河岸边的村庄几乎都有一盘大水磨。这种水磨,一般磨盘硕大无比,转速较快,昼夜不停转动。加工的面粉除解决苦水人的食用,而且还源源不断地运到兰州及周边农村地区。苦水大水磨,不仅承担着苦水附近三乡五里乡农加工粮食的任务,而且还要加工“官粮”。即*队食用的面粉。在苦水的一些水磨坊里,还在磨盘立轴上设置连动曲轴,带动一个石碾,在直径1米余的石碾盘上绕圆心滚动,碾剔糜谷杂粮的外皮,这种装置就是“水碾”。水碾是磨坊的附带的粮食加工的装置,在苦水无单独的水碾坊。苦水大水磨是利用水流的落差所产生的势能,转化成冲击水轮的动力,再由水轮直接带动磨盘旋转。这种充分利用水的动力,并巧妙地将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和机械传动愿理结合在一起的应用,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大发明。而一般情况下,一盘苦水大水磨,在水流充足的良好条件下,一天可加工粮食为三四千斤。而兴建一座水磨坊,则需修水渠一条,一般修建双轮磨相对来说省工省料而效益较好。苦水的水石磨坊多以双轮磨居多,也有少数的独轮和三轮磨。在苦水地区有的水磨坊还附带榨油坊。油坊需另建工房七间,油坊的改造是在原水磨的基础上由石匠把石磨齿轮稍微加工改装即可。苦水水石磨坊的建造,一般家境的人家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建得起。长年为磨坊主站磨操劳的雇工,人们蔑称为“磨老鼠”。水石磨多以私人经营,而其中油磨坊比面磨坊的收入要高出一倍多,所以油磨业是一份赚钱利润很高的行业。因此旧时苦水人有“水磨刮金板”之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电力的电动钢磨将水磨取而代之。水磨及水磨房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苦水川里水磨的设施已破坏得无处可寻。水磨已成为苦水老一辈人的美好的回忆,那吱吱呀呀的吟唱,依然*牵梦萦地挥之不去的是那一份浓浓的怀旧情怀。

11李窑沟

李窑沟,位于下新沟村最下端,庄浪河以西,在苦水有上河西一说。有苦水五大名山之一的朝阳山座落在此。在此有一沟,直至盘盘岘。因在此沟里内有窑洞,因有里窑沟一名。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一座水库,命名:李窑沟。清道光、同治年间,王乃宪在朝阳山下的李窑沟村居住,并发展农业经济实体。在这期间,王乃宪和当时的陕甘总督毓贤大人结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陕甘总督毓贤大人知王乃宪是一位有振兴乡邑经济梦想的实业家,便让家人从老家浙江捎带来了桑树苗种和蚕种。做为礼物送于王乃宪。王乃宪便从兰州带回苦水,在其居住的周围田地里,种植桑树近百株,以养蚕制丝为业,经几年后,桑树长得是十分茂盛,夏秋时节从胡家坝的皇渠一线观看,李窑沟村是一片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王乃宪以朝阳山和彩凤山对峙之状,按八卦之学,卯对兑宫方位名称的诗句:“金鸡飞上扶桑国,玉兔还归四岭游。”把李窑沟改名为“扶桑村”,至今美名广为流传。实现了他多年农业实体经济振兴的理想。

12胡家坝

苦水古有皇渠,从胡家坝的乱崖子引水,苦水人有龙口之一说。其下有两大坝渠口,夏秋可用来泄洪,冬春可用来排冰,由此以此地居民姓氏命名,遂有胡家坝和王家坝之地名。据苦水胡氏家谱这样记载:苦水胡氏自何而来?胡氏自前明年间从湖广长德府(今湖南长德县)迁移而来,先祖胡忠,胡恕兄弟二人居于此邑。在胡家坝,现存有胡氏宗祠一座。胡氏宗祠建筑年代不详。堂前悬挂一匾额:上书:安国鸿规。署理县知事黄宗人执中谨题。落款:中华民国九年。在胡家坝旧时有堡子一座。大概修建于同治年间。有驿道相通,从南门进,从北门出,东连接了十里铺的花儿地,西在乱崖子处涉庄浪河可达李窑沟。胡家坝有红马庙和白马庙。其东又有火神庙,三庙林立,可见宗教信仰之阜胜。因在皇渠的渠首,灌溉十分便利,二十世纪末在胡家坝的河滩地中又建立了百亩绿色蔬菜温室大棚基地,胡家坝遂成为苦水川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13沙湾

沙湾的命名是以中坪的沙沟为标志的。此沙沟的主要源头是大路东山的沟壑排洪之道,在旧时,多有暴雨洪水频繁发生,从而年深月久冲刷成沙沟的地势,此沙沟从而分界了沙湾和胡家坝,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地域特征。以学房口为界,沙湾可分为上、下沙湾。学房者,旧时沙湾私塾学堂之地。沙湾旧时有土地庙一坐北朝南,院内有榆椿树,树径两人者不能合抱也。后成为苦水第三完全小学。现即沙湾小学。沙湾在苦水是个久负盛名的科学技术村。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沙湾群众以乡土科研工作者苗世统为代表,不断在农业科研成果上锐意进取,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小麦的育种,冬果梨的新品种开发,均是走在了省农业科技生产的前列。以冬果梨为例,果品完全突破了苦水老冬果梨的个大,皮厚,果肉多渣的落后现状,以全新的科学方式成功地培育出了个小,皮薄,果肉多汁的新一代果品,成为苦水果品的主打知名品牌。

14苗家庄

在苦水川以单一型姓氏命名的村落命名的有:周家庄村为焦家坪、霍家沙沟、周家庄、谢家庄。转轮寺村为邓家庄、甘家庄、陈家庄、张家庄、苗家庄。沙湾村为魏家门、邓家堡子、魏家转湾。胡家坝村为胡家坝和王家坝。上、下新沟为施家堡子、李家堡子、满家大涝池。而这一类由单一家族繁衍起来的单姓村落,苦水人很形象地称之为“孤家子”村落。这类村落的社会功能与家族功能大体相同。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家族内部以及本村落和邻近村落的关系上。尤其在旧时,村长就是族长,村事就是家事。在管理体制上严格地遵守着封建家长制的管理机制,村落的政治、经济、*事、人事大权均在家族势力手中掌握。单一家族型村落的形成起源于家族世居传统。苗家庄,又名马家庄。这马家庄的地名已无据可考。据《苦水苗族家谱》记载:苦水苗族自苦水街分居转轮寺已失考据年代,从家谱小宗谱牒中记载是始自十一世“光“字”辈。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苗家庄,只有两户异姓外,其余均为苗姓族人。这在永登乃至兰州都是一个姓氏文化的奇迹宝典。苗家庄,在苦水川有“戏曲之村”的美誉。这主要源于苦水苗氏族人世代出戏曲大家之一说。尤其以清末民初,苦水苗家戏班名振兰州,从而脱颖而出了大鼓劲儿,尕鼓劲儿苗兰亭,永登第一驰名花脸苗世章等众多戏剧名家。苗家庄,原位于庄浪河崖畔之上,后因庄浪河的改道,崖畔之下有河滩地达千亩,湿地片片,泉眼遍布,苗家庄人因地制宜而大力发展渔产业。筑堤坝开水塘,一片连一片,蔚为大观。有垂钓爱好者慕名前来,在坝堤上任意选择一个钓点,抛钓引鱼。独享那一份悠闲的快乐。在苦水川,以农耕文化而形成的聚族居住是一大特点。农业生产是以单一家庭的方式开始的,因土地的缘故而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家庭人口的递增,逐渐发展成大家族,这些人口一旦定居下来,就会形成了农业村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多元化,像苗家庄这种单一家族型村落基本上在苦水川里完全不复存在了。

咱们苦水是一个大镇,为我们大永登的经济、文化都做了大大的贡献。点亮下方大拇指,为苦水人赞一个!

爆料/合作/广告(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登苦水滴娃们看过来苦水村庄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