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来龙去脉
TUhjnbcbe - 2021/4/2 15:17:00

第期文化产业评论

大英博物馆热衷收集中国艺术,目前已有2.5万多件中国文物。作者从藏品捐赠人斯隆爵爷开始,理清了中国藏品的几次重大来源。斯隆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开了一个先河,此后中国文物陆续以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源源进入大英博物馆。帝国有兴衰,财富有聚散。正是那些有远见之士,趁自身财力鼎盛之际,孜孜不倦收集维护,才有如今大英博物馆的盛况。

作者

赵潇

来源

FT中文网

编辑

Cady

大英博物馆的最初一批中国文物一百多件来自斯隆藏品。

斯隆藏品

汉斯?斯隆(HansSloan,-),出身普通职员之家,从27岁远赴牙买加任英皇室随行医生开始爱上收藏。斯隆爵爷为人慈善,无偿医治穷人,过世前做了一个今天看来无比正确的决定:将这些宝贝献给国家,条件是除了付给他后人2万英镑外,政府设一个博物馆放置其藏品,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建免费开放的国家公共博物馆这个提议也是新潮,因为当时除了私人的小型博物馆外,只有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是个公共博物馆。英国议会同意了斯隆的条件,年大英博物馆由此诞生,选址就在斯隆家旧址的旁边。年后的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人数每年达6百万。你如果来伦敦,会在市中心看到以他名字命名的斯隆广场,几条斯隆街道和一所学校。

斯隆爵爷用50多年毕生心血收集了七万多物件,他在伦敦繁华地带买了两幢大宅子把它们安置在家里,邀请来家观看的尽皆文化名流。有次著名作曲家乔治?亨德尔(G.F.Handl)一不小心把甜点放到一个手稿件上,气得老爷子大动肝火。

斯隆没有去过中国,他的购进方式一是购买其他私人藏家的整套藏品,二是从大英帝国到世界各地旅行和居住的散客手中购买,有的是作为当代物品购进的。这些人带回来的东方物件让兴趣广泛的斯隆好奇不已,虽然他不懂得它们的具体含义。收藏当代物品的方针在大英博物馆仍然保持至今。

斯隆中国藏品包括如今陈列在33号中国展厅的清朝苏州画工丁亮先的“博古花果图”,一种专门制作出口的套彩木版画;陈列于启蒙运动主题1号展厅的一尊关羽滑石塑像,它从世界文化视野展示历史人物转化为文学和信仰偶像的艺术体现;34号伊斯兰展厅的一只明朝瓷碗。

△人面形玉饰,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约BC,奥本海姆遗赠

斯隆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开了一个先河。此后中国文物陆续以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源源进入大英博物馆。两个半世纪来累积达到两万五千多件,文物年代从新石器直至当代。亚洲部中国馆藏研究人员陆于平博士和陈谊博士为此向我指示了大英博物馆历史上中国藏品的几次重大来源。香港岭南大学的MichllHuang教授给我寄来了她的研究论文。按照这些路标,我坐到大英图书馆,翻查了有关文献记载。中国藏品的来路渐渐清楚起来。

福兰克斯的捐赠

19世纪的一次大型来源是福兰克斯AugustusW.Franks(-97)的私人捐献,大约3千件中国文物,其中绝大部分是陶瓷器,这些陶瓷器主要是明清朝瓷器。福兰克斯出生豪富之家,早年进入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念书,培养起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趣,大学期间开始收藏,酷爱终身,曾自嘲:收藏是我们家族的遗传癖好,无药可治。

他在大英博物馆任职45年,担任英国与中世纪文物及民族志部门首任主管,成为世界古代艺术领域的研究和鉴赏权威。由于不忍心眼看珍贵文物在文物市场上拍卖到国外,在大英购买基金不足的情况下,他多次自出资金为博物馆抢救珍品。如法国14世纪艺术瑰宝“皇家金杯”又名“圣女艾格尼斯金杯”年现身市场,福兰克斯立即自掏腰包5千英镑补足8千英镑的要价,保障了大英博物馆的购买。此件陈列于40号展厅。

通过从Oxustrasur购入著名的中亚古代金饰艺术珍品,购买英国收藏家AlxandrCunningham藏品(Cunningham曾在印度担任工程师,后成为印度考古与艺术专家),从印度古董商人手中购买,福兰克斯建立起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丰富瓷器收藏。他的个人藏品数量庞大,包括欧洲亚洲古代珍品,共计7万余件(大部分为印刷品),生后全部遗赠大英博物馆。

福兰克斯被誉为斯隆之后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创建人。他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公众对古代艺术的热情和收藏,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活跃于伦敦的博林顿美术俱乐部就是他发起的。这个俱乐部成员都是爱好收藏的富裕绅士阶层,在福兰克斯的鼓励下,有不少人收藏中国和日本艺术,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比如被称为“亚历山大碗”的北宋瓷碗,也是现存几件保存完整的北宋张公巷窑瓷之一,就是博林顿美术俱乐部成员与福兰克斯同时代的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ClvrlyAlxandr–)所藏,后来由他的两个女儿赠送给大英博物馆的。威廉?亚历山大是一位银行家,积极参与英国的美术运动,收藏中国宋朝和清朝瓷器。

△紫禁城图,明代朱邦画,安德森旧藏

中国藏品类别不断延展

到19世纪下半叶大英收藏的中国文物还大体限于作坊制作的陶瓷器、实用器皿这些直观、装饰性的文物,地域的遥远和文字的陌生限制了他们对中国文人书画的鉴赏,直到安德森教授WilliamAndrson(-)的收藏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安德森是一名解剖学教授和外科医生,-年期间作为随*医生到日本行医,认识了当地的知识分子,对文人圈里推崇的书画很有兴趣,开始收集,共有2千多幅中国和日本绘画。-82年大英博物馆购买了安德森医生的收藏,并在年出版了他收藏的绘画图录。在多幅绘画作品中,有幅中国绘画,主要是明清传统文人山水花鸟绘画,最著名的是明代朱邦的紫禁城图,这是一幅彩色工笔大立轴,近期装裱并参展“明朝:改变中国展览的50年(Ming:50yarsthatchangdChinaxhibition)”。

继安德森之后,中国绘画第二次大规模进入大英博物馆是年购入幅维格纳夫人(FrauOlga-JuliaWgnr?-)藏画。维格纳夫人的丈夫维格纳博士是一名德国的东方地理学家,柏林地理学会秘书,她随同丈夫到东方旅行。去中国之前她曾经到伦敦学习,师从劳伦斯?比尼恩(LaurncBinyon-)和亚瑟?墨里森ArthurMorrison,这二人一位是诗人,一位是作家,又都是著名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

维格纳夫人在中国居住了四年,具有美术眼光的她开始收集中国绘画,除明清传统山水花鸟画外还有一些精美的仕女、佛像人物画,包括后人仿元代趙孟頫、钱选,明陈洪绶、唐寅等画作。年大英博物馆以英镑购入她的大部分中国藏画,年她又将收藏的部分德国木刻版画赠送大英。目前33号展厅正展出她一幅旧藏:瑤池仙剧图。

这期间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收藏的兴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东方印刷和绘画部的负责人劳伦斯?比尼恩。比尼恩天生艺术气质,早年在圣保罗公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年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40年,将中国绘画增加到总数幅。他20世纪初已经是英国名满天下的诗人,同时又对欧洲艺术特别是东方艺术作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并通过写作和讲学促进英国公众对中国艺术的了解。

不懂中文是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的一大障碍,所幸比尼恩认识了比他小20岁的语言天才亚瑟?伟利(ArthurWaly-)。伟利年进入大英博物馆为比尼恩作助手,自学并精通汉语日语,协助比尼恩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做了大量编纂研究工作。伟利成为将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翻译成英文的一代大家,这是后话。

年初,比尼恩和当时印刷和绘画部负责人考尔文Colvin接待了一位曾在英*第一孟加拉骑兵团服役的约翰逊上尉C.Johnson,对美术史一无所知的约翰逊带来一幅中国画,请博物馆看画轴上的玉扣装饰件。比尼恩和考尔文发现这是一幅珍贵古画,比尼恩后来给家人信中表达见到这幅中国古画的高兴,说既然这幅画来到了伦敦,如果博物馆不从这个“无知、愚蠢的*官手中买下它,那就太错误了。”

约翰逊以25英镑将这幅题名为《女史箴图》的古画卖给博物馆。有说该画是约翰逊上尉从圆明园盗走,但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年,约翰逊年才到中国,正值义和团时期。其家人说是被约翰逊上尉救下的一位贵妇所赠。无论何如,这幅娇弱的千年古卷居然从义和团与鸦片战争的硝烟炮火中幸存下来,实属奇迹。此图系名东晋顾恺之,为存世最早绢画,世界艺术瑰宝。

始于修铁路的“卡尔贝克辛迪加”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修建铁路。开工于年的津浦铁路北起天津,南至浦口,中经沧县、德州、济南、泰安、兖州、临城、徐州、宿县、蚌埠、滁县等中原城镇。清政府交给英德两国公司承筑并派工程技术人员。这条先进交通线路的开发带来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其影响超出中国之外,就是对沿途古墓遗址的认识和发掘。于此同时,中国现代考古学由安特生(JohanGunnarAndrsson-)等西方学者带入,20年代开展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等田野考古项目。

年轻的瑞典铁道工程师奥瓦尔?卡尔贝克(OrvarKarlbck,-)-年间来中国修建铁路。年驻扎淮庄时,他注意到铁路沿途挖掘出的墓葬品,开始了个人的研究收集,集中在商周汉墓的小件青铜器物。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他年回瑞典。他的收藏和经历引起瑞典的中国古代文化爱好圈子的极大兴趣,圈内人士包括著名的东亚艺术考古鉴赏家、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和斯德哥尔摩东亚博物馆馆长安特生。

二人领头决定集资成立“卡尔贝克辛迪加”藏家合股公司,共20个收藏家股东,由卡尔贝克代理去中国实地考察搜集购买文物。年-年间,卡尔贝克三次回到中国,专程为博物馆、文化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购文物。

第一次“卡尔贝克辛迪加”成员只有瑞典收藏家和机构,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扩大包括了大英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个人有CharlsSligman和夫人Brnda,OscarRaphal,HnryOppnhimandGorgEumorfopolous,每次旅行结束后都出版有成员内部的收藏图录,卡尔贝克记录了详细的藏品介绍,中国古董商提供的详细来源,欧洲买家名字。

清朝灭亡后有大量出自宫廷的文物在市场流通,出现了国际东方古董商张静江,C.T.Loo卢芹斋,山中定次郎(-)等。这些在当时战乱不已的中国收集到的文物拿到欧洲展示以后,激起了西方新一波对中国古代艺术考古的热潮,也推动了文物市场价格的高涨。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热从年代开始出现,公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古青铜、玉、织物、古陶器、唐三彩墓葬人物陶俑,这些需要相当历史和鉴赏知识的物品随之更多进入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