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形成史,很大程度是一部沧海变桑田史。
珠江三角洲原是一个漏斗形的古海湾,珠江三大水系——东江、西江、北江三江在这里汇合,发育形成一个复合型的三角洲。古海湾在经过数千年的沉积物填充之后,变成了平原,原来广阔的海面出现了河汊纵横交错的水网,形成了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8个出海口。
今佛山基塘区主要包括南海、顺德、高明河地区和三水小部分区域。基塘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自然地貌和人工结合的过程。远古时期的佛山基塘区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年前,曾发生过一次海侵,海水曾到达过羚羊峡。后海水逐渐后退,西樵山以下西江、北江成为浅水湾。
根据移民史料,到唐代,顺德、南海的浅水湾逐渐淤积,西樵山周围及其以下已有不少沙洲。宋代顺德、南海的山冈和沙洲上已有不少定居点。但由于西江、北江河槽尚未固定,河水游衍不定,到处泛滥。人们只能居住在山冈上,通过船艇到高沙洲上耕种潮田,或在台地上耕种坑田。随着淤积的沙洲逐渐增高增阔,人们开始建设基段捍护潮田。
宋代南海境内北江沿岸有罗格围、大富南北围;西江干流左岸则有桑园围。元代主要将宋代堤围加高加固。桑园围横跨南海、顺德,由于元代水湾淤积比宋代加快,西江、北江水位受潮水顶托,堤围不仅需防洪,也需防涝。
为解决洪水倒流入围内的问题,明代洪武二十九年(年),九江乡人陈博民主持堵塞倒流港工程,将桑园围变成了闭口围。明代堤围的修筑改变了水乡生态环境,人们开始从丘陵台地转移到低田耕作。堤围的发展,为基塘农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代乾隆末、嘉道年间,南海、顺德建立了对桑园围的通修制度,桑园围内村乡纷纷增建小围,并对旧有小围加高加固,堤围长度比明代增长了一倍。
从乾隆末年到咸丰年间是顺德“废田树桑”的高潮,堤围建设也处于高峰期,而从咸丰年间到清末则是桑基鱼塘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
桑基鱼塘是珠三角特有的农业模式。摄影:梁兆林筑海为池淡水养殖
低洼平原是桑基鱼塘起源的自然环境。作为桑基鱼塘的基本要素之一,淡水养殖业资源也随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丰富而获得长足发展。
西江北江丰沛的水量,孕育了“四大家鱼”的鱼种资源。唐代开始出现淡水养殖业,但禁养鲤鱼。青、草、鲢、鳙等鱼类的养殖,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唐朝的《岭表寻异》记载,春雨时“买鲩鱼子,散于田内”,待鲩鱼长大一两年,吃完荒田里的野草根,田为熟田,养鱼种稻多得利。这是广东最早的稻鱼轮作的记载,也是最早养殖草鱼的记载。在西江上活动的水上居民对鱼花的捕捞活动在唐代就已经开始。
唐朝的《北户录》记载了鱼种采集法,并对鱼类混养进行了介绍。可见,淡水养殖在唐代已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宋代时,在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河段出现了鱼埠(捕鱼的专属码头)。早期鱼花捕捞业的出现,为宋元淡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由于养殖鱼类能获得更高收入,自宋代前期开鱼禁之后,鱼塘养殖业迅速发展。
南迁的移民来到珠江三角洲,除了开发荒滩,还因地制宜将低洼地挖深为池塘。如南海冈头先祖邓伯达在北宋开宝年间迁来,“广拓产业、建室宇、凿池塘”;新会和开平的谭氏,其祖慕凌翁是入粤始祖,两本族谱都记载他除了拥有田地之外,还“开塘一百口”。
在宋元珠江三角洲大开发时,鱼塘是比较普遍的农业资产。清初《广东新语》中所说“筑海为池”现象,在宋元时已开始出现,人们将濒临江岸的本可以栽种水稻的田地修建堤围,引水入田养鱼。
唐、宋、元时期,池塘养殖业在珠江三角洲已广泛存在,在西江上也产生四大家鱼的捕捞业。《广东新语》记载:“鱼花产于西江。粤有三江,惟西江多有鱼花。”
随着九江人饲养鱼花技术的成熟及广东渔政改革,明弘治年间,九江发展成为华南最大鱼花养殖基地,促进了桑园围内以至华南淡水养殖业的繁荣,成为桑基鱼塘及其他类型的基塘农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塘里鱼儿肥,基上桑林绿”,描绘的就是佛山南海极具特色的桑基鱼塘。摄影:梁兆林蚕桑相应文化互融岭南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特色,也受岭北文化影响。岭北文化包括河洛文化和江南文化,通过贯通五岭南北的陆路和水路,不断南传,融入岭南本土文化之中。
岭北蚕桑丝绸文化对岭南的影响,也反映了这一历程。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已有关于“男子耕农,女子桑蚕织绩”的岭南蚕桑业的最早记载。在北方蚕丝技术南传以前,岭南蚕丝业也有一个独立发展的轨迹。
南海、顺德曾是珠江三角洲的古老蚕区,汉以来的移民逐步将岭北的蚕桑技术传到岭南。
学者们多将宋代珠玑巷的民族南迁与珠江三角洲开发结合起来,认为珠江三角洲的精耕细作农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岭北迁民传入的除了有先进的稻作技术外,还有岭北先进的蚕桑技术。岭北的蚕种及鲁桑和荆桑传入广东,然后与岭南本地的蚕种和桑树品种结合,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珠江三角洲蚕区具有特色的蚕业技术。
年,广东学者桂应祥等从珠三角蚕业的发展、蚕室和蚕具等的特征,推断广东蚕业有千百年历史。他们认为广东有的蚕种来自岭北,有的产自于岭南本地,在长期养殖过程中,多呈混血种特性。
岭南早期的蚕桑区可能就在西北江三角洲上(今佛山市地域)。学者研究认为,宋代由于珠江口冲积平原的扩展,以西樵山为中心的桑园围的冲积面积地扩大,人们需要修建堤围来开发低洼地。明清两代桑园围都是在宋堤、元堤的基础上发展,一直是珠三角最大的堤围。从桑园围名称推测,这个珠三角历史最悠久的桑蚕区,在宋代堤围建设以前就有了蚕业的基础。
明代时,文献对南海、顺德蚕丝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记载。清光绪年间,南海人陈启沅在家乡建造了第一间机器缫丝厂,将足踏缫丝与蒸汽机连在了一起,将缫丝效率大幅提升。
缫丝业和丝织业是桑基鱼塘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其产品销路广阔,又促进了桑基发展。从桑基鱼塘到现代缫丝工厂的出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往期回顾
?“加减法”并用,再现高明美丽河湖!
?联合行动查隐患!佛山市水利局牵头组织开展水利安全生产联合执法行动
?出动无人机巡河!三水30名“民间河长”这样守护三江
?水口水道水质向好,佛山首个市委书记市长环境保护督查令解除!
?注意!佛山这96家企业(单位)纳入我市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撰文/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
绘图/佛山日报记者王淼冰
编辑/L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