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赋
高书红
经春莲同学推荐,《山西文学》年第9期刊登了我的五篇散文。
春莲热情推荐,
师生曾经把关。
家乡名刊选载,
老夫喜胜从前。
年9月4日于墨尔本
附一:
高书红发表在《山西文学》第九期上共有五篇散文,编辑将这组散文题名为《阅世记》。
这些散文分别是:
又到蝉鸣时
一颗水果糖
我的乡音
拍片记“奇”
半碗红糖水
附二:
身处澳大利亚墨尔本、身体欠佳的高书红听闻他的散文即将发表后给张春莲的来信:
张春莲同学:
经你推荐,我的散文在家乡名刊《山西文学》发表,感到特别高兴——这种感觉比年轻时要强烈多了。究其原因,正如我在一首诗中写的:越老越思念故乡!
我知道,《山西文学》的作者大都是高手、大手笔。待回北京后,我再好好拜读。
忽然想起,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不久,周所同告诉我,《晋阳文艺》发表了我的一首诗。我没问发表的是哪一首,也没想到问杂志社要一本。
由我担任编导,拍摄的科教电影第一次获国际大奖——科技类一等奖时,奖杯和奖状是中国驻外大使馆代领的。人家获了国际奖,总要从单位借出奖杯,合影留念,并广为宣传。而我呢,至今都没有见过那个奖杯。奖状是评高级职称时,由资料员复印的。后得知,中国电影资料馆建成后,那个奖杯被借去成展览品了。该片摄影师要出自传,专门去拍了照片。他送我自传后,我看到,奖杯是金色的自由女神。其实,拍摄每一部影片,我都是全力以赴,呕心沥血,而对于获奖,显然没有人家那么兴奋。
然而,这次在家乡名刊发表散文(只知道起的总名是《阅世记》,而不知道具体是哪两篇),真的有点儿兴奋。究其原因,应该就像电影表演艺术家朱旭在获政府奖时所言:越老越需要鼓励!
原先想多买几本,以表达敬意和支持。我知道,《山西文学》在国内颇具影响力,读者自然不少。待杂志出来后,就按你的意见办吧。
近来身体有些虚弱,躺着写写还行。于是,一口气写了以上文字。
高书红
年8月27日于墨尔本
附三:作者简介
高书红,山西定襄邱村人。曾任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记者、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已退休)。年定襄中学毕业后回村务农,曾任民办教师。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年入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在校期间,诗歌发表于《山西日报》《晋阳文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歌集和诗集。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工作。工作期间,拍摄农业科教电影四十来部,获政府奖、国际奖、部级奖二十来个。其中,《花培育种》获中国电影政府奖优秀科教片奖,《智力工程——消除碘缺乏病》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科教片奖,《智力工程——消除碘缺乏病》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水稻抛秧栽培》获斯洛伐克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科技类一等奖,《严防疯牛病》获国际农业电影节特别奖。《巧治枣步曲》《再送瘟神》《无公害蔬菜》《献血》《蚕蛹虫草》《水中人参——泥鳅》等十五部影片获部级奖。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成立五十周年,他成为为数不多的“金匾”证书获得者,上面刻着:“高书红同志在中心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业绩显著,特授予农业影视创作贡献奖。”他还有三十多篇论文、散文、解说词发表于《农业影视》杂志,《巧治枣步曲》剧本入选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影视佳作选》。退休后,他曾负责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专委《专家天地》的编辑工作,并获得“先进个人”奖。几年前不幸身患重病,但他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重拾过去的文学爱好,写了一些回忆性的散文和诗歌作品。正如他在《五绝.老来吟》中所表达的:“漫忆平生事,言功莫汗颜。童心扶鹤发,笔墨续华年。”为了让家乡人民了解这位在故乡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国家级优秀人才,特向大家推荐他的一些作品。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