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二届学生即将入校,而现有校舍显然无法承载这么多的学生。困难再一次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我们一方面向省里打报告要房子,一方面抓紧时间想办法。”王老回忆道。最后,学校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开门办学。即将第一届学生分散到下面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班主任定期跑点联系指导每一位同学。好在不久,省政府就帮忙在萧山找到了一所老房子叫八尺楼,于是学校便由七堡蚕种场搬到了八尺楼。
年,学校在文一路现杭师大旧址找到了新的房子。考虑到方便教学,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在萧山过渡几个月后再一次迁移,搬到了文一路杭师大旧址。
然而,好景不长,年杭师大恢复招生,要收回房子。其时财政与银行已经分开,学校也分为浙江财政学校和浙江银行学校两个学校。而银行学校在分开后就在一堡乌龙庙新建了校舍,财政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还留在杭师大。无奈,浙江财政学校只好暂时搬到银行学校去。“但银行学校的校舍也有限,勉强可以解决我们学生住宿的问题,但教室就没有了。”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王老仍感慨不已。当时,浙江银行学校位于航海路上,对面是四季青中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王老和同事一起到四季青中学考察,发现学校很空,学生又很少,便与对方商量借用教室。四季青中学同意了,浙江财政学校的师生们终于又找到了上课的地方!
“由于校舍紧张,最困难的时候,学校甚至考虑过暂停招生,但我们认为断届不好,况且财政战线上还急等着用人呢。不能断届,更不能停办!”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学校虽经历了多次辗转,但仍然在重重困难间延续了下来。
年,在文一路94号,占地36亩的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启用,浙江财政学校终于走出了东搬西迁、局促一隅的困境,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校园。
搬入新校舍不久,浙江财政学校便开始酝酿一个新的更加宏大的规划:办大学。年,全省财税系统共有人左右,但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1%,这与浙江经济大省的省情极不相符。年,时任省财政厅厅长吴歼提出要在浙江财政学校的基础上,建设一所财经类专业大学。王士达再次承担起了学校筹建的工作。
为了学习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时任校长王道振带领王士达和韩玲珑同志一起到上海取经,他们先后去了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三所大学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当天,王道振提出快马加鞭、就地办公,把学校规划写出来。第二天,王士达负责写建校规划,韩玲珑负责写走访记。两人从早上一直写到晚上,写了整整一天,得到了王校长的首肯。“回到杭州后,我们马上把规划打印出来,送交厅党组。厅党组审定后,上报省政府。”回想起当年创办大学时的情景,王老仍然充满了激情。
筹办大学的过程漫长而曲折,王士达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努力着。年,因工作调动,王士达回到省财政厅工作。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他仍一刻不停地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浙江财经学院正式成立,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年,位于古荡镇益乐村的文华校区开始启用;年,位于钱塘江畔的下沙校区落成;年,位于海宁长安的东方学院校区投入使用;年,经教育部批准,浙江财经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看着这所自己当年参与创办的学校一步步发展壮大,王士达老人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浙江财经大学建校45周年。现在,学校有下沙、文华、翠苑和长安4个校区,占地共亩;设置有16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研究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余人(不含独立学院),在校教职工余人。
今天的成就万众瞩目。回望来时的路,从七堡蚕种场出发,到萧山八尺楼,到一堡乌龙庙,到文一路校区、文华校区,一直到下沙大学城;从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到浙江财政学校、浙江财政专科学校、浙江财经学院,一直到浙江财经大学,一路举步维艰却一步一个脚印。正是有着一代代财政人的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才换来了今天的盛世年华、桃李芬芳。
致敬老一辈浙江财政人,致敬浙江财政教育!
来源:《浙江财税与会计》年第11期
作者:浙江省财政厅高晓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