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在电视新闻里,观赏过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的七彩蚕。它们个个色泽鲜明、体态丰硕饱润地攀附于碧绿的栗叶枝杈上,轻风摇曳着,人们看不见的唇齿合奏着一阕“沙沙”的天籁之音。彼时的画面,太阳热烈地将云朵如棉花团一样滚动在人们的心神之间,炽白的光,抚平了东庄村的山坡沟壑、阡陌田野的皱褶。
一位普通不过的人,总有一二闪光之处见长;一个令人闻之不忘的地方,其突兀的特色,绝非一两处那么简单。年第一天,南召作协走进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参观了这个“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定点扶贫村”;这也是一个“脱贫先进村”;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东庄村的香菇养殖大棚,一条几乎看不见尽头的长廊两边,结实整齐的铁架上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几十万袋大小均匀的香菇孕育包装袋,一只只肥硕厚实的伞形花菇,顶破束缚自己的那层薄薄的透明塑料,以各种姿势坚挺矗立着欢迎大家的到来。那种蔚为壮观地拥挤在一起,犹如一个个竞相滋生长个的少年蓬发出的勃勃生命力,严重夺取了大棚内菌种浓醇的味觉盛宴。
还有一袋袋排放整齐的干成品香菇,静卧于大棚内,或待二次有机制作后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时光醉美,致以物用,东庄村的产业发展建设绝非限制于此。另有苗木花卉种植、新型光伏发电站、儿童制衣车间等,以枝繁叶茂的繁荣舒展着这方土地这方人的芳华。在村部硬件设施上,于物质,于精神,于健康,同步要求,同步建设,同步提升。从健身广场上的环境绿化设置,到村图书室的书籍内容配套,到村诊所的民众诊病所需,再到村便民服务大厅的为民规章制度等等,整个可谓是“春夏秋冬不等闲,日益壮大产业链;不遗余力振兴乡村经济,利国利民打造最美家园”。
东庄村原本山地林地多,耕地少,在地理条件相对经济快速发展丝毫不占优势的状态下,年以来,在村二委班子的带领下,在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各级*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东庄村依附国家政策,打开思路,提高发展格局,加大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年实施精准扶贫后,东庄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人,先是年顺利退出贫困村,再就下半年达到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标准。东庄村用“磨砺以须”的理念,偕同驻村帮扶领导一起克服种种困难,以毅、韧、智创建一个崭新的村庄精神面貌,倍道而进,全面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
2
站在东庄村委的文化广场上,虽置身于严寒之中,却有村民于此或三两闲谈,或踱步观望,或健身正欢,绿植在若隐若现的冬阳下,散发着盈盈之光,格外地清新澄亮,映衬得旁边的房屋建筑更加温暖肆溢。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然后,杈丫分枝延伸于四面八方。
排除万难做通占地村民的工作,修通这条总长15.6公里的路,既是鉴于对孩子们上学的安全隐患考虑,也为到本村参观考察养殖业、种植业的人们提供更有利的交通条件,尤其是七彩蚕上坡的季节,外地前来观赏的人们络绎不绝。村*支部书记张金先回忆起当年修路不易的情节,不无感慨地说。
东庄村利用山地林地多的优势,以林蚕菌的发展模式,敢于人先,勇立潮头,锐于创新改革,聚焦脱贫攻坚,推动产业发展,迅速壮大村企队伍建设,巩固夯实村情经济基础,并以产业带贫,形成了你行我赶,步伐一致同奔小康路的可喜可贺大气象。
最早的蚕业发展,结茧打丝,织绸做布,成为衣服被子难得的华丽料子,后来留存年代
久长的当属蚕丝被了。当吃蚕蛹、做宠物的蚕业发展趋势逐成潮流时,七彩蚕的成功培育养殖,更是打破了之前的框架,成为山区观光旅游业一道永不凋落的亮丽彩虹线,细细密密地悬挂在东庄村的山坡上,让这个村名身披霞衣走出河南。
第一次在电视里目及七彩蚕充满高大上的神秘感,以为纯粹是科研专家所为,无论怎样也难以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但是,确实,东庄村的贫困户洪其顺,在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了七彩蚕的养殖技术,每年积极投入其中,仅养蚕这一项收入就有四、五万元,且受益于蚕种补贴政策,一斤蚕种免除六百元钱的收益,大力提升了他们自强自立致富脱贫的决心与意志。
沟坡内的山地里,各个品种的玉兰、丁香、女贞子、桂花、五角枫、白瓜等等,不同季节释放着各自不同的优势,无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村民王磊苗木种植现已发展到多亩,并成立了锦涵苗木花卉合作社,加之东庄村另外一家美景苗木合作社,再次让自然观光与农业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密切契合了建设“最美乡村、振兴经济”的深厚涵义。刚四十岁出头的村民李时蒙在种植养殖业上,着实为振兴东庄经济发展增添了重彩浓墨的一笔,他的群源种植养殖合作社,养猪千余头,去年出栏总收值近四百万元。今年存栏成猪七百多头,母猪几十头。
此尚不其然,真正做到产业带贫的应该是香菇种植业。除了已建香菇大棚6x12米的42个,还有新型棚9x50米的12个,另建两个冷库,三眼深水井,一个烘干室。原有种植香菇三四十万袋,预计将来发展为万袋以上。
在此基础上,总投资投资万元,1米的一个香菇菌种生产车间已经成型,在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支持下,由东庄村、*淮学院和蚕业中心引进的食用菌企业一道推动林蚕菌的模式发展,东庄村的香菇种植总量,预计能够达到30万袋,总产值多万元。香菇种植业的崛起大力解决了东庄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多参与人数高达四五十人,最少常用工六七人,每半年为一周期,壮劳动力一天元,弱劳动力一天70元,四分之三的用工量均来自于本村的男女贫困户。六十多岁的王天太、王天福等人,外出务工难就业,即为本村产业带贫,优先照顾就业,增加收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这句顺口溜由来已久,亦非空穴来风,张金先书记担任东庄村支部书记多年,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自己的岗位上,紧扣时代发展需求精神,按照国策要求,因地制宜,打破传统思想,配合驻村第一书记熊道宏,扬帆树立振兴乡村发展新航标。
航线远,眼光明,方向对,方法精,思路清,思想正,不愁登不上企业顺利发展的新高峰,只要肯攀登!张金先书记铿锵的声音掷地有声。年,他与被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选派到东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熊道宏强强联合,让东庄村的*建建设、产业振兴、乡风培育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3
驻村第一书记熊道宏打开手机,将东庄村的电商网页展示给我们看时,弹窗不时跳出某某购物成功的讯息。“这是我们自己新建的电商平台”。书生气十足的熊书记标准的普通话里满满的喜悦感染着大家。
这个电商平台是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投入50万元,发展村集体电商项目的一部分成果。主要经营干货、香菇酱、香菇等食品货源,虽然刚刚起步,但良性运营,前景可观。
这位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中充满干劲,积极组织*员开展各类学习活动、集中培训等,近年来,带领村二委班子和*员曾赴河南兰考、焦作、新乡、南召县内第一*支部旧址等多个地方参观学习,利用各类红色资源提升*员*性修养,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提升队伍工作士气。并先后组织多名*员参加了由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帮扶筹划的农村基层*员培训班,并定期慰问困难*员、老*员等。
在全域*建战略引领下,东庄村目前,已形成以乡林蚕菌联合*支部、消费扶贫*支部等联合*支部为基本框架,以东庄村*支部为中心动力,同时打破边界吸纳各类*建资源的工作结构。以村年“全域*建,引领决胜脱贫攻坚”七一主题*日活动等为代表的系列*日活动,展现了村*建工作的创新思维,如在“七一”活动中,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支部与东庄村*支部进行了特殊的连线:三部*支部的同志们集体对当时东庄村两户未脱贫户进行爱心募捐,同时也对村全体*员表达了关心慰问,全体*员倍感鼓舞。
另外,东庄村*支部积极发展线上*建,年11月,村集体研究决定,投入12.8万元建设入网基础设施加*建智慧平台的决策,经过半年的施工与调试,东庄村首批多户村民已用上了豫广网络有限电视和宽带,*建智慧平台系统也已开通,直抵用户的手机端与电视端。
东庄村的发展建设,网络内外,线上线下,种植养殖,观光旅游,这种几乎超时代的发展节奏,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从时代的轨道上,走在了最前面。这是一个何等的大格局,超前的意识,乃至决策的魄力才能抵达的啊!
乡村经济建设的提升,亟需文化建设的同步进行,让精神内核去更加丰富更加壮大。犹如人,灵*要赶上肢体步伐,方为完美人生。
建立一个村级图书室,推动志智双扶文教发展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养,这是一种勇于畅想的设立模式,毕竟文化是普通人看不见的一种东西。在大多村民的潜意识中,赚了一块钱,可以买一颗糖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而苦心巴力地去读一本书的收益,是不太明显的。这种惰性思维,更需要人去引领,去实现。文化是一个人的核心力量,是一家企业长久发展勇立潮头的硬核,更是一座村庄文明标志的硬核。
决心付诸行动,在东庄村这个风格现代的图书室建造过程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目前藏书共计0多册,全部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出版社为图书室捐赠了各类红色读物、汉译名著多册;人民邮电出版社捐赠余册;童趣出版社捐赠余册;中央编译出版社捐赠余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捐赠0余册。
总价值20余万的书籍,除了大量文化艺术类的名著书刊,绘画音乐类的专门针对青少年阅读的书籍,还有一部分科普书籍。图书室一经启用,立即成为村内的人气场所,吸引了大量孩子们前来阅读学习,也为一些成人需要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为有关部门和诸多领导前来调研参观的定点项目。
站在国道公路边上,远眺东庄村的部落,此时隆冬,山脉苍黛,寒风溯溯,香菇大棚顶端从山沟里探出半个脑袋,似乎热情地向路人招呼。一句诗蓦然浮出脑海:百舸争流千帆竟,乘风破浪正远行。那就让我再补充另一句:敢于为先创先例,勇立潮头东庄村!
作者:慕容真子,业余撰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南召县作协副主席。南阳市第七届文艺成果优秀奖文学奖获得者。南阳网络精品文学七个一工程评委。南阳民俗研究会理事。年被评为南阳市第八届十大‘读书人物’。《白河诗丛》执行编辑。年至今,于《河南日报》《奔流》《中国文学》《文学月刊》《岷州文学》《躬耕》《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等省内外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时评近篇(首)。在网络里发表作品余篇(首)。(摄影:李德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