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锦绣中华礼仪之备汉韵胡风一
TUhjnbcbe - 2021/2/19 7:09:00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7375991.html

前言

种桑养蚕、纺麻织布,对于古人的生活,既是解决温饱所必需的头等大事,又是美感产生之源泉。古人写诗“把酒话桑麻”,桑麻,自古就是关系民生的经典话题。

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穿禽兽之皮,树叶蔓草蔽体,什么时候开始种桑养蚕,春蚕吐丝,有了华贵丝绸呢?

在中国养蚕的历史中,有这样的美丽传说:有一次嫘祖在桑林中饮水,树上的野蚕茧掉进碗内,用树枝往外捞捡时挑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受到了启发,回去后驯育蚕种,纺织衣线。自此,嫘祖被后世视为先蚕,历朝历代王室嫔妃都有祭祀先蚕的仪式。

玉蚕蛹商首都博物馆

铜鎏金蚕战国天津博物馆

今天的北海公园内,还有一座先蚕坛,是皇后每年祭祀先蚕的地方,也是老北京皇家“九坛八庙”之一,说明蚕对于国家民生的重要性。序厅展示的是天津博物馆的铜鎏金铜蚕和首都博物馆的玉蚕蛹。

织物纤维丝毛棉麻;装饰工艺织绣印染,丝光锦色中,经纬交错间,我们去追寻锦绣中华。

第一单元礼仪之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1.纺织留痕

中国纺织技术起于何时,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类织物,是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多年前碳化的丝织品。

织物不易保存,东周以前的实物极少被发现,只在一些陶器、青铜器上留下了织物的编织痕迹。织物出土的这么少,是不是东周前纺织技术不普及呢?考古中发现许多新石器遗址中,都有陶纺轮出土。

陶纺轮汉海淀区清河汉城遗址首都博物馆

纺轮主要是纺线的工具,使用时中间插一根木杆,通过轮的转动产生向下拧力,将纤维捻成线。各地出土的这些陶制石制纺具,从工具的角度证明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在中国普及。

白棕条纹毛布短袖上衣西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除了桑蚕丝之外,毛纤维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这件是新疆且末县出土的毛布短袖上衣,保存较完好,与新疆地区环境干燥相关。

丝、麻、棉、毛织造出布帛,织、绣、印、染装饰织物,再巧手裁剪成幅、连缀为衣,穿在身上即遮体保暖又美观,还是一个时代衣冠仪礼、时尚风潮的体现。

2.衣裳之制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深衣将上装和下装缝在一起,类似于连衣裙,仅露出头面部和手足,深藏身体,称为深衣。

《礼记·深衣》记述深衣的尺度为短不可暴露肌肤,长不能拖地,下裳用十二幅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衣袖圆形与规相应,衣领交叉与矩相应,背后缝线至脚踝垂直于地面,与正直的标准相符,衣裳下端齐整与权衡公正相应。规矩方圆、正直公正,都是人内在的修为,外化于衣裳之上,穿着这么讲究的深衣,人的行为举止也会端庄规范。历史上各时期(从商周至明朝)的袍服多从深衣演变而来。

早期的衣服难以保存至今,这里展示的是是除原始岩画外,目前考古发现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人物题材绘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复制品)战国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此图中女性服饰底部有裾,可能属于袿(guī)衣。

人物御龙帛画(复制品)

人物御龙帛画局部

观察图中主人公的衣服,沈从文先生的研究中多次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衣作绣,锦为缘”,即如图中女主人公所穿的服装有刺绣装饰,用织锦做领口袖口边缘。

最早的对襟——?(qiū)衣

最早的对襟——?(qiū)衣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

这件是战国时期的?衣,是陪葬明器,无实际穿着功能,出土时装在竹筒中,附有墨书的“?衣”标签,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对襟服装。

虽然是非实用的缩小版模型,但仍然有“衣作绣,锦为缘”的基本特征。衣服两肩及背后刺绣凤鸟逐蛇纹样。

素纱襌(dān)衣

素纱襌(dān)衣(复制品)原件西汉

湖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的复制品,原物仅重49克,薄如蝉翼,交领右祍。尽管单衣在功能上不能遮蔽身体,但在形制上保留着深衣“衣作绣,锦为缘”的基本款式。

素纱襌(dān)衣领口原件西汉

素纱襌(dān)衣袖口原件西汉

襌衣又称“单衣”,也有学者认为是作为内衣穿着,夏天穿着轻爽透气。多数研究者认为它可能穿于绚丽的锦绣衣服之外,产生如梦如幻的朦胧之感。

《汉书》曾记载:“江充被召入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hú)衣……”江充是汉代宫廷医生,被召入宫时,请愿以平时所穿常服面圣,皇帝允许了,江充穿了一件纱縠(hú)衣去面圣。纱縠(hú)衣是有皱纹的纱衣,可见这种纱衣是可以作为外穿常服的。

凤鸟花卉纹锦袍

凤鸟花卉纹锦袍(复原件)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

锦袍古称“襜(chān)褕(yú)”,依旧保持着衣作绣、锦为缘、下裳为十二幅的深衣形制特征。

锦袍衣领装饰着精致的织锦??

锦袍上的鸟形纹样是典型的楚国特色,将图案分割打散后,再重新组合成新图案,新图像本身既具有可辨认性,又异于常态,带有神秘的色彩。

锦袍上绣的凤鸟纹饰局部

以鸟纹为例,将鸟头从中间分开,正面的身体与侧面的双爪结合,又将两个侧面鸟头放在翅膀两端,形成神秘奇幻的图形。

3.神秘之饰

在人们对自然界认知有限的时代,往往将自然界的动植物作为神秘的图腾,寄予避邪祈福的愿望。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早期织绣中,以战国时期的楚国织绣为多,这里展示的是一组楚国墓葬中出土的织绣。

楚国地处南方,有好巫崇*神之风,与北方儒家、法家、墨家理性的、务实的风尚不同,楚国织绣纹样呈现出呈现出神秘、浪漫的风格,其风格被汉代所继承发展。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

这是一件衣袖残片,纹饰为菱形构图骨架内,一株茱萸花为对称轴,有对龙对虎对凤三种动物相互缠绕。龙身、虎尾、凤鸟都是S形曲线。中心对称、骨架构图和S形动感的曲线,使绣出的纹样富有动感和韵律。

凤龙相蟠纹绣

凤龙相蟠纹绣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楚墓出土

在这件织物残片上,锁绣工艺(绣线盘曲相套如锁链)绣出,一凤二龙分割打散再组合,鸟头鸟颈鸟翅翅,没有鸟身,由二龙蟠在鸟的背部构成鸟身,是楚国的将熟悉的纹样分割打散再组合风格。

塔形纹锦

塔形纹锦战国湖北省荆州马山1号墓

正反相对的塔形纹样,形成有秩序的变化。有专家认为是楚人住的房屋形状,屋里依稀有一个人物形象。

对龙对凤浅*绢底面衾

对龙对凤浅*绢底面衾(复原件)东周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荆州博物馆

这是衾,衾就是被面。南唐后主李煜曾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绢地的被面,以植物枝蔓为对称轴,分布对龙、对凤图案。枝蔓穿插以直线为主,龙凤以s曲线为造型,使画面呈现刚柔相济的韵律之美。

精致的刺绣??细节,美不胜收

蟠龙飞凤纹绣浅*绢面衾

蟠龙飞凤纹绣浅*绢面衾(qīn)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

这也是一件面衾(被面),出土后短短几分钟就褪色了,原件残片上的纹样也不完整。按照现场考古专家的记忆复原了原件色彩,并根据图案对称的构图纹样,制作了这件复原件。

图案以龙凤为主题,呈中心对称构图,以花树为对称轴,在龙飞凤舞的动感中保持平衡,动中有静。花树上两龙首相接处有涡轮纹,可能是太阳的形象。对称轴线的下部为凤尾相连,有另一个涡轮纹与龙首处涡轮纹相应,可能是象征着月亮。

第二单元汉韵胡风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秦汉形成“大一统”局面,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各地工艺美术面貌也趋向一体。先秦时期各地区展现自己的地域特色,从秦汉以后就有了统一的时代风格。汉通丝路,东西文化双向互动在布帛上留下了丝丝痕迹,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汉韵胡风。

1.汉承楚风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王扫六合,江山归一统。虽然秦始皇统一中国,但秦朝仅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之后的刘邦、项羽以及陈胜全是楚国人,来自楚地的汉朝统治者,没有延续秦兵马俑的写实艺术风格,而是将楚国浪漫诡奇的文化带向全国。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神仙思想与儒家正统思想交融在一起,织物即弥漫着飘逸神秘色彩,又在款式、图案上体现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彩绘九子漆妆奁

彩绘九子漆妆奁

妆奁是盛放梳妆用具的梳妆盒。器盖和器身都是夹纻胎。纻就是麻布,制作这种漆器胎体的工序是:预先用木头或泥制好的模具,在模具上涂一层漆灰(生漆和*土灰或石灰等调在一起),涂好后粘一层麻布,再涂一层漆灰,再粘一层麻布,如此裱糊若干层,干实后从模具上取下成形的麻布壳,在上面髹漆装饰。

这种制作方法始于战国,是纺织品除去作为服饰、书画书写的材质外,另一种实用功能。

“长寿绣”

绛红绢地“长寿绣”残片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楚启汉风,长寿绣以穗状云纹铺满织物,侧面的龙形在漫卷的云纹中穿插翻滚。

绛红绢地“长寿绣”残片细节(景智拍摄)

龙上天入地,吞云吐雨,从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可知,楚人有龙引导人飞升成仙,获得“长生不老”的思想,汉人称此图案为长寿绣。楚地崇仙思想在汉代依然盛行,浪漫的楚风保留在艺术形象中。

纱地印花敷彩“茱(zhū)萸”花残片

纱地印花敷彩“茱(zhū)萸”花残片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图案主题为“茱萸(zhūyú)”花,茱萸是一味药材,有祛邪扶正的功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茱萸因健康安康的寓意受到人们喜欢。

纱地印花敷彩“茱(zhū)萸”花细节(景智拍摄)西汉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此件为衣料残片,图案为印制和绘画敷彩两种工艺结合而成,其中灰色菱形底纹和枝蔓为印制。

《礼记》记载,春天为练丝帛的季节,夏秋为染色的季节,染料分为植物和矿物两种,大多数植物染料在夏秋季才能采集到。这是唐代以前装饰图案中少见的以植物纹为主题的工艺美术产品。

彩绘木俑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此类木俑在马王堆汉墓出土数量较多,应为軚(dài)侯家承担杂役的婢女。木俑身上彩绘右衽曲裾深衣,所绘图案是茱萸纹、菱形,可知出土的茱萸纹、菱形纹的织绣残片,用途应是作服装的面料。

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

最早的三版套印——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

西汉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景智拍摄)

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泥金、泥银是将金银研成粉末后,加胶调和成泥,用青铜凸版印模沾上胶泥,如同盖章一样,印在织物上。

每个单元图案为三个印模套印而成。

第一版印如图火焰羽毛的纹饰;

第二版印十字结构;

第三版印圈点纹~

乘云绣

*褐对鸟菱纹绮“乘云绣”细节(景智拍摄)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乘云绣与长寿绣类似,图案是将鸟身分割打散,在云气纹中露出鸟头,形成乘风飞鸟的形象。而穗状云纹本身,可能与凤鸟羽翅有一定的联系。长寿绣与乘云绣,在流动的云气中穿插龙与飞鸟,应是对楚文化中龙凤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白色麻布折片

白色麻布折片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这是马王堆出土的麻布。平时所说的丝绸是指蚕丝纤维。达官显贵穿着丝绸,普通百姓穿不起丝绸,“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布衣百姓穿的是“布”。

白色麻布折片

西汉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在元代植棉纺织技术普及之前,百姓穿的是麻纤维织的“麻布”。麻做的布很粗糙,不细腻不柔软,但是马王堆出土的最细麻布在51厘米幅宽中经数有根,说明贵族的衣被中也会使用一定的布,但是品质极其上乘。

朱色菱纹罗残片

朱色菱纹罗残片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朱色菱纹罗残片,每个菱形图案为三个菱形交叠,形成一个大菱形为底,两个小菱形分列大菱形两侧的形象,看上去像俯视的漆耳杯,故也称为“杯纹”。

绛红色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绛红色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细节

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这是一件遍身茱萸花纹饰的绵袍,注意是“绵”袍而不是“棉”袍。植棉纺棉技术要到元代才普及,西汉时期的绵袍,是将丝絮填充到锦袍中制作而成的。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原件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

画在丝织品上的帛画,名为“非衣”,是墓主人灵*升天的媒介。

这幅帛画描绘了汉人心中的世界观念,从上至下依次描绘了天国、人间、地下三个世界。

帛画描绘的"天上"局部,有金乌日,蟾蜍月,伏羲,一双把守天宫的巨龙,和扶桑树等形象。

人首蛇身的伏羲细节

从帛画中人间部分,可以看到墓主人辛追老夫人服饰的基本样式,在众人簇拥下,她穿着一件华丽的锦袍,绣满繁复的纹饰,鲜红色点染衣领袖口,显示出汉代服饰依旧延续“衣作绣,锦为缘”的特征。

中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一般用竹简与木牍,除此也会在珍贵的丝帛上书写作画,作为书画的载体,是丝帛另一种重要的用途。

2.丝路泱泱

“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汉武帝派张骞寻找大月氏,一起抵抗匈奴。张骞找到了大月氏,但迁到中亚的大月氏已无心和匈奴作战,张骞的*事目标并没有达成,但汉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各政权建立了联系。从此,中国丝绸通过丝路贸易远播地中海沿岸,西方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东西方的文化交汇留在了布帛的丝丝缕缕间。

印花绢面草编盒

印花绢面草编盒东汉

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苇草编制的草盒,外表装裱印花绢,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采用镂空印版印花的实物。相较战国时期的印模戳印,镂空版印刷更为方便。

这件漂亮的草盒,利用了三套花版印制,花纹上带有蹭坏的笔触凸起,推测为用毛笔、刷等工具在镂空花版上平涂颜料所致。

绢底平绣人像

绢底平绣人像汉

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公元前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敦煌、武威、张掖、酒泉”,其中以示武功*威之名而设“武威郡”,武威成为河西走廊控制丝路的*事重镇。

这块红色绢上绣有两个人物,左侧身穿铠甲的似为官兵,右侧有一布衣百姓,两人之间有路卡(qiǎ)横于路中,周边有盾甲兵器象征的*营,描绘了出关者在接受官兵盘查的景象。

商贸的见证——素面丝绸

素面丝绸汉

丝路上流转的货物并非全部是绚丽的丝绸成品,华丽锦绣或织绣成品通常是作为赏赐、礼物为多。素面丝绸是中国内地输出的可供各地再加工的织绣原料,西域乃至亚欧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织绣印染工艺,他们会根据各自的喜好最终完成符合自己民族文化的丝绸成品。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素面丝绸,是政治交往之外,真正的商贸见证。

花鸟纹刺绣

花鸟纹刺绣汉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景智拍摄)

花鸟纹刺绣细节

残片中依稀可辨有双头鸟,一个鸟身长有两个鸟头。可能与佛教中的“共命鸟”有关,共命鸟也叫生生鸟,二者相依为命,生死与共。佛教题材画面的出现,从出土地点上恰与佛教东传经西域传入内地的路线一致。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复制品)

原件汉晋新疆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此锦上云气纹呈山状,可能与汉代流行的神仙思想中的仙山有关。锦上云气之间绣有禽鸟、有翼独角兽、虎、羽人,其中有翼动物形象源于西亚,东西合璧的形象更显汉韵胡风的时代气息。

汉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与同墓出土的“讨南羌”锦可以拼合完整的纬向循环对称构图,推测整块完整织锦的文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根据《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的记载,这件锦应为记录吉祥天象之意。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东汉

新疆尼雅遗址出土

鸡鸣枕,两头尖翘如鸡首而得名,出土实物始见于汉代墓葬中,可能是专用于墓葬的明器。使用时将枕头立起,墓主人头部从中间枕下,两侧鸡头受压后翘立在墓主人耳边,表示时刻提醒墓主人的灵*保持清醒。

该墓墓主人是尼雅古王国王室贵族,“尼雅”就是古文记载中的精绝古国,可见在民族融合的影响下,新疆地区在汉代便有了对内地文化的认同。

彩色织成履

彩色织成履东晋/前凉

新疆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

这件织成履由麻、丝编织而成,鞋底、鞋里面由麻线编成,麻纤维较粗耐磨。鞋里织成后将编织鞋底的粗麻经线余出部分劈分为细线,作为鞋面的经线,再用彩色丝线做纬线,编织成鞋面花纹,和从外到里三排汉字“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字体工整秀气。

与这双织成履一同出土的文书,记有“升平十一年”“升平十四年”纪年。该年号是东晋年号,东晋皇帝司马聃的第二个年号,一共使用了五年(公元-年),之后就不再使用“升平”改用其他年号了。升平十一年、十四年是西北地方政权“前凉”沿用东晋年号。

前凉世祖张骏经营西域,前凉成为中国西北拥有内地传统文化最多,同时又是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重要政权之一。这双织成履上既有汉隶书,又有不同于内地的花纹设色,即显示了前凉时代的文化特色。

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

“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

汉晋尼雅遗址出土

“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细节

此件锦衾由两幅五色锦缝合而成。图案主体是单元排列的穗状云纹,与马王堆出土西汉织锦的云气纹相比失去了流畅的绘画感,而趋向于图案化。图案除了云气之外红色部分形似变形的燕子,与西汉“信期绣”类似,燕子是一种侯鸟,在固定的时间回到固定的地点,用在婚礼上表示“不违婚时”,贴合婚礼主题。此锦经向显花,是中国内地传统的织造技法。据考证,应是内地官办织造作坊为地方王侯制造的婚礼专用锦。

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锦绣中华礼仪之备汉韵胡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