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脓病俗称“老虎病”、“*烂”、“水眠子”、“花斑狗”等。该病危害柞蚕历史长久并分布广泛,世界上凡有柞蚕生产的国家均有此病发生。在东北地区一般年份蚕期和蛹期发病率在5%一20%,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对此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就是彻底消毒,特别是进行柞蚕卵面消毒,但不能根治。
近年来,柞蚕脓病发病率较高,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脓病的为害,确保蚕农增产增收。本文将围绕柞蚕脓病的病症、传染途径、防治方法展开介绍。
1.病症脓病主要发生在幼虫期和蛹期,蛾期在自然情况极少发病,但在人工接种情况下也能发病。幼虫l一2龄发病较少,多数发生在3龄至结茧前,尤以5龄发病最多。不问龄期发病症状不一样,但其共同特点是全身肿胀,狂躁,体壁易破、流脓汁,最后腐烂。
1.1蚕期症状(1)“半脱皮或不脱皮蚕”。在孵化出蚁时,如果蚁蚕啃食卵壳上的大量病毒,就会在l龄眠中发病,表现体弱无力、体色变暗、全身肿胀,呈不脱皮或半脱皮状死亡。
(2)“水眠子蚕”。蚕眠后身体肿胀,体内充满水分,外表呈水浸泡状,体壁一触即破流脓汁。
(3)“嫩起子”。眠蚕虽能脱皮,但体壁柔嫩,迟迟不硬化,体色暗淡,体内水分增多,全身肿胀,有时尾部三角板变黑,至流脓而死。
(4)“*烂蚕”。多发生在2—4龄蚕,以3龄最多。初期体色变淡,体壁柔软,全身肿胀,血液混浊并集结成“豆腐脑”状,体壁逐渐溃烂,尤以背部最烈,慢慢流出脓水而死亡。
(5)“老虎病”。多在5龄4—5d至结茧前发生。发病初期体节肿胀,背部疣状突起或气门线下侧疣状突起的皮下组织首先出现症状,透过体壁可见许多灰色或褐色点,并逐渐扩大变成黑色或深褐色斑块,单个小斑连成大斑,形似黑纹状虎皮斑,故俗称“老虎病蚕”。老虎病蚕多发生在5龄期,蚕体型大,全身肿胀,如有外力触动,常由病斑处破裂,脓汁在较大压力下喷出,脓流如注。
(6)“里倒山”。蚕在结茧时发病,病蚕在结茧前外部病症不明显,多数能吐丝结成薄茧,病蚕死在茧壳内,尸体变黑,迅速溃烂,有的变黑尸干,有的流有脓汁污染茧壳,俗称“油烂茧”。这种内有黑褐色病蚕尸体的蚕茧被称为“里倒山”。
1.2蛹期症状柞蚕结茧化蛹后,由病毒侵染的病蛹体色暗,体壁变黑且脆,颅顶板由白色变成灰黑色,一经触及就流出脓汁,浸透茧皮.污染呈“油烂茧”状。有的脓蛹流脓后慢慢阴干黏附在茧壳内,摇晃无声响,称为“空瓤茧”。病蛹在低温下可保存很长时间,如加温或温度自然升高,病蛹即变黑或腐烂流脓形成病死蛹。
2.传染途径柞蚕脓病是由杆状病毒侵染的一种传染性病害,一旦暴发将带来毁灭性危害。蚕农总结出该病的发病规律,“二眠见一面,老眠死一半”,“放蚕别欢喜,但看老眠起”。
在实际生产中1~2龄发生脓病较少,但1~2龄蚕零星发病便是大蚕大量发病的预兆。卵面病毒微量感染、小蚕微量感染都可导致大蚕发病。柞蚕脓病的传染途径是:
病蚕尸体和病蚕流出的脓汁污染蚕室、蚕具、柞枝柞叶、蚕场地面等都会有大量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存在,通过人们的作业,蚕具的接触,昆虫、风雨的传播,最后经蚕体创伤和食下传染。
病毒被蚕食下,通过中肠壁细胞间隙进入体腔,侵染血液进而在蚕体各组织内繁殖危害致使发病。试验证明,通过各种渠道带到卵面上的病毒,被蚁蚕啃食传染后,在蚕期发病的达58.57%一71.37%。不论是食下传染,还是伤口侵染,病毒侵入蚕体后,都需经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症状来。一般病毒侵染到发病死亡,小蚕经7一10天。大蚕经10~16天。
3.发病原因脓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与蚕体本身的抵抗力及环境条件、生长发育阶段、品种等有密切关系。若用前代发病重的蚕场绑把子收蚁发病就重;不同品种对脓病抵抗力不同;同一品种小蚕抗力弱,大蚕抗力强,小蚕微量感染,大蚕大量暴发;饲养中叶质不好或缺食造成体质虚弱,种茧“伤热”,春制种过早,卵期低温控制过长,小蚕期低温寡照持续时间长,蚕吃水嫩叶过多,蚕场窝风、闷热等都能诱发脓病。
春柞蚕小蚕期正值春季的倒春寒发生时期,天气长期连续低温多雨,日照时数少,致使小蚕长期取食湿叶、嫩叶,是脓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大蚕结茧期正值夏季的梅雨时节,气候闷热多湿,是脓病发生的适宜环境;由于暖冬天气,种茧长期在5℃以上的环境中保存,研究表明,柞蚕脓病的发生与种茧保存温度有直接的关系。
四面环山的低洼地、陡峭山峰的阴坡面、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等,空气流通差,阳光少,水雾重,闷热多湿,是脓病较易发生的环境。在这些地方开辟蚕坡,放养柞蚕,无疑会增加脓病的发生机会。应选择地势相对通风向阳、平坦开阔的林地。
提早制种措施,但也常常因为对提早时间的估计偏差,出现冷藏蚕蛾和蚕卵,蚕头体质得不到保证;在种茧保存过程中堆放过厚,翻动时用力过猛,造成蛹体伤害;保种室残留的福尔马林等消毒剂过多,气味过浓,甚至在保种室使用高浓度敌敌畏等农药药杀寄生蜂等,常常使蛹体受到刺激过大而强烈转动,消耗大量能量,甚至受到毒害;对蚕房、卵面等消毒不彻底,造成蚕种带毒等。
从收蚁到种茧采收,在小蚕收蚁、移蚕、采茧等技术环节上,常常因为人为原因造成蚕头和饲养场地带毒、蚕头受伤等,如采用引技收蚁,引技过长,操作粗糙,导致蚕儿长途跋涉消耗体力或者致使蚕儿受伤;在移蚕过程中捆把过大,操作用力过猛,剪技过短或过长,特别是在大蚕期,由于没有每人放养量标准和科学移蚕技术措施,人均放养量超过1kg以上,无法完成正常的移蚕作业,为了加快移蚕进度,采用大背篼搬运蚕头,手脚粗糙,蚕头的损伤相当严重,损伤蚕头有的高达30%以上。而伤口传染是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加了脓病的发生泛滥的可能。
放养林地多为自然生长,荒芜杂乱,没有规范合理的株行间距和树型养成,不仅通风透气差,放养管理困难,更易造成蚕头损伤,并且由于多年放养,积累大量脓病病毒粒子。
4.防治方法3.1选抗瘤品种选用抗痛品种、推广杂交种柞蚕杂交种有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优势,在生产中要大力推广。对交种要选择生产性能好、抗病性强的品种。生产中的三元杂交种和四元杂交种都能提高抗病性。
3.2严格消毒制种前必须对烘种室、站队室、凉种室、催青室和蚕架、蚕筐、大小蚕箔、站队席、种子袋等一切蚕具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消毒。具体方法是先对蚕室蚕具进行清扫,尽可能清除病源物,然后用漂白粉进行冲洗消毒,用清水冲洗干净,把蚕具堆放在蚕室内,密封门窗,使用3%的福尔马林喷雾消毒或按每立方米5克剂量的毒消散熏蒸消毒。封闭消毒过程中注意保证室内温度24~26℃,相对湿度大于90%。消毒完成后,开启门窗,让蚕室充分通风排湿和排除消毒药品味道,保证室内和蚕具干燥。换鞋人室和保管好蚕具,防止再次感染。
详情点击柞蚕蚕蛾纸面产卵注意事项
3.3蚕期稀密要适当蚕期稀密要适当。小蚕提倡合理密放,勤移蚕匀蚕,但要防止剪枝过短,造成蚕头堆积挤压,损伤蚕。大蚕宜合理稀放,保证每天和移蚕量能够完成。特别要做到轻剪轻放,小筐搬运,防止挤压。及时采收去叶,薄摊稀放,防止堆积,造成蚕茧伤害。做到良叶饱食发现病蚕及时拣除,深埋土中或烧毁,防止扩大传染。蛹期防止“油烂茧”污染。
4.柞蚕场强碱消毒1.熟石灰消毒法
按每亩场地,50kg(生石灰)用量,均匀分布于蚕场内。用清水使其形成粉末状后撒布蚕场内,树下要适当多放。每亩耗资5元左右。粉剂后不影响养蚕,同时能有效解决土壤pH值偏低问题。
2.火碱消毒法
在蚕场内采用0.5%火碱液向树冠喷布消毒,以叶面湿润且药液下滴为度。待叶面晾至半干时,移入蚕食叶。养蚕期发现脓病时,幼龄蚕吃嫩叶时用0.5g浓度,壮蚕期吃老叶时用0.9浓度。
若你有好的建议与意见,欢迎下方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