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
开展乡村振兴特色实践活动
盘活土地种植花卉
建设特色生态农庄
……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嘉禾大地刮起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出文明新气象,为嘉兴“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快农网改造步伐,助推农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为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电”定基础。
海盐·雪水港村雪水港村是海盐县政府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电力先行官”,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积极对接通元镇政府,充分发挥电网的基础作用,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推广电能替代技术、推动特色用能项目建设、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等方式,使雪水港村真正成为“全电村”、“不停电村”,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海盐样本”。而在用电提升有序推进过程中,“农村再电气化”是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重点推进的项目,也是村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变化所在。“一户村民烧一顿饭大约需要6斤柴,使用3.0版电灶后烧一顿饭大约花费电费0.4元,而6斤柴卖给生物制厂家可赚得1.2元,完全补贴了电费花销,还净赚0.8元。按每日2顿饭来计算,一户一年用‘电灶’可赚元。”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土灶改电灶”项目负责人陆升华给记者算了笔账。如今村子里处处绿意盎然,堆放柴火的自留地种起了各类果树,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不再冒“黑烟”,“土灶改电灶”工程不仅保住了村民们的“金山银山”,更为雪水港村带来了“绿水青山”。
嘉善·缪家村年,缪家村推进农房集聚,从最初的60多户增加到去年年底户,与此相伴的“供电配置”也在不断完善提升。从2台变压器增加至目前的32台,低压线路从2.41千米增加到23.4千米,10千伏环网柜新增1台,10千伏线路长度新增5.82千米,此外还建成了6个充电桩,方便村民绿色出行。
在缪家村的“美丽经济”建设下,国网嘉善县供电公司大云供电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电力先行”,不仅助力缪家村甜蜜芬芳的花卉产业稳定发展,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还聚焦农民日常生活,提高再电气化水平,为更多农户带去优质的电力服务。“现在钱袋子足了,家里也住上了小洋房,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缪家村村民蔡海燕笑着说,现在交电费都不用专门跑去镇上,手机上一个小小的“网上国网”就能轻松搞定电费查询和缴纳。
海宁·云龙村云龙村自古以来就是海宁市的重点蚕桑产区,全村多人,有一半以上从事蚕桑相关产业。
年,海宁市政府投资80万元在云龙村建成了“互联网+智能蚕室”的高度电气化示范基地,在智能养蚕室内安装上了大功率空调、自动遮阳网、加湿器等现代电气化生产设备,满足了全村养蚕户余张蚕种的小蚕养殖需求。
不过,现代化设备要发挥功效,“电”可少不了。
在云龙村建设高度电气化示范基地之初,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主动做好电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改架空线路改造成地下电缆线,各台区的变压器全部改造成节能环保型配电变压器,并专门派驻客户经理全程跟踪项目进程,定期上门检修,极大提高了云龙村的供电能力。
“以前没有足够的电,用机器烘干蚕茧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电够了,烘干之后卖出去的蚕茧价格也更高了。”年5月,云龙村引进大功率的烘干机,用电加温将蚕茧烘干至无湿度,蚕茧保存更方便了,养蚕户的钱袋子自然也更鼓了。
如今,除了智能养蚕控制系统外,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还协助基地安装地源热泵、超声波加湿器、饲料处理设备等全新电气化设备,桑叶投喂、做茧、采茧、烘茧各道工序全部实现电气化、智能化。
去年,云龙村养蚕.5张,产茧39.73吨,平均每张蚕种的蚕茧产量比前一年增产5%左右,全年蚕茧销售收入达万元。
“智慧电力的不断升级让农业越干越好,钱袋子越干越鼓。”张永根高兴地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电力作为“脱贫致富、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将在提升农业生产、乡村产业水平等方面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注入新动能,让美丽乡村焕发生机。
揿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