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桑养蚕久远。养蚕是古代汉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帝的妃子嫘姐,后作为蚕神奉祀,嫘姐是养蚕的始祖。
家蚕的祖先被认为是野蚕,是生长在自然生成的桑树上以吃桑叶为主,所以称之为桑蚕。
自古养蚕就是农家女的“专利”。
张庄的女人们历来就有养蚕的传承。养蚕季不管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少妇,她们都能精心熟练地喂养照顾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直至吐丝结茧,继而又熟茧抽丝织锦,尽享男耕女织农家生活。
张庄养蚕的传承催生出于之配套的缫丝作坊。下河杜家后院的杜氏纩茧(抽丝)厂,就是应运而生的唯一家庭式作坊。该作坊有一架木制的半自动的用脚控制的缫丝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抽丝设备。方园十多平方公里的蚕茧都到这里加工。在那个体农家经济的年代里可算鹤立鸡群,独树一帜。杜氏缫丝作坊出自谁手,产于何年代以无从考究,但最后一代主持人杜思忠、杜思全就是当时的缫丝能手和见证人。这独一家庭缫丝作坊运作到公私合营和蚕茧的国家经营止。那套缫丝的木制设备没有保存下来,已成为无可弥补的历史遗憾。
小农经济时期的张庄,养蚕业还不具备商品特性,只是少量零星的个别户的自产自销。真正成为商品,成为产业,并创造出辉煌还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六七十年代。
张庄养蚕业的高速发展,源与一次公社的春季植树现场会。
年春季,田庄公社*委副书记马俊明正在主持全社春季植树工作会议。期间马书记率全体与会人员到张庄城子沟一堰下,当人们迷惑不解时,马书记指着堰边5棵枝繁叶茂的大桑树开始了他的演讲:其大意就是植桑养蚕是创汇项目,丝绸是*需用品,养蚕投资少见效快,利国利民,对提高社员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着现实、长远的重大意义。号召各大队积极行动,迅速掀起春季植桑高潮。那时的一级*委或负责人的讲话是很权威的,有很大的号召力。各大队*支部落实现场会议精神严肃地摆在了他们面前。
发展蚕茧生产合民心附民意。张庄现场会后张庄人怎么办?只有横下一条心撸起袖子干,集全村之力变压力为动力,将养蚕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抓下去。首先,大队主要负责同志组织各小队长对张庄的山山岭岭做实地考察,做了详细规划和布置。决定:各山头半山腰以下全部梯田,平原地块堰头堰边全部植桑,山腰以上种植其它苗木。谁的地片谁负责,限二年完成。二、为做到专业化组建大队直属林业专业队。小队配备1-2名专职林业员。三、为解决苗木问题在大桥划出20亩土地建自己的苗圃,向小队无偿提供树苗。四、为适应蚕业的快速发展建起蚕种催青室,并争取市丝绸公司建起张庄蚕茧收购站。五、为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选派两同志到昌维农校专门学习养蚕专业技术。
自然生成的桑树或苗圃的桑苗俗称为葚桑,此种树树冠小,枝条稀疏且叶小而薄。而养蚕需用大叶桑——鲁桑。葚桑需通过嫁接才能变成鲁桑,而嫁接是一种技术活。为了提高林业员的嫁接技术,大队组织他们赴临朐、益都等地学习嫁接技术。回来再培训其它人员。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全大队会嫁接的技术员有百人之多。这支技术队伍利用早晨的最佳时间段,采桑芽搞嫁接,行走在山山岭岭,地头堰边。经过2年的不断努力,嫁接葚桑几十万株,葚桑变鲁桑。由于技术过硬成活率都在98%以上。几年后张庄的每块地头堰边的桑树远远望去,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形成一道靓丽的景观。引来的参观队伍络驿不绝。使他们惊叹,让他们折服。
桑蚕分为春蚕秋蚕热蚕,张庄基本以养春蚕为主,秋蚕热蚕养的很少。春蚕在每年的五一节后2-3天发蚕种,其生长期在四十天左右。
养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技艺。蚕在四十天的生长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有十分苛刻的要求,不管是温度湿度,用具卫生都必须达到标准,稍为不慎,将发病导致大面积死亡。
为了保证春茧的丰收,市丝绸公司,区林业局每年都派技术员(人称蚕姑姑)到张庄抓点指导,举办学习班进行培训,本村的养蚕能手也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养蚕全过程蚕姑姑穿行各养蚕户随时给予指导。
人民公社时期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各种经营活动都是集体出动大呼隆,唯独养蚕是农家女的单个行为。她们为了蚕宝宝没白没黑,精心呵护喂养,甚至抛弃爱美之心不涂脂不抹粉。据传有特小心的女同志40天不吃主食,光喝粥,为的是夜间起夜喂食蚕宝宝。当蚕生长到四令时,在低矮的房舍里打架支铺、腾出土坑当蚕床,而家人则倦缩在地上和衣而睡。养蚕之艰辛可见一班。而当夜深人静,听蚕吃桑叶的沙沙声,喂养中看到娇媚可爱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时,快乐也在享受中。
养蚕虽然是农妇的个体行为,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助合作,比如采桑发桑需专人专供。蚕做茧需用蚕蔟,也需家人协助帮忙。
六月中旬蚕茧丰收,同期也进入三夏大忙季节,男爷们不管三夏多忙也必须将摘下的茧送往收购站。过期蚕蛹变蛾,茧抽不出丝,茧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养蚕是按张为计量单位的。六十年代初全村的养蚕数大约在几十张左右,经过六十年代的植桑高潮到七十年代全大队的养蚕数量达张之多,年产茧3万斤左右。蚕茧产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强,占全公社的二分之一。当时成为市养蚕基地,省养蚕典型,当之无愧。在这些荣誉面前妇女们做出的贡献永记在人们心中。40天的辛苦她们得到多少报酬,按当时计平均8分/日工左右,分值在0.2-0.3元。然而她们没有情绪,没有抱怨,没有牢骚,他们懂得这是在为集体为大家。来年仍义无反顾地继续下一次轮回。
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蚕茧收入是生产小队主要经济来源。蚕茧所得现金收入,公社、大队不提任何费用,完全归小队所有。当麦季预算群众分到钱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的感谢那些养蚕的女人们。
梁庆春、张京德
作者简介
梁庆春,年古历腊月出生,淄川区西河镇张庄村人。曾先后当选共青团山东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共青团淄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淄川区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代表,第九届人大常委。历任田庄公社革委副主任、区革委政治部办事组办事员、一干渠万米山洞指挥部政工组负责人、太河水库保安全工程淄川民兵团副团长、副政委、共青团淄川区委书记、查王公社、口头乡、冶头乡*委书记、区城乡建委*委副书记等职。75岁高龄主编出版《家乡记忆》一书。
来源:蒲翁乡邑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