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
《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
德清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
成功入选!为全市唯一!
▼
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是指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而设定的区域。
各创建区通过两年左右培育创建后,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考核验收,验收合格后,经省委宣传部同意,报省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对德清蚕桑丝织文化,
你了解多少?
我们又将如何创建呢?
一起来看看~
德清的蚕桑丝织文化
德清县是杭嘉湖地区蚕桑的主要产地之一。德清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考证可推至马家浜文化晚期。《道光武康县志》中就曾完整地记录了养蚕从“浴种”到“布子”“相种”的整个过程。
▲《道光武康县志》风俗·蚕桑篇
养蚕是农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发展至今,德清蚕桑生产习俗已具有广泛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桑蚕丝织文化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以及在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德清“扫蚕花地”就是蚕桑生产习俗中重要的一环。年,“扫蚕花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子目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千年的“新市蚕花庙会”也是中国蚕文化的灿烂亮点。年,“新市蚕花庙会”成功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我县努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实现蚕桑丝织生态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卖得出、传得广”。“活态化”演绎蚕桑文化
我县通过修缮维护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等,重建江南刺绣馆等特色馆,出台各类鼓励政策,运用传统纹样开发产品,让蚕桑文化更具时代性。
“项目化”传承蚕桑文化
同时,我县积极保护抢救缂丝、绵绸织造技艺等优秀项目,开展图文影立体式记录与保存,结合新市镇三个半岛古镇保护开发项目、洛舍镇东衡村蚕种养殖制种基地等建设项目,形成文创产业。并引进优秀演艺项目,提升如叶球灯、扫蚕花地等本地表演内容,打造蚕桑文艺精品,提升“一镇一节”活动品牌。
新市蚕花庙会
“融合化”发展蚕桑文化
我县结合时代特色,开拓新媒体+学校+基地的非遗传承与传播新模式,对内打好本土教育基础、传承蚕桑文化,对外开拓宣传展示途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蚕桑文化展演
近年来,我县打造了一批“蚕花娘娘”旅游IP和“蚕花宴”传统美食项目,开发非遗夜游线路与演艺活动,建设非遗主题民宿、酒店和文旅融合服务示范点。通过发动本地民众参与体验,利用文化礼堂常态化展示、展演蚕桑文化,鼓励建设蚕桑文化微展馆,激发民众创造性,带动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在蚕桑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
德清创造了丰富的蚕桑文化和习俗。
期待!
德清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
成功创建!
-END-
编辑:吴娇媚审核:胡瑛瞰·德清
翠映莫干
摄于德清县莫干山
智慧德清拍客:王者归来
投稿方式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智慧德清”APP的“报料”区,找到“瞰·德清”栏目,进行投稿。您的作品将有机会登上德清发布